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黃起東 劉偉忠
(綏化學院體育系,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復雜,高血壓患者常伴有頭暈、頭痛、嘔吐、疲勞、心悸等癥狀,患者的血液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濃、黏、聚、凝狀態,這種狀態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其中微循環障礙更嚴重〔1~3〕。所以,高血壓的治療不僅在于控制血壓,更在于保護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防止血管重塑,減少高血壓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近年來也有研究表明,中樞調控在高血壓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4〕。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強身健體的功效早已經被人們熟知。本文從血壓、血液流變學及遠期生活質量三個方面探討太極拳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綏化市第一醫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壓患者70例,納入標準:(1)以《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1〕為診斷與分級標準,Ⅰ級高血壓:收縮壓(SBP)140~159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99 mmHg,Ⅱ級高血壓:SBP 160~179 mmHg和(或)DBP 100~109 mmHg;(2)入選患者均符合自愿知情原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平時運動鍛煉等行為均無規律,無特異性。排除標準:(1)繼發性高血壓;(2)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3)不適宜運動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運動組和對照組各35例,運動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60~65歲,平均(62.4±2.4)歲,病程2~6年,平均(3.3±0.3)年,Ⅰ級高血壓12例,Ⅱ級高血壓23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61~66歲,平均(63.1±2.1)歲,病程2~7年,平均(3.4±0.5)年,Ⅰ級高血壓15例,Ⅱ級高血壓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準備所有患者全程研究周期為18個月,其中前6個月在院治療。研究前5 d所有患者進行藥物洗脫,并請太極拳老師統一教授運動組患者由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推行的24式簡化太極拳,向患者說明太極拳運動的方法、目的與意義,強調堅持鍛煉的重要性,以保證動作、姿勢、頻率、意念的一致性,同時營造愉悅和諧的研究氛圍;運動組出院后維持在院期間的運動標準。
1.2.2基礎治療方案兩組均進行一般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西拉普利(2.5 mg/d)控制血壓。研究期間患者均不服用降脂藥物、活血化瘀類中藥等其他影響血壓和血脂的藥物,不進行其他運動。
1.2.3運動方案運動組有組織地進行24式簡化太極拳運動,每天早上6∶30 ~ 7∶30運動一次,運動時間40~60 min,運動靶心率為最大心率的70%~80%。運動的具體內容:準備活動10 min,如散步、徒手操;太極拳運動30~50 min,大致重復4~6遍,其中達到靶心率的總時間控制在25 min左右,后休息10 min將心率調整至正常水平。運動全程應無不適感,無劇烈粗喘、頭暈腦脹等現象,運動結束后精神飽滿、精力充沛、輕松自如。
1.3觀察指標
1.3.1血壓測定使用無創性攜帶式動態血壓監測儀監測所有患者研究前與研究6個月后的24 h動態血壓(SBP、DBP)狀況。在監測期間不服用任何藥物,也不進行運動鍛煉,叮囑患者不要有劇烈的情緒變化。血壓的測定方法:將氣袖均勻緊貼皮膚纏于上臂,約能容納二指,使其下緣在肘窩以上約2.5 cm,氣袖中央位于肱動脈表面,自動充氣測壓。監測時間:6:00 ~ 22:00,每30 min測量1次;22:00~6:00,每60 min測量1次,全程連續監測24 h。
1.3.2血液流變學檢測于研究前、研究6個月后對患者進行坐位采血,抽取靜脈血8 ml,采用肝素抗凝,在4 h內完成檢測。全血黏度(ηb,低切10 s-1,高切120 s-1)和血漿黏度(ηp,10 s-1)使用旋轉式黏度計檢測,紅細胞沉降率(ESR,溫氏法)、血細胞比容(HCT,溫氏法),計算紅細胞聚集指數(RAI)、紅細胞變形指數(EDI)及全血還原黏度(ηre,低切10 s-1,高切120 s-1)。
1.3.3并發癥統計記錄所有患者并發癥情況,包括心力衰竭、腎功能損害、腦出血。
1.3.4遠期生活質量評價研究6個月后,所有患者每3個月隨訪1次,共隨訪1年。根據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評價兩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社會職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心理健康、活力及總健康,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兩組24 h動態血壓比較研究前兩組24 h動態血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6個月后兩組24 h SBP、DBP均明顯下降,且運動組的24 h SBP、DBP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24 h動態血壓比較
與研究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2.2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研究前兩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6個月后對照組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無明顯改變(P>0.05),運動組ηb(10 s-1,120 s-1)、ηp、ESR、HCT、RAI、ηre(10 s-1,120 s-1)均較研究前顯著降低,且運動組上述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運動組EDI較研究前顯著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主要指標變化
2.3并發癥統計運動組心力衰竭(0例)、腎功能損害(1例)、腦出血(0例)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分別為4例、6例、4例,χ2=9.720、8.040、9.720,均P<0.05)。
