□楊 雯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金融脫媒,即金融脫離了媒介,是指在政府維持和管理的金融體系下,資金的融通不再以商業銀行為媒介,而是以直接融資的方式進行,即資金閑置者或供應者直接向資金缺乏者或需要者提供資金。金融脫媒的現象在個人和企業方面都有發生。
在金融脫媒的趨勢下,居民儲蓄存款份額下降,大量的儲蓄存款被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分流,商業銀行的存款增速持續放緩,2016年末八家上市股份制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為7.8%,而2017年第三季度末這一比率僅為2%,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郵政儲蓄銀行在2016年末的平均存款增速為11.8%,到了2017年第三季度末則為10.67%,均呈現明顯的增速下降趨勢。
與存款業務相似,金融脫媒同樣抑制了貸款業務的發展,以股票和證券為主的直接融資方式占比逐漸上升,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間接融資方式占比緩慢下降,從2001年到2011年,短短十年間,我國企業的直接融資總額從398億躍升至27 564億,增長了近70倍,直接融資方式的蓬勃發展預示著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蕭條。
貸款業務增速放緩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造成了巨大壓力,優質貸款被分流向證券市場,商業銀行為了保障一定的貸款規模,必然要以犧牲貸款質量為代價,加大對中下企業的貸款力度,這使得不良貸款率連續數季上升,給商業銀行的經營的穩定性帶來巨大的威脅。
金融脫媒促使商業銀行的創新轉型。以股票證券為主的直接融資方式嚴重打壓了商業銀行的守舊經營理念,商業銀行在巨大的壓力下實現轉型。
金融脫媒密切了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組織的聯系。隨著金融組織工作的多樣化發展,一些小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與不屬于銀行類型的金融組織的合作,加強自身的優化轉型,促進資產規模的擴大。
金融脫媒提高了商業銀行的風管監控能力。金融脫媒迫使商業銀行不得不降低對一些非優質客戶的貸款標準,為了保障商業銀行自身的穩定性,相配套的風管監控體系得到完善。
面對金融市場的日益完善,融資渠道多樣化的不斷深入,銀行一些傳統的金融服務與產品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正在一步步失去市場,開發具有競爭力的新型金融服務與產品是銀行吸引客戶保持盈利能力的關鍵。
在國外,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已經是銀行主體業務之一,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使這些國家因收費而產生的收益可以到達全部收益的50%左右,而在我國這一比例僅為30%左右。另一方面,近幾年銀行全行業平均ROE(凈資產收益率)增速呈明顯下降趨勢,但中間業務所獲得的利潤卻大幅度上升。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阿里、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緊抓互聯網金融時機,銀行面臨巨大的壓力,與互聯網金融平臺互幫互助成為銀行擺脫壓力的一條捷徑。百度與中信銀行共同設立直銷銀行,阿里與建設銀行共同推進電子支付業務,盒子支付與平安銀行的合作,騰訊與工商銀行的合作等等,在新的發展形式下,各家銀行紛紛尋求合作伙伴,一場無硝煙,無流血的互聯網經濟之戰悄無聲息的開始。在這股浪潮中,商業銀行需要冷靜思考,尋求有利于銀行發展的合作模式,不可盲目模仿,否則只能事倍功半。
一方面,大型公司更傾向于有價證券市場上獲取資金,而逐漸降低對銀行的依賴,另一方面,近幾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我國經濟有今天的發展成就離不開中小企業的巨大支持。截止到2015年末,GDP總額的65%,稅收總額的50%,是由我國的中小企業提供的。這兩方面都說明商業銀行應該重視中小企業客戶,尤其是發展勢頭持續走高,前途不可限量的中小企業,商業銀行應該向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確保中小企業客戶源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