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國芹
[摘要] 目的 探究老年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影響因素。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接收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80例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設為研究組,并將同期接收的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分析兩組非運動癥狀發生狀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非運動癥狀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與患者的H-Y分級、年齡、病程長短、臨床分型等相關。結論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非運動癥狀發生率較高,不僅與臨床分型、H-Y分級相關,還與患者的年齡、病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需要對非運動癥狀進行有效鑒別,以便對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治療,提高預后效果。
[關鍵詞] 老年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臨床特點;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1(c)-0081-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on-motor symptoms of the old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treated in this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set as the research group, and 80 healthy examiner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non-motor symptoms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the study group of motor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and as for the reasons, mainly with H - Y grading, patients age, length of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etc.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non-motor symptoms of the old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is higher, which not only relates to clinical type and H-Y level, but also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ge and illness course of patients. So it is needed to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non-motor symptoms, for providing early intervention 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s and improving prognosis effect.
[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 in elderly non-motor symptom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Influencing factors
老年帕金森病(PD)為臨床神經內科中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會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1]。非運動癥狀容易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并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是殘疾的主要原因。為了進一步分析老年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的影響因素,將該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這一時間段收治的80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設為該次研究對象,對患者一般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次研究所納入的80例研究對象,皆為方便選取該院接收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設為研究組。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在50~86歲,平均年齡(67.4±3.28)歲;病程在4個月~12年,平均病程(4.2±2.01)年。另外,將同期接收的的80例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性42名,女性38名,年齡在51~83歲,平均年齡(66.5±3.04)歲。兩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臨床資料上對比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分析。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依據國際公認英國帕金森病腦庫標準,存在1~2項主癥,包括步態姿勢異常、靜止性震顫、肌強直及運動遲緩等;同時,左旋多巴治療有效;初發時,癥狀、體征存在兩側不對稱性。
排除標準:排除因原發性震顫、中毒、腦血管疾病、腦炎、創傷等致使的帕金森綜合征;排除多系統萎縮及路易體癡呆、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等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排除患有惡性腫瘤及其他重要臟器嚴重受損患者。
1.3 方法
由具有多年臨床診治經驗的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對研究組患者予以臨床分型,并對其發病年齡、發病情況、病程、首發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抗帕金森藥服用狀況等進行記錄。
其中,帕金森病臨床分型主要結合國際帕金森病腦庫標準進行。而病情嚴重程度則依據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UPDRS)第2部分的生活質量(UPDRSⅡ)及第3部分的運動癥狀(UPDRSⅢ)評分,結合UPDRS第5部分(H-Y)分級,分成5個等級,1~2為輕度,2.5~3為中度,4~5為重度。另外,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設立30個關于非運動癥狀的題,并用MoCA量表,由3名專業量表培訓神經科醫師完成調查,對患者近1個月內各種非運動癥狀發生個數進行記錄。
1.4 統計方法
該次數據均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其中(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而計數資料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組分級與評分情況
在80例研究組患者中,H-Y分級為輕度20例,中度32例,重度28例;UPDRSⅡ平均得分為(10.2±2.31)分;UPDRSⅢ平均得分為(27.5±3.29)分;MoCA平均得分為(15.1±4.26)分。根據患者臨床類型及病情嚴重程度,分為震顫型40例,強直-少動型21例。而究其原因,主要是與患者的年齡,病程相關。在該組研究中,患者均為老年人,且病程較長,隨著機體功能的衰退,其H-Y分級中重度較多。
2.2 組間非運動癥狀數量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非運動癥狀總數(NMS-T)顯著對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各種相關因素與NMS評分的影響因素分析
經過研究發現,老年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患者的發病機制,主要與年齡、病程、病程嚴重程度等因素相關,見表2。
3 討論
帕金森病發病理論主要基于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隨著臨床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該病癥的病變部位相對廣泛,由α-突觸核蛋白形成的路易小體異常通常會沉積于特定的腦區,導致神經元功能容易出現異常狀況,所以,帕金森病患者不僅具有明顯的多種運動癥狀,還存在非運動癥狀[2-5]。非運動癥狀不僅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威脅,而且會降低其生活質量,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從該次研究結果可看出,研究組患者的各項非運動癥狀發生狀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在所有非運動癥狀中,其中,便秘發生人數為54例,其次為興趣減退47例,近事記憶困難43例,不寧腿39例,情緒低落36例,精神分散25例,且焦慮、恐慌、心神不寧、嗅覺減退、多夢、夜尿增多等人數也較多。而結合患者臨床類型及病情嚴重程度,分為震顫型40例,強直-少動型21例。與張樹山[6]臨床研究結果相近,其51 例為震顫癥狀,26例為肌強直癥狀。從這些癥狀看,主要集中于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及認知功能障礙、情感障礙、睡眠障礙等方面。由于帕金森病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臨床癥狀較多,不僅涉及到心血管系統、腸胃系統、泌尿系統,還涉及到體溫調節系統、汗腺分泌系統等。而發病原因與病變部位,通常與路易小體在不同部位交感、副交感膽堿能神經節與交感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節內出現相關[7]。
帕金森病患者的非運動癥狀機制,通常可用Braak分期分期來予以解釋,其中,Braak一期存在嗅球及前部嗅神經核變性,主要臨床表現為嗅覺障礙;而二期則存在退行性變,隨著病情進展,會累及低位腦干。一般來說,延髓核團,包括迷走神經背核、延髓腹外側核、疑核、腹內側核等退行性變,跟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有著密切的關聯。且橋腦腳核與中縫核、藍斑等變性,很容易致使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均為老年人,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及發病時間的延長,依據路易體順序,會逐漸累及到患者的迷走神經背核、疑核以及紅核、顳葉內嗅皮質與中腦黑質、皮質感覺運動區等,使得非運動癥狀發生數量逐漸增多[8]。因此,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及時發現患者的非運動癥狀,并對其進行早期干預,對于延緩病程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非運動癥狀發生率較高,很容易促使其病情進展,因此要早期鑒別與干預,以提升患者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博宇,范國光.帕金森病認知功能障礙的靜息態腦功能連接模式改變[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1(12):881-884,890.
[2] 劉承浩,王睿.葛根素穴位注射治療早中期帕金森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J].針刺研究,2015,40(1):56-60.
[3] 雷建明,楊職.帕羅西汀治療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1):8-10.
[4] 張兆輝,姜珊.運動癥狀和嗅覺及經顱多普勒超聲在帕金森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 17(6):622-624.
[5] 鄭秀琴,于蘇文.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帕金森病患者情緒障礙及P300電位的影響[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3,1(2):149-152.
[6] 張樹山,朱陶.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臨床特點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6,4(31):520-524.
[7] Michael Distler,Johannes CM Schlachetzki.Paradoxical kinesia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visited: anticipation of temporal constraints is critical[J].Neuropsychologia,2016(86):38-44.
[8] Azin Shafieesabet,Seyed-Mohammad Fereshtehnejad,Azadeh Shafieesabet,et al.Hyperechogenicity of substantia nigra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J].Parkinson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2017(42):1-11.
(收稿日期: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