2.4兩組生活質量比較研究前兩組SF-36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研究前與隨訪1年后的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后,運動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社會職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心理健康、活力和總健康評分均顯著高于研究前,且運動組SF-36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研究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n=35)
高血壓常與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共同存在,可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造成損傷,嚴重時可導致器官衰竭〔5,6〕。高血壓常伴有嚴重的并發癥,如腦血管病(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慢性腎衰竭、主動脈夾層等〔7,8〕。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種剛柔并濟、內外兼修的傳統拳術,陰陽辨證理念是其核心思想,并結合了中醫經絡學、古代吐納術的優點〔9,10〕。
從血壓方面來看,太極拳強調全身放松,它不僅要求軀體放松,而且更要求大腦放松。在大腦的調節下,神經與肌肉放松,全身小動脈舒張(高血壓主要表現小動脈收縮),緩解了小動脈壁的硬化。這樣血壓隨之下降,并趨于正常。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出研究6個月后,進行太極拳運動的患者比單純常規治療的患者能更好地降低血壓,維持血壓穩定。
從血液流變學方面來看,血液的流變性、黏性切變應力和切變速率發生變化是高血壓根本病因。全血黏度的變化可影響外周阻力,進而影響血壓,同時全血黏度又受紅細胞的聚集性與變形性影響,聚集性主要影響全血低切黏度,變形性主要影響全血高切黏度〔1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太極拳鍛煉能夠有效改善高血壓患者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初步分析為太極拳運動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漿滲透壓,升高氧張力,同時增加紅細胞內的ATP活性。血液黏度降低可提升紅細胞變形能力,紅細胞膜的化學成分也有可能發生變化,提升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太極拳運動作為一種溫和的有氧運動,能增加血漿容量,稀釋血液,降低全血黏度。
從遠期生活方面來看,太極拳運動要求精神專一,全神貫注,意動身隨,其宗旨是“以靜制動,雖動猶靜”, 動與靜結合的鍛煉方法,可使全身肌肉均勻交替收縮與放松,也可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長期堅持,可逐漸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以及收縮血管的活性物質,如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同時升高舒張血管的活性物質,如組胺激肽類,開放大量的毛細血管,減緩血管狹窄堵塞等癥狀,預防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從而改善了血管的外周阻力,緩解了動脈管壁的粥樣硬化病變,增加動脈順應性,降低血壓〔12,13〕。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的改善不只是生理層面的,更是心理層面的。太極拳運動常在空氣新鮮、氧氣充足的環境中進行,可以促進人體的有氧代謝,改善呼吸、循環功能。太極拳也能促進釋放內啡肽,該物質能消除老年人常有的負面情緒,可以平復心情、調節情緒、舒緩緊張、充沛精力,運動后感覺輕松愉快,調節心理平衡,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緊張、焦慮、抑郁等心理癥狀,從而改善高血壓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14〕。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39(7):579-616.
2雷洪強,高楚涵,朱威,等.運動療法治療高血壓的降壓效果及康復作用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34):6789-92.
3Ameta K,Gupta A,Kumar S,etal.Essential hypertension:a filtered serum based metabolomics study〔J〕.Sci Rep,2017;7(1):2153.
4康玉明,李宏寶,齊杰,等.高血壓中樞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8(1):1-6.
5沈小雨,章代亮,呂君玲,等.太極拳運動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11):1298-300.
6Lai CL,Xing JP,Liu XH,etal.Relationship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risk factors with different target organ damag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tients〔J〕.Chin Med J (Engl),2017;130(11):1296-302.
7蔡晶晶,楊建全.快步走聯合太極拳鍛煉對老齡脂肪肝合并高血壓患者綜合干預研究〔J〕.肝臟,2015;20(7):564-6.
8胡利勛,楊建全.健步走聯合太極拳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血糖和血脂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5;26(14):2053-5.
9朱歡,覃林,李榮娟,等.24式太極拳運動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3):737-8.
10鄭永才,陳亮,楊建全.太極拳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及生活質量影響系統評價〔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4):143-6.
11V?lz S,Svedlund S,Andersson B,etal.Coronary flow reserve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J〕.Clin Res Cardiol,2017;106(2):151-7.
12解會娟,白彩琴.太極拳干預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的氣體信號分子機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2):51-4,63.
13金昊雷,龐佳佳.太極拳對原發性Ⅰ級高血壓患者24 h動態血壓和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6;35(3):224-7.
14魏葉紅,陳建英,呂翔燕,等.同伴太極拳練習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5;14(8):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