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佳
《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一書自發行后,廣大團員青年自覺學習并引發熱議。習總書記對于團組織如何開展工作、如何保持群團組織的群眾性和先進性作出了重要論述,不僅為當代青少年指明了歷史使命和成長道路,也成為指導共青團工作的實踐指引和理論基石。
高校共青團更要把握其主要精神,在學習中積極發揮生力軍作用,既服務“大思政”立德樹人工作大局,又立足組織自身實際,在切實服務學校工作大局、大力推進學校團的組織創新和工作創新,服務人才培養和服務青年成長中發揮重要作用。
習總書記說,“共青團要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堅持為黨分憂、為民謀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所開展的各種活動”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一直來,“黨有號召、團有行動”是共青團的光榮傳統,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性青年群眾組織,其工作歸根到底是做好青年的思想引導工作,“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共青團必須圍繞學校中心、構筑精神殿堂、搭建實踐平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團工作的全過程。
一是要圍繞學校中心。通過定期召開團干部讀書會、專題學習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及時準確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給青年學生。認真學習貫徹團中央、團省委關于共青團改革的有關精神,推動共青團主動融入學校黨群、教學、科研等工作,各項工作和活動精準體現學校的戰略謀劃、頂層設計。
二是要構筑精神殿堂。創新理論學習形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大學生理論學習的靚麗風景線。用青年之眼看世界,用青年之聲談理想,用青年語言話發展,教育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的力量、理論學習的魅力,帶領青年學生堅定理想跟黨走。
三是要搭建實踐平臺。圍繞學生特點,堅持立足根本,找準工作的結合點搭建創新創業、“雙百雙進”、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實踐舞臺,引領廣大青年學生堅定跟黨走,成為黨和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讓青年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學習去實踐,學會感恩、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做事。
團組織和廣大團員能不能走在時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是決定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關鍵因素。
習總書記說,團的干部是做青年工作的,必須心系青年、心向青年。做團的工作必須牢記,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青年,必須密切聯系青年。團干部要深深植根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為了青年,努力增強黨對青年的凝聚力和青年黨的向心力。
因此,團組織應該成為團員青年的情感港灣。加強對青年學生的人文關懷、心理援助和成長幫扶,實現從青年找團,到團找青年的轉變,著力營造共青團“家”的氛圍、“愛”的文化。通過各種活動載體讓同學們在入校時、生日時、返鄉過年時、畢業時、遇到困難時,都感受到團組織的溫暖,收獲感動、學會感恩、融入集體。
團干部應該成為青年摯友、青年諍友、青年師友。健全“校團委—二級學院團委—團總支—團支部”四級體系,推進落實每位專職團干部聯系100名團員青年的“1+100”制度,使共青團的工作手臂觸及到每一個基層組織細胞。培養青年學生領袖,形成以校團委為中心,學生會組織為主體,學生社團及相關學生組織為外圍延伸手臂,服務青年健康成長的“一心雙環”團工作格局。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是引領風氣之先的力量,青年的身上蘊藏著巨大的創造能力和活力。團的工作要為青年成長成才創造條件,把蘊藏在青年身上的創造能力和活力激發出來,使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
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當代青年在學習工作生活條件總體改善的同時,在成長成才、創新創業、社會融入、社會交往等方面也面臨著新的困難問題,共青團有責任去關心關愛幫助他們,用好載體講故事、改革創新發聲音,讓大家看到共青團的身影,發出共青團的聲音。
一是要用好載體講故事。堅持陣地意識,樹立榜樣講故事。巧用互聯網思維,大力弘揚校園青春正能量,做精新媒體,做實“青年之聲”平臺,樹立一大批在學生身中有影響力的優秀典型人物和集體,激發青少年腳踏實地、立志高遠,為實現“中國夢”奉獻青春力量。打造記得住、忘不了的團學品牌,把青少年的好故事傳播出去,教育和影響更多的人。
二是要改革創新發聲音。創新活動形式,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組織開展校園文化精品活動,提升團學工作的時代感和有效性,讓團學活動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更有高度,讓青年故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同時,暢通青年學生的訴求表達渠道,健全溝通、反饋與評價機制,在評獎評優、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方面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他在調研中了解到,由于中軸線一帶的保護面臨三大問題:文物單位產權混亂、使用不合理和文物騰退資金缺口較大等問題,中軸線短期內仍會處于籌備申遺狀態。此外,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設城市副中心等相繼啟動等,所以北京中軸線申遺也隨之不斷微調。此外,人們對中軸線缺乏必要認識,亟需普及相關知識。
為此,許澤瑋建議:第一,統一做好中軸線申遺保護規劃編制工作,處理好點、線、面的關系,做到遺產點、軸線界面、街區背景相一致;處理好城、景、軸的關系,做到歷史空間景觀修復和現代城市相協調;處理好大、中、小的關系,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做好規劃管控,確保整體風格相統一;處理好實和虛的關系,高度關注中軸線本體及兩側文物、景觀、遺址,進一步豐富文化內涵和文化傳承。
第二,應盡快將完全騰退中軸線上被不合理占用文物的工作提上議事日程,提出騰退清單,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保障資金投入。繼續做好中軸線上各標志性建筑的維修保護工作,對大高玄殿等受損比較嚴重的建筑應盡快予以保護搶修。對于已經缺失的重要歷史建筑,要加強遺址保護,可在探明缺失建筑的地下遺址位置的基礎上,在遺址旁豎立標志牌,或在地面上標示出遺址的輪廓線,為今后的保護工作留有余地、創造條件。
第三,營造社會氛圍,講好中軸線故事。將中軸線納入重大主題宣傳范疇,加大宣傳報道力度。深入宣傳中軸線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進一步扶持中軸線專題片、紀錄片創作。講好中軸線的發展故事,創造了一批反映中軸線的紀錄片。同時,挖掘中軸線當代的故事,反映中軸線不斷進取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