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巴卓嘎
摘要:學習語文不僅可以磨煉情思與提高思維能力,而且可以鍛煉把握情思的方法、學會成長學會做人。語文教育不僅僅存在于教授課堂上,小學課堂雖以學科劃分,但教育教學上是可以相互取締、相輔相成的。國文融于美育給了最好的教育啟示——情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美術教育
一、小學語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
小學語文教學要立足于發展。要發展兒童的什么?葉圣陶提出“須認定國文是發展兒童的心靈的學科”這一觀念,認為教授國文宜為學童特設情境,引起兒童的需要而擁有學習動機,而后教授國文。教授國文應以開發學童心靈為目的,這樣才能使之學習國文有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遨游于快樂的心靈世界。
(一)如何發展兒童的心靈學科
小學語文與美育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教材文中有圖,圖中有文,圖文并茂,可以說是學科之間最密切的關系。新課標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科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術教育,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
(二)語文教育必須基于情感
現代科技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是更方便溝通了,語文教學中應基于感情,而不是專講課文內,課內外結合師生情感激發是關鍵,學習語文不就是語言表達嗎?沒有情感的教授,何來表達?表達出的恐怕不過是言語而非真正的情感表達。這對學生的整個人生教育來說無意義。教是為了不教,授予情感激發,學生不學自通,這才是教學意義所在。
二、語文與美術融合教學的意義
(一)語文教育美術教學的相得益彰
就教育教學而言,不論哪一個學科的教學,它們都應當是同一種廣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永遠不應當是孤立存在的有限的封閉的系統。語文與美術有天然的廣泛聯系,更應該緊密結合起來,使它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語文教學要用“美”吸引學生,其宗旨是在教學中實施美育,沒有美育的教學,是不完全的教育。“大語文”觀念告訴我們,生活處處有語文。新聞、廣告、標語、鄉村俚語及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事,處處可以當做作文教學中審美的源泉。讓學生真實地感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
(二)國文運用于繪畫活動激發情感
在我校美術課外興趣活動中要求學生按照節日主題畫出有新意的手抄報。節日主題中,教師給出圖文參考提示,引起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創作。美術活動顯示,學生美術天賦是不可估量的,圖文給了學生很大啟示,手抄報不限創作形式也給他們很大發揮空間。手抄報除了有大量文字設計外,還有拼貼、剪彩等,內容豐富,還有大量精美圖片相配,關鍵是這些都是孩子們親手制作、親筆創作的,充滿童趣,形式多樣。
(三)基于情感教育是教師一生的追求
縱觀各學各類的教學家、思想家,他們的思想、教育理念豐富多樣,是教師很好的教育法,是值得我們研讀學習的榜樣。殊不知能真正將其中一兩點運用于自己的教學的很少?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情感。
情感是教師教育教學的核心,這顆心決定了這位教師的教育。有多少教育情感也是能體現出來的。或許我還年輕,研讀的名家作品還不夠多,對其了解感悟也不是很透徹,但在簡單研讀后,葉圣陶的書中,沒有太多個人情感專著充實書中的理論或依據,但怎么能有這么多教育實踐、教育心得?最初我的夢是教師的夢。其實能配得上老師這一稱謂的恐怕只有老師的情感是能判定的。一位無心教學的老師怎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要是有,恐怕大抵也是這學生的秉承天賦。
古人重視并懂得禮義廉恥,常說“孔融讓梨”等故事,這些真的能在當今的教育中取得想要的教學效果嗎?答案是不確定的,但教師充滿情感的教學對學生教育是必然有效的。或許同為老師的我們也要反駁說,一直在兢兢業業地教書教育,何來沒情感之說。
三、國文對美育的啟示
(一)美育注重情感的啟發教育尤為重要
學生通過對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能提高審美能力、發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促進個性的形成和全面發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效果如何,不僅受美術學科冷暖特征的影響,而且與師生在教學時的感情投入程度有關。如何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是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值得探討的課題。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灌輸,而是靠心靈感受,我們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調節功能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現在提倡的民主教育就是尊重學生的精神權利,給學生心理自由、師生平等和諧共同發展的教育,師生之間應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關系,讓學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鼓勵,得到指導和建議。然而,在與學生情感溝通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策略,應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因人而異,讓學生也能動情。正如葉圣陶所說:教師并非教書,而是教育學生。
(二)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對美育的啟示
國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激發學生語言的組織及情感的表達,這對美育是妙不可言的情景交融,美育離不開語言環境的渲染,使得美育有血有肉,有場景感,有更深意義。
往往品德與美育不相離。美育往往伴隨品德。良好品德的培養依然離不開國文,但歸根結底的教育都是出于情感,情感可以說是教育的關鍵,是師生溝通的橋梁,是最應當維護的甚至用以生命激發的。
葉圣陶語文教學思想的研究已涵蓋了很多方面,而對其語文教學思想中所滲透出來的美育思想研究,卻鳳毛麟角,但仍然是可感知到的。在對其美育初探中,總結出以下葉圣陶對美育的教育理念及方法。(1)加強美讀:體悟文情,傳情達意;(2)培養想象:化符號為旨趣,恃觀象而體味;(3)訓練語感:揣摩語言的語境意義,不作文字的特征分析。葉圣陶主張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這是語文學習的新領域,有機結合美育對當前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都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對美育而言,滲入語文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然而在當今高喊課改的旗號下,要做的其實很簡單,最重要的核心是千古不變的,是教師的情感注入教育。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必將能使美育得到發展,但這種發展能伴學生一生的依然是情感教育。因此,注入情感的美育滲透到每一處都是一個良師益友。情感需要教師巧妙經營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