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阿卜杜熱合曼
蔣敏然(上海,高級教師)
2017年10月12日,某微信上出現一則籌款平臺《慈愛恩師助維族學生共抗腦瘤》的信息,籌款額20萬元。平臺上的這位“恩師”不是別人,正是鄙人。要救助的,是我教過一年的內高班學生——阿卜杜熱合曼。
事情源于2017年10月3日,我看到一條微信:“老師,我遇到困難了。”發信人正是我的學生,目前已考入立信金融會計學院的阿卜杜熱合曼·艾買提。10月4日,我們全家驅車趕到位于浦東的阿卜杜熱合曼的宿舍了解情況。猶如熱鍋上螞蟻的阿卜杜拿出核磁共振檢查診斷書,上面赫然寫著:“橋腦腫脹伴異常信號,腫瘤性病變可能”。看到阿卜杜熱合曼發顫的身體、麻木的右手和變形的右眼,想到曾經教過一年的學生家里窘迫的經濟條件,我悄然做出決定:一定設法幫助他求醫!
10月4日,我在87屆2班微信群里的求助得到了我首屆學生的強烈響應。遠在國外的學生李丹幫忙找到某慈善基金會,發起網上籌款,并連夜動員高中同學一定要幫助我實現這項愿望。由此,我帶著阿卜杜到處求醫。在善良的人們多方幫助下,終于找到良醫,住進醫院。
華山醫院陳亮醫生雖然肩負著每天三四臺腦瘤手術的重擔,但他有求必應。阿卜杜住院期間,我每周給他做牛排等各種可口食物。剛強的阿卜杜熱合曼從此管我叫“媽媽”,比自己的母親還親。看著他逐漸氣色好轉,醫生決定將他轉伽馬醫院繼續治療。
11月6日,即將結賬時,發現籌來的錢尚未進入平臺指定的由我監管的郵政儲蓄賬戶。原來,平臺需要提供我與阿卜杜屬于師生關系的證明。然而我原來任職的學校竟然不愿為已畢業的阿卜杜開證明。
思考整整一夜,我決定與平臺商量:完全相信病重學生,讓他自己和家人掌握所有款項。即便發生不測,他的三個弟弟的學習費用及家人的窘迫生活也能得到改善。
回疆后,阿卜杜跟我說:老師的愛會減輕重病學生的痛苦!在我看來,我只是做到了為人師應該做的而已。
“老鐵”這位老朋友
老鐵是昵稱,馬上要過八十大壽的他,是位老報人,退休前是某報總編,曾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和上海市韜奮獎提名。沒想到他的新書中竟然專門有一篇寫到我。
老鐵有氣度。30年前我還是一線工人,一篇600多字的消息稿獲“好新聞一等獎”,報社通知我到上海領獎,還請我在會上發言。我既沒感謝報社讓我得獎,也沒感謝邀請我參加領獎儀式,反“不識相”給報社提意見。參加座談會的人都大跌眼鏡,認定我做了傻事,徹底把報社給得罪了……
老鐵時任副總編,不但沒生氣,事后還對采編人員說,如果不是真愛新聞,是不會直言不諱提意見的。聽說我經常看不到報紙,他讓采通科長彭建華老師把每期報紙寄給我。
老鐵很謙和。當時部下都愛叫他的昵稱,連小他10多歲的我也跟著叫老鐵。老鐵很民主。他當總編后,遵循“領導就是服務,‘伺候好各位同仁,為大家創造順暢工作環境”的理念,還實施“開門辦報”,邀請專家和讀者組成評報組,對每期報紙評頭品足,虛心聽取改進意見。
老鐵有遠見,他打造“青年工程”,讓年輕人員唱主角。老鐵有胸懷,如有部下想去更大發展平臺,老鐵一概開綠燈放行。這可不比如今,想跳槽先辭職即可——那時候原單位不放行,想走人?門都沒有。但老鐵愿意開這扇門。
老鐵有決斷。某年他率隊到威海開筆會,到劉公島的渡船因風大停航,大伙都很掃興。正準備取消計劃時,老鐵說話了:“劉公島是甲午戰爭主要遺址,不能不去。”最終他借助人脈,“借”來駐軍快艇,讓大伙登上了劉公島。
老鐵重情義。他寫“我的同事們”時自述:“辦報像一支足球隊,光一二個人踢得好沒用。作為組織者,要發揮團隊各自所長。像我們報紙,通訊員占版面主角,雖不領工資,卻也是我心目中的同事。沒有他們,也就沒有這段歷史。”他退休后,老朋友們依舊往來不絕,其中有現在報紙的分管領導、編輯,也有通訊員。他還為每一位老朋友“樹碑立傳”,回憶共同奮斗的歲月。許多當事人已經忘記的細節,老鐵這位老朋友卻飽含深情娓娓道來。
老鐵大名張鐵民,《新聞出版報》曾以《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介紹他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