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梅
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步展開,新理念、新課標對班主任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內容。因此,面對新的問題和工作要求,面對形形色色、性格各異、復雜多變的青少年群體,作為“班集體靈魂”的每一個班主任必須轉變觀念,研究教育對象,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班主任;工作
下面通過實例談些自己的膚淺認識:
一、德育為首,五育并舉,使學生全面發展
前年,我擔任三年級班主任。班里有位學習成績優異、多才多藝的小能人,她還是班干部,得到學校、老師的悉心培養,這是被很多學生所羨慕的。她生活在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由于她成績突出,各方面又好,因此一學年來我都沒發現她的缺點。有兩件小事讓我了解了這位學生。在本該由她領讀的早自習上,教室里烏煙瘴氣,鬧翻了天。據她說因為她嗓子痛聲音啞了不能領讀。可是,就當她說話時,我并沒有發現她的聲音有任何異常,而是清脆悅耳。還有一件事,也暴露了她的缺點,她有意編造謠言中傷同學及其家長,而且還在班上指著同學的鼻子大吵大鬧,玷污了一個班干部的美好形象。我先找她單獨談心,在交談過程中她并沒有認識到撒謊不領讀的錯誤,對于編造謠言中傷的事她仍在繼續說假話。對此我很驚訝,也很失望。根據多年的經驗,這是個棘手的問題。后來,我及時與她的家長取得了聯系,家長說平常只注意了孩子的吃、穿和學習,忽略了思想教育。在我和這位家長的共同配合教育下,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勇于改正了錯誤。試想,無論一個學生成績多么優異,才能多么出眾,但是如果他的品德不好,那么他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因此,我們要從一言一行中養成學生誠實、勇敢、尊老、有禮、關心他人、對新事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習慣,以學習為中心,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學習和作人的關系,并結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培養學生愛護公物、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等。小學生年齡在6、7—11、12歲,可塑性極強,模仿性也極強,這些養成教育應從起始班級開始,對每位學生的表現進行檢查、評比、總結,同時對學生中的不良習慣要及時發現、耐心指導、逐步糾正,把良好的習慣滲透到每個學生心靈深處。長期堅持,一個文明守紀、班風良好的集體就會形成。在養成教育中,班主任要為人師表,從言行舉止到品德修養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和示范,以良好的師德形象和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二、公正、公平,尊重信任、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
一次,預備鈴響之后,我拿著書本走進教室,看到黑板上還留著上節課的內容,眉毛便擰在了一起,大聲地問道:“今天誰值日?為什么不擦黑板?”班上鴉雀無聲。我見沒人答應,火上來了,生氣地又問了一遍。這時,坐在最后的××同學跑上來,迅速擦了起來。這是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老師們都不喜歡他。他認真而用力地擦著黑板的每一個角落,弄得課室內塵土飛揚。這時,我說:“同學們,都瞧見了吧,這就是由于一個人的不負責任造成的。”不知是誰小聲嘟囔了一聲:“今天不是他值日。”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慢騰騰地站了起來,用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說:“今天……是……是我……值日。”我愕然了,干咳一聲,說:“你先坐下,下回注意。”這時,××同學擦完黑板,默默地回去了。課后,我無意中聽到學生的私語:“×××同學就好了,不做值日,老師都不會責罰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罰了。”“誰叫你的成績不好?”“老師就是偏心。”……我呆住了,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這件事,使我體會頗深。班主任能否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是自己能否得到學生信賴的基礎。因此班主任要做到:不論誰犯了錯,都要一視同仁、嚴肅處理、公平裁決。對待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尤其家庭困難的農村學生,更要多了解、關心、照顧,讓他們感受到家庭一樣的溫暖和關愛。受班主任行為的影響,學生會逐步形成平等待人、互相尊重幫助的行為習慣,班級凝聚力也會增強。讓我們記住:“親其師,信其道。”
三、關注每一個學生,使每一位學生得到發展
一次,我上完課走出教室,李俊——一位學習平平、日常表現一般的學生追上來,匆匆將一張紙條塞進我手里。我疑惑地打開紙條,一行寫得很大的字躍入眼中:“老師,請注意我!!!”那三個驚嘆號特別醒目。我心中一驚,不禁自問:怎么?我沒注意他?我的心不由得沉墜下去。這張紙條使我想了很多。
目前不論教育工作還是教學工作幾乎自覺不自覺地對中等生有所忽視,只顧兩頭,丟了中間。其實中等生從來就不是死水一潭、鐵板一塊,有時思想也不穩定,呈現上下波動,不斷向兩極分化。因此班主任更應關注其變化,這樣才能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中等生大多渴求進步,羨慕優等生,希望得到老師的重視和信賴,有表現自己才能、智慧的要求。教師要抓住時機及時表揚,因勢利導,力爭使中等生大多能趕上先進,不斷擴大先進面,從而達到逐步大面積提高。而有些中等生甘居中流、隨大流,有些則欲進畏難、沉默孤獨、自尊心強,這類學生如得不到及時矯正,久而久之,便會落入學困生行列。班主任要根據其特點進行有效教育,讓其明確目的、提高覺悟,消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提高中等生參與度,如任命其擔任小組長或科代表等。
總之,“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教師”。讓我們轉變觀念,在新的時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關注每一位學生,給他們更多的關心、愛護和尊重,讓他們更加快樂地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