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王輝輝
春節前夕,山東鄆城縣侯咽集鎮的貧困農戶種的韭菜獲得了大豐收。一茬茬鮮嫩翠綠的頭韭,就地收割后就被裝車,拉到300多公里外的省城濟南售賣,變成了城里人的年貨。
“現在一畝韭菜能賣一萬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當地一種植大戶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當這些新鮮的韭菜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時,很少有人知道,它們是種在當地的光伏電站里的。而這一切的背后,是一種被稱作“光伏扶貧”的新模式。
建在鄆城的鑫華光伏電站是山東省首批國家級扶貧項目,建設之初便確立了農業、光伏互補的運營模式,力求通過兩者的結合探索扶貧新方向。
如今,鑫華光伏電站已建成173座大拱棚,還保留了露天種植區,每年可扶持1600戶貧困戶,幫助當地近40%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
“我們不希望只帶去一座清潔電力的電站、一份政策性扶貧資金,而是與當地政府、貧困戶共同打造一個新的農業產業,為貧困戶帶去高效益的生產技術,同時帶去發展產業、共同致富的理念。” 投資興建該項目的協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協鑫新能源)副總裁張耀邦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據介紹,目前該企業已建成的798兆瓦容量的集中式地面光伏扶貧電站,到2018年6月底前將增加至1290兆瓦,僅對近3.8萬貧困戶的承諾扶貧資金就達20.7億元。 此外,還參與了354兆瓦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
2014年10月,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決定用六年時間組織實施光伏扶貧工程。
2015年底,國家能源局出臺的《關于加快貧困地區能源開發建設推進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光伏扶貧新目標:“到2020年,保障200萬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每年每戶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等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要求各地區將光伏扶貧作為資產收益扶貧的重要方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增添新力量。
“開展光伏扶貧,為貧困地區建設光伏電站,上網電量收益直接用于貧困群眾增收,是一條實現精準扶貧的好路子。”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舒印彪在提案中指出。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要靠內生動力,困難群眾要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要把光伏扶貧做好,僅僅提供政策性扶貧資金是遠遠不夠的。”張耀邦說。
十九大報告給鄉村發展描繪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恢弘藍圖;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而光伏扶貧正具有將助力脫貧致富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融合發展的獨特優勢。
在不斷的實踐、摸索中,協鑫新能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利用光伏電站的設施特點適當地引入特色生態農業,以此作為貧困農戶增收的“活水”,進而幫助后者走上一條可持續的致富之路。
在張耀邦看來,這種光伏扶貧的新思路、新理念恰好符合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愿景。
在江蘇省阜寧縣東溝鎮北堆村,協鑫阜寧現代光伏農業產業示范園的水稻田里,養殖戶朱國貴成功實現了鯽魚和螃蟹的放養。經江蘇省海洋漁業局漁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專家評估,稻魚蟹共生農業畝均收獲魚類50公斤、蟹25公斤。該中心主任張朝輝表示,這是光伏科技與農業科技融合催生的能量利用新體系,實現了“電力、糧食、漁業”的三重產出。該中心計劃推出光伏稻田水產養殖標準和規范,以使其更好地向其他地區推廣。
近兩年,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不少地方積極制定和推進光伏扶貧項目,一大批光伏電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光伏電站與農業爭地的質疑也隨之漸起。
