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從彬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重慶 401320)
行走為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但受年齡機體因素影響,老年群體因退行性病變造成全身系統功能衰減,因此步態行走的控制能力亦將發生弱化,影響步態的穩定性,導致行走過程平衡功能較差,增加老年人跌倒風險〔1〕。跌倒損傷發生率可占各類損傷事件58%以上〔2,3〕。太極拳作為極具我國傳統文化特征的綜合性鍛煉項目,其鍛煉中涵蓋了醫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多種理念,通過對身體、呼吸、意識多系統配合鍛煉,來增加鍛煉者自身運動與感覺系統的控制率、協調性。張彩芳等〔4〕研究指出,太極拳對老年人有著良好適應性與安全性,亦如開胯屈膝、虛實結合等鍛煉方式提高了老年人肢體的對稱控制,加強了步態穩定。本文評估太極拳對老年人鍛煉步態穩定性的效果。
1.1一般資料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100名健康老年人,年齡62~76歲,平均(68.21±3.03)歲,男50名,女50名。依據個人意愿分組,觀察組50名,男25名,女25名,體質指數(BMI)(24.38±1.05)kg/m2,平均年齡(68.36±3.09)歲,愿意開展為期12個月的太極拳鍛煉;對照組50名,男25名,女25名,BMI(24.26±1.12)kg/m2,平均年齡(68.05±3.24)歲,未開展太極拳鍛煉。兩組年齡、性別、BMI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為健康老年人;②知情同意;③認知功能正常,可良好溝通。排除標準:①伴有骨折傷病史;②合并糖尿病;③精神疾病者;④膝、髖、踝關節疾病或平衡功能障礙者。
1.3方法太極拳鍛煉:行太極二十四式鍛煉,重點做進、退、盼、顧、定等經典太極拳鍛煉動作,每周鍛煉3~5次為宜,每次鍛煉時段建議為晨間7:00~8:00,堅持12個月。選用BIODEX步態儀進行步態測試,老年人自然行走,速度控制在3.5 km/h,持續2 min。
1.4觀察指標步頻,步長,單腳支撐時間,相關變異值及移動指數,評估步態穩定性。①單腳支撐時間:步行周期過程單側腳獨立支撐時限。②相關變異值:左右腳步態測試中的變化,通常狀態下相關變異數值較低。③移動指數:步態測試2 min內身體重心移動狀態,指數越低,則說明穩定性與平衡性良好。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
觀察組男性鍛煉后步長明顯較女性更長(P<0.001);男性與女性步頻、移動指數、單腳支撐時間、相關變異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男性步長、移動指數、相關變異值(左腳)與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男性與女性步頻、單腳支撐時間、相關變異值(右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步長、移動指數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0 1);兩組步頻、單腳支撐時間、相關變異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男性、女性步長距離更長,移動指數較低,男性相關變異值(左腳)和女性相關變異值(右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0 1);兩組男性、女性步頻、單腳支撐時間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男女步態指標對比
人體行走中步態是最為明顯的特征表現,同時也是人與動物生存中最為明顯的特征差異〔5,6〕。目前生物學研究中將步行動作的定義歸納為步態的擺動與支撐兩項,其中支撐屬行走的關鍵,即通過肢體與地面的接觸形成穩定的生物力學承載功能,這一環節變化可占據步態行走的65%〔7〕。研究報道〔8~11〕,行走遲緩的老年人因自身步態行走速度緩慢,造成個人單側腿腳支撐時間延長,同時因步態頻率的降低,導致老年人腳支撐力不夠,增加跌倒風險。而本次研究發現,老年人通過太極拳持續鍛煉,有效促進了自身步態頻率的增速,促進老年人自身雙腳支撐點及獨立支撐時間得到調整,并呈平衡性方向改善,增強了老年人肢體協調控制,進而促進步態的穩定性。王利維等〔12〕研究證實,太極拳鍛煉可促進老年人腰、胯部位的活動鍛煉,強化關節靈活度與柔韌性〔13〕。本研究表明太極拳鍛煉可提高老年人各軸關節活動范圍,形成勁力圓活,生物應力的調整與集中施力通達迅速。
當活動性關節點鄰近肌肉組織具有良好的彈性與伸展功能時,其關節的活動范圍與運動幅度則相對較高〔14,15〕,反之若關節點鄰近肌肉組織僵硬、彈性不足,其關節運動幅度則極小。劉元標等〔16〕研究表明,關節活動范圍與靈活性將直接影響行走中步長。孫緒生〔17〕研究指出,老年人長期鍛煉太極拳,通過“轉腰、壓腿、下蹲”等活動方式可提高關節點的運動范圍,延緩關節僵硬反應〔18〕。本研究表明太極拳鍛煉可提高老年人步態。
依據太極拳鍛煉規范標準,預備起手的基本要求則是需要老年人立身中正,形成機體直立,并在直立的過程中持續保持機體平衡基點;這一要求也體現了太極拳內與外,意識與形式的變化進展。研究指出,太極拳的鍛煉關鍵當屬保持機體重心來維持穩定性,在運動鍛煉中合理恰當的調節機體重心點位,形成良好的鍛煉健身效應,另外溫和易行的鍛煉方式也增強了老年人太極拳鍛煉的安全性〔19〕。約35%的太極動作及鍛煉時間中需要通過單腳支撐方式來達到太極拳的干預。結合運動生物力學及物理性研究論證,當機體處于直立姿態,對步態的維持性支撐面積縮小,同這一狀態下人體重心處于胸腰、頭頸部;因此42%老年人在身體姿勢不穩定狀態下開展太極拳鍛煉。劉靜等〔20〕研究報道,太極拳鍛煉可促使踝背關節背伸、跖屈活動,保持續重心轉移穩定。
