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璐瑤
摘 要 互聯網傳播技術在近年來發生了質的飛躍,“后真相”時代隨之而來,在傳播過程中,情緒變得比事實更為重要。事件反轉這一現象,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新常態”。本文從新聞產生、傳播和受眾的角度分析了新聞反轉的成因,在此基礎上闡述了主流媒體、新聞從業者和廣大受眾該如何應對“后真相”時代頻頻發生的新聞反轉。
關鍵詞 “后真相”時代;新聞反轉;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6-0025-02
2016年11月,“后真相”(post-truth)一詞被《牛津詞典》選為年度英文詞匯。《牛津詞典》將其解釋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平臺等新興媒體蓬勃發展,但新技術、新媒體帶來的“陣痛”——新聞反轉,也隨之出現。新聞反轉對新聞真實性和當下的輿論環境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巨大影響。而隨著“后真相”時代人們對事實的忽視和對情緒的過度關注,新聞事實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近年來,各類“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并在新聞媒體報道中出現多次反轉。在“后真相”時代,我們面臨的是信息過載,但事實卻前所未有的稀缺。
1 新聞反轉的定義及表征
新聞事件的反轉,是指那些緊跟著社會熱點、標注新聞熱詞繼而引發廣泛關注,但隨后被證實與事實主體或全貌不符,甚至與事實截然相反的新聞現象。公共事件在社交網絡的傳播中,對情緒的宣泄已經掩蓋了對新聞事實的追求;而在新興媒體的報道中,新聞反轉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時下的輿論環境里,有太多的主觀先行,傳播者根據主觀臆斷而“站隊”的現象頻頻發生。話語之間的碰撞,情緒之間的糾纏,往往讓人忽略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在“后真相”時代,輿論的變化力量巨大,甚至可以促進新聞反轉,而新聞反轉又進而影響輿論的風向。
近年來,各類“事件”奪人眼球的標題和刺痛神經的內容,使其在網絡平臺上迅速擴散,激發廣大網友的社會情緒,這些情緒依托事態的發展和事實的變化而傳播,輿論迅速形成對立陣營,反而使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變得模糊。
2 新聞反轉的成因
2.1 新聞的產生方式變化
在新興媒體和社交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之前一直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群體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使得傳統的新聞產生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論壇、微博、博客等互聯網平臺的迅速擴張,使得新聞呈現出一種“去中心化的特點。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分發、傳播技術,將產生新聞、傳播新聞的能量賦予普通受眾,“人人都是新聞源”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在互聯網時代,典型的傳播形式為:某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發布事件的相關信息,可能是一段視頻、一篇文章,甚至只是一條微博動態,其話題性在互聯網平臺上引發更多人關注;嗅覺敏銳的媒體隨之介入,而新興媒體的介入速度明顯快于傳統媒體;隨著事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廣大網友展開熱烈討論,往往用經驗和情緒“站隊”。由此可見,新聞的產生多了普通民眾這一渠道,新聞存在片面性和不真實的可能,隨著專業媒體的進一步報道,新聞事件很可能發生“反轉”。
2.2 新聞傳播速度變快
互聯網時代,生活的快節奏和傳播技術的飛躍使得新聞傳播速度變快,真實性和客觀性不再是標準,新鮮性和熱度變得更重要。為了新聞報道上的時效性,碎片化的信息往往能迅速觸及受眾敏感的神經,引發廣泛的社會情緒。新聞業競爭更劇烈,某些媒體為了生存和發展,違背了用事實說話的原則,甚至為了吸引眼球,采取選擇性報道,斷章取義、偷換概念等現象經常發生。
在實際的新聞報道中,記者和新媒體編輯們往往通過一段短視頻,甚至一條微博、朋友圈就對事件做出判斷,依據碎片化信息進行新聞報道,其內容常偏離新聞事實,甚至與新聞事實大相徑庭。而新媒體報道中“標題黨”“主觀先行”的特點,進一步觸動受眾的敏感神經,激發出億萬網友的某種情緒,受眾情緒化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后續事件的反轉埋下伏筆。
2.3 新聞受眾角色轉變
