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英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背景下,怎樣將信息技術更好的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開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小學語文的教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其中有積極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圍繞“信息化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教學”這一話題展開個人觀點的論述,對信息化給小學帶來的積極影響做重點分析,不利影響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小學語文;改革;創(chuàng)新
一、導言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各門學科學習的基礎,只有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才能更好地為各門學科打牢基礎。在信息化時代,利用信息化優(yōu)勢輔助小學語文教學至關重要。通過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的聲音、圖像、動畫等特點,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不僅使語文教學的載體和渠道更加豐富多彩,同時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其更加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究學習內容。
二、創(chuàng)新是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語文本身是一門語言,它是學習其它課程的基礎性學科。從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還在采用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傳統語文課堂中,比較注重于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死背硬記,教學方式過于單一、落后,不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創(chuàng)新,無法全面的掌握知識點。我國人口規(guī)模較多,在選拔人才等環(huán)節(jié)中,沒有制定完善的管理體系,只能夠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應試教育氛圍明顯。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和家長最為關注的還是學生的成績,對于學生的好壞,僅僅評價分數和成績來判斷,不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最近幾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自身思想理念有了明顯轉變,它們對學生全面發(fā)展方向加大了關注程度。
(二)應用案例
語文一直以來都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在教育信息環(huán)境下開展教學,對于提升學生學習水平有著很大的幫助。為了更好理解這一觀點,可以通過舉例說明展開論述。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詠鵝》為例,首先,可以使用多媒體,以動畫形式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模擬描述,然后配上中國的古典音樂,對整首詩展開配音。在課堂上播放這一課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多媒體中的畫面更加理解其中的意思,從而建立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在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教學,實現對學生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另外,從信息技術來看,將智慧教學方式引進課堂教學中去,可以起到良好的反饋作用,對于智慧課堂而言,需要教師對相關概念加以理解,將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找尋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設置場景的方式,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提出的問題,正確的講解知識。
三、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及創(chuàng)新策略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積極影響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依據課本上的教材內容以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設備等信息化手段,搜集語文的網絡資源,及時更新知識或延伸知識,開闊學生眼界、增長見識。而且還可以制作課件,課件中可以有各種音頻、視頻、圖片等相關信息,這些內容都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匹敵的,有利于豐富課堂內容形式、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想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那么就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往往一般來說,小學生們的思維方式都比較單一,形象思維高于邏輯思維,而且自控力較差。這樣來說,教師在講課的過沖中,就要更加注意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和形象性。教師在日常課堂上,將信息化設備引入,運用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內容,將課堂內容直觀的展現在學生們面前。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同時也符合小學生們的氣質,轉化了傳統式教學模式也能增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給課堂增添無限樂趣。
(二)通過信息化教學輔助手段在語文課堂的應用,實現因材施教
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存在著顯著的個體差異,因此,語文任課教師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教學模式,而是通過信息化教學輔助手段在語文課堂的應用,實現對班級每一個學生個體差異的最大程度兼顧。具體而言,語文任課教師要使用教學軟件,為班級的每一個學生制作語文知識學習電子檔案,通過軟件的后臺數據分析,實現對班級每一個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如此一來,任課教師便可以在軟件運算功能的幫助之下,對每一個學生語文知識實際學情得以有效把握,從而能夠在語文課堂做到對癥下藥。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理解語言文字
小學語文會讓學生學習并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然而由于古詩詞和現代漢語存在著較大的字義差別,加之小學生知識水平有限,因此大部分學生雖然能夠背誦古詩,但實際上對其詩意和思想感情并沒有太深的理解。要想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再現古詩詞中的景物形象。
例如,古詩《望天門山》教學時,如何讓學生理解“兩岸青山相對出”中的這個“出”字就是讓很多教師頭疼的一個問題。原本靜止不動的畫面因為一個“出”字就具有了動態(tài)的美感。設想如果只是站在某地望向天門山,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感覺。那么,要怎樣才能讓學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相對出”的景象呢?為此,筆者專門找到了為《望天門山》制作的動畫視頻。動畫以乘舟順流而下的視角,展現了長江兩岸天門山撲入眼簾的美景,這樣一來“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覺就出來了,學生也有了一種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感覺。
(四)創(chuàng)建網絡化環(huán)境,拓展新的教育途徑
在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學校逐漸建立了數字校園,尤其是最近幾年校園局域網的建立,硬件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網絡資源庫的完善。當前,計算機網絡已經逐漸連接進了各個教室中,教育教學軟件的初步形成,使師生之間可以共享數字化資源,在信息化環(huán)境背景下,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平臺,因此,可以全面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學改進工作,探索新的創(chuàng)新方式。在以往傳統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通過講解方式,將大量的知識點傳輸給學生,此種方式不具備合理性,嚴重影響了學生積極性的提升,無法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在信息環(huán)境下,教師角色發(fā)生了一定轉變,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和學習,而教師只是在教學活動中扮演指導者。
(五)通過信息化教學為語文教學突破重難點
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輕而易舉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它通過聲音、圖像、文字、色彩、音樂等對教材進行深入淺出的詮釋、演示、引導,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讓學生不僅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學信息,而且能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在這個時候,通過語文任課教師適時給予學生的知識指點,將讓學生獲得更為扎實的知識領會。同時,信息化教學工具亦能夠幫助教師實現對難點知識的形象化講解,從而降低學生的領會難度。
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固然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標志,用好了就能造福人類,用錯了就會產生不良結果。除了要求教師必須熟練的掌握信息化及教學手段以外,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能力,去精心搜集,適當選擇,把握時機,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實效才能獲得明顯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欣.小學語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策略的個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2]鄭濟權.信息技術背景下課堂教學生態(tài)的整合與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探索[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17(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