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婷 張玉潔 郭穎
在亂世中流失海外的敦煌遺書中,被視為最珍貴的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部分,110年后以“數字化”的形式歸國。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在線發布的這5300余件敦煌遺書,有儒家經典、史籍、佛教經卷、拓本、信札等,如同一幅描摹細微、栩栩如生的“工筆”畫卷。
1908年,法國人保羅·伯希和與敦煌藏經洞發現者——道士王圓箓達成交易,得以進洞數周,“翻閱了每一張紙片”。作為漢學家的伯希和精心攫取了整個遺存中最精華的部分,共計7000余件。后世公認,現存敦煌遺書中,伯希和所得雖非最多,文本、考古價值卻最高。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敦煌文獻組組長劉波說,國圖此次發布的資源,如存世最早的拓本文獻唐太宗《溫泉銘》,歐陽詢《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唐代地方志《沙州都督府圖經》,以及失佚的摩尼教、道教經典等,歷來為敦煌學研究所重視。
這批數字影像資源曾授權中國敦煌學者“無償使用”。如今,普通公眾也能在互聯網上檢索、瀏覽。“它們將是各行各業的人了解、研究國史的窗口。”劉波說,只有這樣,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才能“活”起來。
現存敦煌遺書達5萬余件,有漢、藏、回鶻、于闐、粟特、希伯來文等多種語言文本,跨越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初,被譽為“中國及中亞古代的百科全書”。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16000余件,其余的流散于俄羅斯、英國、法國和日本的公私收藏機構。
敦煌遺書何時能回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保護組副組長趙文友坦言,目前主要通過一些私人藏家的捐贈或出售,大部分海外遺書實物回歸“難點比較多”。那么,“先行開展數字化回歸不失為一個更現實、可行的方案。”
中國政府2007年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對數以百萬計流失海外的典籍展開調查、建檔。2015年,依托于國家圖書館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始以數字化、高清影印出版等方式,推動海外中華典籍為大眾所享、學界所用。
“法藏敦煌遺書的數字化回歸之路可謂水到渠成。”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林世田說,兩年前,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向國圖捐贈《圓明園四十景圖》數字資料期間,法方主動提出了合作意向,“這種信任建立在近年來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書目數據庫建立、不斷完善的基礎上。”
他說,除法藏《圓明園四十景圖》、敦煌遺書外,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國家圖書館、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等機構收藏的《永樂大典》50余冊、日本巖屋寺藏《思溪藏》等一大批海外中華珍貴古籍也實現了數字化回歸。
趙文友透露,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正在“兩條腿走路”:一是開展海外存藏中國古籍的調查和書目數據庫建設,知道哪些東西是重要的;二是盡快把有價值的典籍通過數字化、影印出版、高仿真復制等手段“迎”回來。“文本文物容易酸化、脆化,這項工作必須爭分奪秒。”
上世紀30年代,國學大師陳寅恪曾慨嘆,敦煌遺書是“中國學術之傷心史”。幾代敦煌學者眼看他國學者各領風騷,不得不西游訪卷,或是高價求購,才能一窺真容。即使后來有了縮微膠卷、數碼影印等技術,很多細節依然不得而知。
“比如,以前黑白影像中,很多與紙張顏色相近的字就看不清了,如今彩色高清數字圖像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劉波說。
他認為,海外典籍數字化回歸的意義,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充分利用這些藏品,“內可以不負此歷劫僅存之國寶,外有以襄進世界學術于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