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擔負著“造就堪當民族復興一代新人”的歷史重任,高校教職工是接當這一使命的主體,然而女教職工比重約占總教職工人數的50%,充分發揮高校女教職工教書育人的作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鑒于女教職工自身及社會傳統的思想觀念,高校工會等部門應重視女教職工的地位和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發揮高校女教職工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工會;使命;女教職工
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應運而生的。在這一新時代背景下,“造就堪當民族復興重任一代新人”的歷史使命,為高校提出了新任務和更高目標;高校教師隊伍肩負著這一使命,女教師群體在高校教書育人事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自身和社會的原因形成女教師的個性特質,如何發揮高校女教師在教書育人事業中的作用,是在新的形勢下擺在高校工會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高校女教職工的地位與作用
(一)高校教職工性別結構分析
據教育部2006年—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高校教師的總規模達到了157萬人,女性專任教師占教師隊伍的48.62%,比1999年的37.35%增長11.27個百分點;2017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女教職工人數達119.6萬人,為總人數的48.96%,其中專任教師81.38萬人,為專任教師總人數的49.83%,(教育部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在數量上撐起學校的“半邊天”。
(二)女教職工是有智慧有能力的知識女性
從高校教職工職稱與學位方面分析,2015年正高職稱中男教師人數為137193人,占70.0%,女教師人數為58845人,占30.0%;副高職稱中男教師人數為254724人,占55.0%,女教師人數為208101人,占45.0%;中級職稱中男教師人數為290902人,占46.3%,女教師人數為336733人,占53.7%;初級職稱中男教師人數為82116人,占42.8%,女教師人數為109658人,占57.2%。(教育部2006-2015年統計數據);上海政法學院近兩年結構比例分析,女性教職工的學位、職稱所占比例,仍處上升趨勢。
高水平、高素質的女教職工隊伍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顯示了新時代的嶄新形象。
(三)女教職工的“半邊天”作用
高校女教職工和男教職工一樣承擔繁重的任務。從上海政法學院等8所上海市高校2017年女教師的年齡、學歷、專業技術職務和領導崗位等狀況的人事統計數據來看不難發現高校女教師在學校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學生工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中都發揮著“半邊天”的作用。她們中有一大批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先進工作者”,有的被評為“優秀教師”、有的晉升為高級職稱,有的被提拔到領導崗位。
二、高校女教職工工作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一)女教職工的雙重角色
女教職工在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同時,還要肩負起繁重的家庭事務,如家務勞動、哺育小孩、培養孩子、照顧老人的工作。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多數女教職工要在完成家庭職責的基礎上才能去投身于社會工作,去從事自己想追求的目標。繁重的家庭事務占用了女教職工大量的時間,而且形成疲倦不堪精神狀態,嚴重影響女教職工的身心健康,難以像男教職工那樣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教學、科研究等活動,從而追求自己的社會目標。
(二)政治、學術等方面多處于從屬地位
高校女教職工的人數比重向著趨于超過男性教職工方向發展,在學位與職稱等方面也不讓須眉;然而,女教職工做出的突出貢獻者較少,在政治地位與學術地位方面多處于從屬地位。如河南工程學院工會委員會“關于當前高校女教工現狀的幾點思考”一文顯示的“四多四少”現象。即:教學好的多,科研強的少;副教授多,正教授少;本科教師多,碩士導師少;副職干部多,正職干部少;在院校的上下級級機構中還往往出現下級機構女領導干部多,上級機構女領導干部少的現象,女教職工多處于從屬地位;以上因素影響著高校女教職工職業方面的發展和人身價值的實現。
(三)傳統性的思想觀念,是束縛高校女教職工事業成就的障礙
由于中國幾千年來 “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女教職工從自身與社會兩個方面受到了制約。一是自卑觀念的制約:獲得成就的內在動力不足,不如男性教職工那樣有著天經地義的成就信念;從而產生畏、讓、退縮的心理狀態,導致追求目標的內在動力低減;內在動力是人追求成功的正能量,失去動力,功績減半,最終表現不出自身的人生價值。二是社會環境的影響:男生教職工能參加的社會活動對女性教職來說不一定被社會認同,女性教職工出頭露面,被社會認為“鋒芒太露”;女性教職工在從事教學、科研活動與家庭事務產生矛盾時,被批為不是“賢妻良母”;當女性沖破封鎖獲得事業成就時,很大程度上導致家庭的破裂等等。
傳統的思想觀念從自身與社會兩個方面對高校女教職工形成了事業成就的障礙,給教育界人才的造就,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影響和損失。
