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萌
(北京華航唯實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昌平 102209)
農業作為國家傳統產業的代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同樣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推進社會文明、和諧進程的客觀要素。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順應信息經濟發展趨勢,是優化農村經濟結構體系,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村經濟環境和農民生活水平的重大舉措,同樣也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支點,為推進社會文明建設、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從客觀上來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農業信息化、水利化、機械化的發展,提高農業領域信息化程度,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三農”發展的必然要求。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的發,使農業的發展不再局限傳統的生產方式,傳統的農業產業,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和農村經濟多元化的發展。
一是,新農業。1.互聯網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融合,改變以往的單一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方式,推進農業物聯網的發展,為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方面創造良好的條件。2.推進資源要素數據化集成,實現農村各方面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業發展新格局。3.加強對傳統農產業的轉型升級。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業資源流通性更強,生產效率更高,發展方向和發展動態也更為清晰,農業的供給鏈更為開放化、多元化,有效的推進農業傳統行業的在線化改造,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
二是,新農民。“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推進,對于農民要求方面也不再是傳統的耕田種植,而是要具有互聯網思維、要掌握基本的現代信息技術,具有一定的信息化素質和層次。一方面,農民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的思想程度和信息化技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推進效率,發展新農村有效的實現農民從產業鏈到價值鏈的轉變。另一方面,改變以往對農業結構、農民固有的認知,從信息化、現代化的層面,鼓勵大學生、農村青年帶頭創業,帶動農村經濟共同致富,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三是,新農村。創新農村經營形式,以互聯網思維構建現代化農村,促進農村產業結構體系的轉型升級,加強對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大農村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高農村經濟效益、
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是提高打造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舉措,對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體系、促進產業分工的專業化、農業的組織化、資源配置的優化、生產經營的低成本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革命性的產業發展模式,互聯網+現代農業在市場的推進和政策的引導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的刺激農村經濟法,提高農村經濟水平。但從總體上來看,受制于經濟因素、環境因素、地理位置等一些主客觀方面的影響,在推行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中,依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總體規劃不完善。互聯網+作為現代化高速發展下的產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利用互聯網的客觀特征和優勢,以實現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有效的改變了傳統農業發展信息的滯后性,產業的單一性,生產、管理、服務等方面的落后性,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增加產業量、提升產業銷售、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支持農業發展走出去、引進來,擴大農業發展產業鏈、價值鏈,實現農村經濟體制開放式、多元化的發展。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還存在明顯的盲目性,在總體規劃上不完善、不科學,在城鄉發展中,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過渡的開發和開采農業資源,造成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個別地方的發展存在片面性、局部性,既不利于城鄉發展一體化整體的推進和協調發展,又影響社會和諧、文明建設。
二是,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新農村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但農村都屬于偏遠地區,本身經濟水平就比較落后,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近年來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覆蓋面更為廣泛,寬帶建設、通訊設施的建設等都進一步的得到發展,但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方面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一方面,農民信息化程度不高,對于互聯網利用較為單一,互聯網技術相對匱乏。另一方面,缺乏相應的農業數據信息化平臺,農業數據利用率低,難以實現信息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三是,農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性不高。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既是基礎產業,也是根本性產業,在互聯網時代,強調農業信息化、現代化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之一,但從實際上來看,我國農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性并不高,還未形成系統化、信息化的農業結構體系,還沒有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的參與、滲透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還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在深入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盲點、矛盾點和限制因素。
除此之外,互聯網+現代農業中存在的問題還包括農村電商融資困難,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需要在今后的發展中引起廣泛關注和重點解決。
互聯網+現代農業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加強對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對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政策性支持,重視對新農民的培養,打造互聯網+現代農業產業鏈,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發展。
樹立統籌觀念和發展觀念,科學、合理的規劃互聯網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應用,結合我國基本國情以及農業區域化特征,制定戰略發展規劃,全面貫徹和落實互聯網+現代農村的構建,以切實的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縮短城鄉貧富差距,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鏈,擴大產業價值鏈。
互聯網+現代農村的構建,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對此,應加大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建立系統的農業資源信息平臺,加強資源共享,提高對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同時,建立國家農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中心,提高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程度,全面提高信息覆蓋面,加大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充分的調動和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和價值,實現農業經濟智能化、信息化的發展。
今后要統籌整合利用各類涉農資金,以項目為載體,多渠道扶持“互聯網+”現代農業。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互聯網+”行動。進一步加強農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
除此之外,在擴大農村信息化建設程度情況下,夯實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打造互聯網+現代農業產業鏈,不斷的加強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建設,以全面提高農村發展的信息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宇.創新互聯網+農業技術擴散體系助推農業跨入4.0時代[J].江西農業學報,2016.
[2]姚希猛.論湛江農墾實施“互聯網+農業”的經營策略[J].鄉村科技,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