協鑫新能源的解決方案是,在“光伏+農業”模式下讓土地在發電與農業間合理安放,以“一光多用,一地多收”實現了鄉村、企業、農業共贏發展。
“光伏農業可持續發展確實需要妥善處理好光伏電站陣列與農業生產間‘爭陽光、爭空間、爭土地等問題,給農業生產留足空間。”張耀邦說,通過合理設計的光伏農業可實現陽光與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位于安徽宿州埇橋區灰古鎮的協鑫埇橋4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項目總投資3.5余億元,年均發電量約為4800 萬千瓦時,包括光伏大棚蔬菜、油用牡丹種植、智能溫室展示區等。
“我們會根據不同地區的光照條件、不同農作物的喜光性,進行差異化的光伏電站建設方案設計,在解決‘與農爭光的前提下,實現‘一光多用。”協鑫新能源安徽分公司總經理樂其道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他說,該項目在整個建設過程中始終遵循‘先農后光的原則,堅持‘三不傷,三不爭,即不傷地、不減產、不傷農,不爭陽光、不爭空間、不爭土地。
為此,在進行光伏支柱建設時,施工團隊被特別要求采用混凝立柱打樁的方式,以保證不會破壞、影響、傷害土地的結構和性質。
同時,經過科學測算,光伏組件陣列的間距嚴格控制在8~10米、光伏組件最低端距離地面2.8米,這樣可使兩行光伏組件之間的空地在3月中旬至10月間可以受到6小時以上的光照。“這就能滿足大部分農作物生長的光照需求,大型農機也可以進入電站內作業,做到對大部分農作物不減產、不爭陽光、不爭空間。”樂其道說。
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模式是光伏扶貧的重要形式。它采用“公司+農業專業經營戶+貧困戶”的形式,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渠道,帶動和幫助貧困群眾脫貧。這一模式下,貧困群眾至少可以有政策性補貼、土地租金和勞務工資三種收入來源。
前述山東鄆城縣的鑫華項目電站便是采用這種模式。
項目運營方是協鑫新能源旗下的鑫華能源在鄆城縣侯咽集鎮規劃了占地1200畝光伏農業產業園。從當地農戶手中流轉到土地后,鑫華能源先期建設了260余座大拱棚和春秋棚。棚上安裝光伏板,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棚下土地則低價返租給當地的種植大戶,與其合作種植瓜果蔬菜,發展特色農業。
鑫華光伏農業產業園特色農業項目的負責人崔峰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他們與當地農業科研機構合作,通過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病蟲害防治,種出來的蔬菜安全放心口感好,在城市很受歡迎。
“現在韭菜、芹菜經常出現脫銷的情況,很多超市都需要提前訂購。”崔峰說。
目前,在這一模式的帶動下,侯咽集鎮附近農民的收入開始增加。
農戶把土地流轉給鑫華能源后,每畝地每年可以獲得1000~1200元的收入;2017年3月鑫華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后,按照光伏扶貧政策的規定,此后20年,鑫華能源要給侯咽集鎮建檔列卡的貧困戶每年3000元的扶貧補貼。
此外,鑫華能源還要求與之合作的農業承包大戶按照協議,優先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到產業園務工。“打零工的話,一天的工資大概有四五十元,一年下來能掙一萬多塊。”在鑫華光伏農業產業園打工的村民說。
“一般有四五畝地,一個勞動力的貧困家庭,通過這一個項目的扶持,每年的家庭收入可以達到3萬元,與之前相比,幾乎翻了一番。3年下來就能脫貧。”崔峰說。
建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是光伏扶貧的另一種形式。它以縣域為單位,企業與貧困村村委會合作,幫助村里代建和運營光伏電站。電站建成后,發電收益歸村集體,電站下的土地由貧困群眾種植,由企業供應種苗和農產品收購服務。
“農作物成熟采摘后,我們負責收購,保證貧困群眾的種植收益。”張耀邦說。
在安徽宿州,協鑫新能源幫助11個貧困村建設了11個60千瓦(KW)的村級扶貧電站,確保每個貧困村的村集體每年有不低于6萬元的發電收入,同時保證收益可以持續25年。
宿州農光互補項目還有更長遠的規劃。張耀邦的設想是:首先在光伏區大面積種植油用牡丹、中藥材、瓜果蔬菜等。其次是利用建成的智能溫室,綜合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互聯網科技,發展現代農業。與此同時,還計劃與當地符離集燒雞名企業合作發展光伏雞,推動農產品深加工。此外,還將發展光伏牡丹花海、光伏異形棚采摘等休閑旅游業。
“我們希望通過三大產業的相互影響和促進,走一二三產業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張耀邦強調,圍繞光伏油用牡丹產業,未來將與相關龍頭企業合作,推出更多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產品,如牡丹籽油、牡丹膠囊、牡丹化妝品、牡丹食品、牡丹藥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