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華
【摘 要】新中國建立以來,在不同的指導思想下,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效率與公平關系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區別:從建國初期的“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到改革開放后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再到新時期的“效率與公平并舉”, 引發的問題也從最初的生產效率低下、經濟發展水平低轉變為貧富差距拉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為縮小貧富差距取得了初步成效,未來在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問題上,應著重加強制度建設、政策支持與宣傳教育等方面。
【關鍵詞】經濟發展;效率;公平;新常態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隨著制度政策選擇的變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變化, 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通過搜集分析歷年經濟數據,分析各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現狀與形成的原因,并針對我國現階段效率與公平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建國初期效率與公平關系特點與問題
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期,“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是我國處理公平與效率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通過公有化程度和勞動者主觀能動性來最終實現效率的提高,提高公有化程度是高效率的根本途徑,于是,我國在經濟社會建設中開展了“趕英超美”的“大躍進”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力圖通過生產關系的改變實現生產力的提高,通過建立起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來進一步提高效率。
由表1可知,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期,中國 GDP總量整體上雖然穩步增長,但是仍然位于較低水平,增長量有限,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人民生活水平困難。 同時,歷年 GDP增長率也較為異常, 變化浮動很大,最大相差近50個百分點, 這是由于激進且不穩定的經濟政策導致經濟發展缺乏穩定的制度環境,人們生產積極性低,生產效率低下,經濟發展缺乏可持續性。
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改革開放初期效率與公平關系特點與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處理公平與效率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基于對中國國情的準確認識和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的理解,提出了價值分配與生產效率新思想,認為我們現在要想謀求經濟上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加,就必須摒棄建國初期嚴重忽視經濟效率的的指導思想,改革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充分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為此,中央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城市設立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
由表2可知,改革開放初期,中國GDP總量呈快速增長態勢,除去1989年與1990年特殊政治原因的影響,歷年GDP增長率始終保持高位,最快達到近15%的增長率,在這期間,人們生產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提高了生產效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真正的提高。
但是,由表3可知,改革開放初期生產效率的提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的背后,也隱含著人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的隱患,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國基尼系數從0.25的較低水平逐漸拉升到了0.4以上,基尼指數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此時我國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等逐漸拉大,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 這是由于改革開放初期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具體來說,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沒有建立健全合理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一部分人非法經營、投機鉆營和權力尋租,造成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對于高收入群體,沒有建立起合理的、必要的“限高”的稅收制度,導致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同時,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各行業領域的不平等競爭也導致了貧富差距的拉大。
三、“公平與效率并舉”—新世紀以來效率與公平關系特點與問題
新世紀以來,我國處理公平與效率的思想是“效率與公平并舉”。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認識到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日益嚴重,提出進行進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公平與效率嚴重失衡的問題,加大力度進行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只有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均衡發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才能真正踐行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由表4可知,新世紀以來,我國 GDP總量穩步增長,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升,我國 GDP增長率平均增速近11%,在2000-2006年間,保持高速增長狀態,從2000年8%左右躍升到2006年近14%,但是從2008年起,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 GDP增長率回落到8%左右,其后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經濟增長呈現“新常態”。 在本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得益于改革紅利與人口紅利,消費市場容量大、投資需求旺盛、儲蓄率較高、勞動力充足且成本低、工業基礎產品供給豐富、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大且迅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漸成熟是這段時期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 但此時經濟發展的代價是貧富差距逐年拉大、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疲軟, 同時經濟結構逐步轉型,進行供給側改革,經濟增長率呈現低位水平的“新常態”。
由表5可知,新世紀以來,我國基尼系數已超過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收入差距較大,尤其是在新世紀前期,已接近收入差距懸殊的0.5水平,但是在2008年以來,我國基尼系數呈現逐年降低趨勢,但仍處于較高水平,收入差距仍比較大。在這一時期,由于制度慣性與歷史遺留問題,過分注重效率忽視公平使得收入差距仍處于較大水平與逐年增長趨勢,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加劇了社會矛盾,群體性事件頻發。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日益嚴峻的收入差距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縮小收入差距和加大再分配力度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強調效率與公平并舉,進行供給側改革與社會政策托底,著力推進精準扶貧,人們收入差距逐漸縮小,惠及全體人民的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更進一步。
四、結論與建議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的指導思想從“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再到今天的“效率與公平并舉”,這過程當中走過一些彎路,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國從實際國情出發,逐漸摸索到了適合我國的發展道路,為處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找到了最優解—“公平與效率”并舉,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制度選擇,既避免了西方國家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又避免了建國初期平均主義思潮下的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促進中國經濟平穩運行。在未來處理效率與公平問題時,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繼續堅持效率與公平并舉的原則
繼續堅持效率與公平并舉的原則,在尊重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正確實施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通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同時,要完善稅收制度,完善財產稅、房產稅和遺產稅等制度,通過稅收制度把個人收入差距限定在合理范圍內,不至于收入差距過大影響社會穩定。另外,新時期的扶貧政策要更多地通過投資、教育、職業培訓等方式實現,而不僅僅是給予生活保障,真正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性發展以脫貧致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2.加強法制建設,給予政策扶持
繼續加強法制建設,保證效率與公平并舉的實現有制度保障。同時,要加大對西部、山區等落后山區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物質上,加強完善落后地區基本設施建設,包括交通、學校、醫院等;在政策上,要穩定農產品價格,以保證低收入群體的農民收入水平,實現社會保障政策全覆蓋,對落后地區困難群眾、低收入群體等要加大社會保障扶持力度。
3.加強宣傳教育,樹立正確價值觀
我們不僅要在制度與政策上保障效率與公平的實現,還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努力奮斗,實現人生價值觀,避免陷入西方高福利國家勞動積極性下降的漩渦。同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對低收入群體給予更多教育培訓的機會和資源,提高職業技能,從根本上提高其收入能力。
可以說,公平與效率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我們要認識到問題的艱巨性與長期性。但我們只要把握正確方向,通過市場與政策正確引導,鼓勵勞動致富,保障和關懷困難群眾,真正實現共同富裕是指日可待的。
參考文獻:
[1]王慶功:《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公平與效率》《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10期.
[2]張愛珍:《淺析中國貧富差距的現狀、根源及解決途徑》《消費導刊》 ,2015年7期.
[3]李素文:《關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法經濟學評述》《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12期.
[4]張理海、楊邦榮、王軍旗:《我國貧富懸殊的現狀成因及解決的建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