1張慶來,張林.老年人步態移動穩定性的增齡特征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7;36(7):599-604.
2Sung LH,Yeon RS,Sukhoon Y.An 8-week aquatic exercise program is effective at improving gait stability of the elderly〔J〕.J Phys Ther Sci,2013;25(11):1467-70.
3Yoon SH,Kim TS,Lee JH,etal.Evaluation of the elderly gait stability using the center of mass and center of pressure inclination angles〔J〕.Korean J Sport Biomechanic,2007;17(4):99-106.
4張彩芳,周軍,史清釗,等.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步態穩定性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5):918-21.
5Choi JS,Kang DW,Shin YH,etal.Differences in gait pattern between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 during level walking under low illumination〔J〕.Acta Bioengin Biomech,2014;16(1):3-9.
6Gomes GDC,Teixeirasalmela IF,Fonseca MLM,etal.Gait performance of the elderly under dual-task conditions:reviews of instruments employed and kine matic parameters〔J〕.Rev Bras Geriatr Gerontol,2016;19(11):165-82.
7Kim NJ,Kim JS,Wang JS,etal.The effects of isometric trunk exercises and dynamic trunk exercises on gait in elderly people〔J〕.J Phys Ther Sci,2015;27(6):1685-9.
8趙芳,周興龍.老年人站立及行走穩定性的生物力學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188-91.
9莫仕圍,徐冬青,李靜先.步態終止對身體姿勢穩定性影響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1;30(1):94-9.
10王連成.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J〕.醫學綜述,2012;18(14):2204-6.
11胡飛,顧冬云,戴尅戎,等.基于非線性時間序列法研究人體步行穩定性〔J〕.醫用生物力學,2012;27(1):51-7.
12王利維,周立.社區老年人跌倒的評估及預防研究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8):568-70.
13姜娟.太極拳與健步走對老年人行走穩定性影響的比較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4):122-5.
14彭春政.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肌力流失的干預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5;4(3):60-6.
15喬佳,李睿恒,陳斯.太極訓練對老年女性步態特征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3;3(34):118,198.
16劉元標,勵建安.老年人跌倒與平衡及步態異常〔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5-8.
17孫緒生.對簡化太極拳運動步態站立中期的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69.
18曲冰,鄭潔皎.太極拳對預防社區老年人跌倒的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9):1072-6.
19劉彩平.老年人參加太極拳鍛煉的動機及特征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21(3):123-4.
20劉靜,王雪強,呂志,等.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膝關節本體感覺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7(10):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