(四)高等學校女教職工職業傾向性
由于女性的獨特風格與情感,在面對學生群體方面有著男性所不能及的優勢,凸顯女性的特殊性質;因此,往往成為職業分工度量衡,多以輔助崗位安排工作,從而約束了女教職工參加科研活動、課題研究等事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這種現象將女教職工的能量和作用力束縛在煩瑣的事務之中,阻礙了高校女教職工才干、素質、能力在教書育人事業中的發展。
高校女教職工工作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舉出一些,大的方面主要有這些。總之,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影響高校女教職工才能發展的障礙因素。
三、發揮高校女教職工教書育人作用的基本構思與措施
分析高校女教職工工作存在問題,理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思路,對采取積極措施,充分發揮高校女教職工在教書育人事業的作用,對高校擔負“造就堪當民族復興重任一代新人”的使命,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完善工作體系,創新運行機制
發揮高校女教職工教書育人作用的工作現狀一般局限于正常行政及業務管理工作,沒有一套完整的引導和服務于高校女教職工工作、生活的組織體系,其工作運行也常常是各行其政,各司其職,上傳下達,以書面總結匯報以了事,工作深度、力度難以達到解決女教職工實際問題的效果。為此,筆者認為充分調動高校女教職工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釋放其才干和能量,應健全和完善引導和服務于女教職工工作生活的組織體系;這一體系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以黨組織領導為核心,以工會職能為主體,由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配合的統一領導、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引導服務工作體系。
工作體系是對女教職工開展指導、服務、協調和管理工作的組織保障,在實際工作中也要創新運行機制,提升工作理念,優化指導意識。研究認為:①完善工會職能:讓工會成為女教教職工的“娘家人”,使女教職工有話能說,有困難能講,教職工與組織親密融冾。②幫助女教師搭起立功平臺:在工作進步、學習進修、職稱評定、人才培養、個人才藝等方面,讓女教師有大顯身手之處,有用武之地,有進步之機,有維權之組織保障。③建立互動交流平臺:一方面,借助互聯網等新形式提升女教師自身能力,增強女教師對學生的把控能力;建立女教師間的溝通平臺,讓女教師有時間、有機會、坦誠無負擔的在平臺上進行交流,從而解決職業發展、學生引導、個人家庭等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打造名師,增強女教師的吸引力,吸引學生主動靠近女教師,從而更好的接受女教師的引導。
(二)維護女教職工的合法權益
并不是說某高校侵犯女教職工的合法權益,而是強調將女教職工的合法權益落實到實處:①工會要有保護女教職工的意識。要嚴格按照《婦女權益保護法》 、《女職工勞動保護法》等法規、政策的規定,做好女教職工的勞動保護工作;依據女教職工的生理特點,照顧其工作與生活,不得讓女教職工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②積極為女教職工排憂解難。女教職工有著雙重角色,對她們的生活、工作情況要及時了解和掌握,急為其急,援為其需,主動解決工作、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問題,讓女教職工能丟掉包袱,輕裝上陣,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中去。
(三)創建女教職工交流平臺
女教職工交流平臺可通過網絡形式建立,成為高校女教職工的“姊妹會”、“活動場”、“互助組”,既可兩兩相對,又可集體交流,是工會創造女教職工優良環境的窗口,也是領導層掌握婦女工作動向的信息資源地;從而達到職工間互相了解和幫助,組織有利開展工作,有的放矢的目的,最大程度上調動高校女教職工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四)培養先進典型,樹立女教職工標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龐大的女教職工群體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女教職工,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個體化突破;在正確處理個人與組織、家庭事務與教學等關系方面抓典型,樹標兵,從中總結經驗,帶動全局,促進高校教職工教書育人能量的全面提升。
結論:高校女教職工規模的不斷擴大,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高校造就新時代人才的歷史使命,充分發揮女教職工教書育人的作用十分重要;由于高校女教職工與男教職工有著不同的自身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要把對女教職工的重視和關懷放在重要位置,制定出且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具體措施,使女教職工生活愉快,工作舒心,積極進取,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君玉. 高校女教職工維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
[2]河南工程學院工會 關于當前高校女教職工現狀的幾點思考(2010.10)
作者簡介:姚善英(1967-),女,漢族,上海政法學院、外國語學院黨總支書記 ,主要研究方向為黨建、法學、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