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蘭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曾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全面的發展。”如何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中獲得一定的發展,這是困擾較多語文一線教育者的難題。筆者認為,想要在語文課堂中轉化學困生,就需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加強對學困生學習狀況及心理的研究,并將之與語文教學規律相結合起來,從“適應”、“適時”、“適意”、“適用”四個角度著手進行轉化,不僅會實現對學困生的轉化目的,還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學困生;應對策略
所謂學困生是指學習基礎差一些、學習能力差一些、學習態度消極一些的學生,學困生是每個班級都會存在的普遍現象。想要實現對學困生的轉化,不僅要在課前預習、課后鞏固兩個階段關注學生,還需要在教學的主陣地——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時刻的關注。那么究竟該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完成教學目標,又讓學困生有所發展呢?以下是具體的論述:
一、制定“適應”的目標
制定“適應”的學習目標,需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量身制作”,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學習目標。一個班級中總會存在學習的強者和弱者,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老師要針對他們學習的實情制定稍高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習實情較差的學生,要給他們制定最基本的學習目標,給予他們“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實”的機會。
比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時,可以制定適應的學習目標:1.找出課文中你認為重點的句子,結合自己的知識及生活經驗理解整篇課文,感受語言運用的合理性,領悟作者對求知的渴望,感受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感情表達方法,并仿寫一段語言。2.感悟讀書的價值,懂得珍惜讀書的時間,創編關于讀書的格言。3.背誦全文,在課堂中要能背誦出重要的幾段。上述幾個目標是針對全班學生來制定的,那么對于班級中的學困生需要設定適應性的目標。即將仿寫改為仿寫其中的一兩句;將創編格言改為背誦有關閱讀價值的格言;全文重點段落的背誦改為喜歡的幾句話的背誦。通過設置這樣適應性較強的目標之后,學困生學習自信及知識積累會逐漸提升,自然會逐漸從學困生行列走出來。
二、搭建“適時”的階梯
初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就猶如一個個臺階,想要讓學生真正的達到學有所獲的狀態,就需要加強對備課過程的精心設計,考慮如何讓一個臺階過渡到下一個臺階,順利完成學習目標。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而言,雖然每個學生所學習的內容相同,但是由于學困生各方面能力的薄弱,在學習中常會遇到較多困難,尤其是在重難點學習中。此時如果老師總是對他們不聞也不問,那么學困生就會逐漸徹底失去學習的自信,開始產生放棄學習的想法。而此時如果老師能適時給學生搭建階梯,讓學困生通過一個個臺階,一步步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那么離實現“滿園春色”就不遠了。比如在學習《中彩那天》課文時,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習作者神態、動作、心理的描寫人物方式,老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說話練習內容:出示一幅插圖,觀察圖中所畫人物(修理廠技工)的動作、神態及所反映的心理,思考他會想要說什么?此練習展示完畢后,能發現班級中的學困生表現出了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不知道如何觀察,更不知道說些什么。此時正是老師搭建階梯的最佳時機。
首先,讓學生們共同觀察插圖中人物的神態、動作,你認為他是在贊嘆什么?還是在煩惱什么?讓班級中的一個中等學生站起來說,之后師生進行評價與討論。其次,設計看圖說話“小助手”環節,同桌或者前后桌練習說。最后,點名讓學困生說,之后由其他學生評論。在上述過程中,先讓中等生說是搭建的第一層階梯,發揮的是中等生的榜樣作用;看圖說話小助手給學困生的說話進行了良好示范,是搭建的第二層階梯;隨后的同桌、前后桌練習說環節,起到了幫助學困生練習、糾正與提高的作用,這是搭建的第三層階梯。經過此三層階梯之后在點名學困生進行說,他們必然會處于躍躍欲試的狀態,教學重難點在此階梯遞進中便會輕而易舉的被突破。
三、個別輔導需“適意”
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確保優等生及中等生的發展,教學設計環節中不可避免會讓學困生感覺學習的難度。這時便可以巧發揮自學和小組討論的作用,有針對性的對學困生進行個別的輔導,使他們逐漸放松身心,敢于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解決學習中的各種難題。比如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老師并不是無所事事的在課堂中來回走動,要有意識的在學困生周圍走動,時不時進行詢問和指導。比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時,安排學生默讀第5和12段,思考:父親挖廢墟挖的辛苦嗎?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呢?請將之找出來并做好標記。這時老師要走到學困生旁邊,指導他們抓住“幫助”、“血絲”來尋找句子,通過對這些關鍵詞語來感受其辛苦,鼓勵學生將自己真實的感受寫到句子或者詞語旁邊,通過適意的個別輔導來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當然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老師要積極參與其中,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使他們真正的參與到小組討論中,發表自己的見解。
此外,制定的課后練習作業也必須要堅持“適用”的原則。
四、總結
毋庸置疑,初中語文課堂對于學困生的教學設計而言,需要從“適應”目標、“適時”階梯、“適意”輔導及“適用”練習等角度著手,逐漸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習自信,使全班學生獲得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利玲.淺議初中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J].新課程(上) 2015年01期
[2]居繼頂.傾注情感關懷,讓學困生快樂地學習語文[J].考試周刊.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