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洋
(濰坊科技學院 山東 壽光 262700)
首先,確定審美標準。讓大學生充分明確好的道德修養是一種美,審美不是限制在外部形象上,形式只是獲得美感,心靈美才能起到陶冶人內心靈魂的作用。思想、品質往往屬于內在東西,能展示個體的審美水平、審美層次與能力,讓大學生通過審美教育,明確美的核心是思想純正、品質高尚,追求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精神品格,記住實踐發展是永無止境的,理論創新也是持續進行的,不斷歷練,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次,豐富大學生審美知識。大學生審美主體知識掌握水平,和審美素養的高低具有正相關關系,加強大學生審美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需要全面豐富大學生審美知識。一是通過課堂教學、講座、科普知識競賽等,讓大學生對哲學、藝術、歷史等方面的人文、自然科學等有較為清晰的認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品質。豐富的知識能幫助個體通過豐富的情感、想象力去欣賞、感受美,便于更好理解美。人文素養的教育要與大學生專業教育相契合,逐漸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讓人文素養、專業素質教育實現契合,構筑濃郁的文化氛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格調與文化品位。
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審美教育的真諦就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審美理念始終將對人的關懷貫穿審美教育的整個過程,這一對人的關懷不僅包含身體的關懷,也包含對心靈的關注。審美教育擔負人文導向的社會使命,審美自然的人文導向作用,強調在實施審美教育中,創造真善美情感分析力,激發對高尚理想的持續追求,堅持內外兼修,實現個體審美教育的自我發展。
其次,強調關聯性原則。一般來講,審美教育涉及的范圍廣,這在教學理念、方法上,要注重創新,美育與德智體之間的關系相互促進、融通。在開展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也要適當兼顧德育、智育方式及內容,實現德智體美之間的和諧共處,實施審美育人的過程中,做到彼此間相互支持。
審美屬于雙向教育活動,教師要具備傳播美的能力,才能引導學生去確立科學的審美觀。在開展教學的活動中,學生直接接觸到的是教師,為此,教師要關注細節,起到表率作用,尤其是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平常的衣著、發型等方面要做到得體,展示其文化修養,這樣才能做到談笑自如、從容優雅。與此同時,教師要善于將所有美好的東西展示給學生,通過開設服飾文化、現代禮儀等方面的課程,教會學生如何去品位美好生活,不斷提升個體素養。當然,教師的美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中的才能美、人格美,嘗試采用美的語言、形象及心靈去進行陶冶感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積極影響,為學生確立好的審美觀念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不僅善于將自身的知識、技能來教育學生,并嘗試用其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幫助大學生確立科學、健康的審美觀。
大學生本身有較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比如舞蹈、雕塑、文學、音樂、書法等藝術欣賞課,充分利用其審美路徑去開發藝術潛能。審美藝術的重要資源是高雅藝術,對大學生開展高雅藝術,讓學生在享受中獲得精神陶冶,升華情感。通過欣賞音樂課,傳授音樂專業理論課,欣賞國內外著名曲目,并加強作品分析,從經典音樂作品入手,清晰了解作品表達主題,深化大學生對藝術本質的深刻認識。
新時代大學生審美教育創新,不僅要確定審美標準,豐富大學生審美知識,堅持審美教育的人本性與關聯性原則,又要注重教師提升審美傳播素養,營造美的藝術氛圍,全面提升大學生審美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