新媒體賦予受眾傳播信息的能力,受眾因此從“接受者”轉變為“接受者+傳播者”的雙重身份,傳統的傳播形式已經被顛覆。依靠特定媒介傳播新聞的時代已經過去,新興媒體的發展意味著更多的人有權利和能力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受眾接受的信息量成指數級增加,信息良莠不齊在所難免。而公眾的表達欲望也前所未的強烈,個人評論不可避免地會夾雜個人情緒,由此引發的網絡輿情,往往會導致引發整個事件的轉變。在互聯網平臺上飽受熱議的事件中,常會出現網絡輿情促成政府良性作為的結果,這很令人欣慰。但是我們必須清楚,不是每一次網絡輿情都會促成事件走向良性結局,網絡暴力現象不容忽視。
3 新聞反轉的反思與啟示
3.1 新聞的產生途徑
在“后真相”時代,主流媒體要擔當權威信息源,不要過度迎合新媒體的“互聯網思維”和受眾的好惡,要保持新聞真實性,堅持新聞價值,將深度、準確和快速、新穎放在同等位置上。確保主流媒體公信力的關鍵,在于最大限度地發揮主流媒體輿論監督和引導作用。同時主流媒體要樹立責任意識,即主流媒體需要肩負為廣大受眾核實信息真實性的責任。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進行深度訪問、追蹤報道,將整個事件完整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3.2 新聞從業者堅守行業規范
在當今社會,新興媒體、社交網站的興起,使得網絡成為了受眾最廣、傳播速度最快的傳播途徑。每個互聯網終端的用戶都可能是“新聞源”。在媒體行業,由此而來的競爭變得越發激烈。不過越是在這種浮躁、情緒化的時代,廣大新聞從業者越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以真實、客觀為新聞報道的第一原則。網絡平臺上大量引爆輿情的“事件”就是某些新聞從業人員為了“搶頭條”“造熱點”,沒有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就匆匆報道,進而失去了全面性和客觀性。
因此,新聞從業者作為新聞事業的中堅力量,不要為了片面追求時效性、新鮮度而忽視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更不要被網絡輿論影響了對事件的客觀判斷。
3.3 提高新聞受眾者素養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受眾很容易在海量資訊面前迷失,因此受眾應該提高自己的新聞辨識能力,這才能使自己保持理智與客觀。如何判斷一條新聞的可靠性?受眾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報道的來源,以及可靠程度。
2)報道的完整性,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主要人物等要素均需要完整地呈現在新聞報道中。
3)報道者提供的證據,以及獲取證據的途徑。
4)除了報道事件之外,報道者是否有其他訴求。
在傳播方式單一的時代,受眾在接受信息上受到限制,而如今,受眾更多地被娛樂新聞、明星八卦所吸引。當新聞呈現在面前時,不要用娛樂精神或者懷疑一切的態度進行主觀判斷,不要用自己的經驗或者情緒“站隊”,要記住經驗不等價于真相,常識不代表事實。當受眾針對某一事件有發聲的訴求時,要充分了解事件真相之后,再發表負責任、有態度的觀點,建議關注事件的后續變化。
4 結論
在“后真相”時代,新聞反轉的發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反轉現象既可能損害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又會對廣大受眾造成干擾,要應對這一現象,需要主流媒體、新聞從業者和受眾共同進步。主流媒體要承擔起為受眾核實真實性的責任,媒體從業者要堅守行業規范,堅持真實、全面、客觀的報道,受眾要適應從“接受者”到“接受者+傳播者”這一角色的轉變,三方共同應對新聞反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舒懷.后真相時代:誰動了我的“事實”——基于移動互聯網傳播技術特征的分析[J].青年記者,2017(16):9-11.
[2]王秋菊.后真相時代的輿論特點、引導難點及建議[J].青年記者,2017(16):22-24.
[3]王尚武,張科輝.“后真相”時代政府輿情回應的策略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7,1(6):68.
[4]張濤甫,徐亦舒.重新出發:新傳播生態下中國輿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編輯學刊,2017(2):6-11.
[5]開薪悅,孫龍飛.“后真相”時代里的“新聞反轉劇”——對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的再思考[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7,37(1):84-90.
[6]安景璐.后真相時代對網絡“反轉新聞”的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7,3(21):1-3.
[7]房玉婷.“后真相”時代下的輿論引導思考[J].傳播與版權,2017(7):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