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繪本課程在小學的普及,繪本教學中蘊含的情感教育因素逐步走進人們的視野,如何利用繪本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成為一個現實問題,結合教學實際片段談談繪本與情感教育碰撞產生的火花。
關鍵詞:繪本;情感教育;滲透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情感教育,學校也鼓勵教師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展開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不應該只是思品課的任務,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語文課應該是比較便于進行情感教育的。學校開設的繪本課程一定程度上是要對語文學科進行補充,對學生語文相關能力的形成起輔助作用,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同時還可以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而是真正地在閱讀中讀自己。
繪本這個獨特的形式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的。如何把情感教育滲透在小學階段的繪本課程中呢?小學生的情感特征是十分明顯的,必須充分利用孩子們這個階段對一切事物都有熱情,都充滿了好奇心這一情感特征,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繪本中的情感因素。有的繪本故事情感線索比較明顯,我們就可以從特定的思想感情直接入手,幫助學生加深領會。有的繪本故事情感線索比較隱晦,而繪本本身又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哲理,在學生理解故事的基本內容都有困難的情況下,想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就更難上加難了。
一、 學會感恩父母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我國關于孝道最早的一部解釋的著作是《爾雅》,書中對孝道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而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是這么定義孝道的:“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敬父母長輩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在繪本《媽媽的紅沙發》的教學中,我想充分挖掘繪本中的情感因素,對孩子們進行孝順父母方面的教育。雖然繪本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但若能創設一個適宜的情感氛圍,把握好能引起孩子共鳴的動情點,也會讓孩子們產生切身的情感體驗并能有所感悟,繪本課課堂絕對不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一定要讓孩子們真正的參與進來。這是一本“獻給辛勞的媽媽及孝順的孩子”的繪本,小主人公的媽媽在“藍色餐館”工作,她們家有一個大瓶子用來攢錢,她們要買一張沙發,因為舊沙發被大火燒掉了。媽媽每天都很辛苦的工作,小女孩也盡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攢錢。當講到這里時,我問孩子:“你們平時會攢錢嗎?攢錢要做什么?”很多孩子都會回答會攢錢,但是錢大部分都是用來買零食、玩具,很少一部分孩子會回答要用來買書、學習用品或者是用來幫助他人。當孩子們知道小女孩攢錢是為了幫助媽媽完成心愿的時候,孩子們都覺得很佩服小女孩。這個時候就要充分利用孩子們這種對小女孩欽佩的情感來進行“孝”的情感教育,選擇的切入點要準確而且自然,最好能夠聯系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才能真正地引起孩子們情感的共鳴。
二、 學會面對自己
繪本《糟糕,身上長條紋了》小女孩卡米拉,很喜歡青豆,可是她從來不吃青豆。因為她所有的朋友都討厭青豆,她也想和大家一樣。卡米拉總是很擔心大家怎么看她。突然有一天她在試衣服的時候發現自己渾身上下長滿了條紋,像一道彩虹一樣。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當她第二天去了學校才是真正災難的開始。同學們都嘲笑卡米拉,說她是“棒棒糖狂歡夜”、“卡米拉牌蠟筆”,在課堂上故事講到這里的時候,班級的孩子們也發出了笑聲,我停了下來。先是用眼睛盯著孩子們半分鐘左右,等孩子們慢慢安靜下來,我問道:“故事中卡米拉到學校以后,大家是什么反應?”孩子們有的說卡米拉被同學們笑話了,有的說卡米拉被同學們排擠了,我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于是繼續追問道:“那同學們能不能猜測一下,卡米拉現在是什么心情?”當孩子們說出難過、傷心、生氣、自卑、等形容詞的時候,我說道:“如果卡米拉就在我們的班級,坐在剛才有嘲笑聲的教室里,恐怕這種心情要乘以10倍吧。”孩子們聽到這都沉默了,我繼續講故事,當孩子們發現想盡各種辦法都沒能解決問題時,孩子們開始著急起來,小眉頭皺的緊緊的。根據心理學分析數據表明,小學階段的孩子們的情感體驗是比較膚淺的,而面部表情是他們情感波動最直接的晴雨表。到故事最后,在老婆婆的幫助下,卡米拉終于承認自己喜歡吃青豆,身上的條紋就不見了,教室里面響起了孩子們自覺而熱烈的掌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個別人甚至是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時候,要學會接納自己,接納自己與眾不同的性格、愛好、特點。我相信在這個繪本故事中,每個孩子都是卡米拉,希望他們都會像卡米拉一樣去面對自己,戰勝自己,接納自己。千萬不要在追求別人的認同中丟掉了原本的自己,我們誰也做不到讓身邊的每個人都喜歡自己,更無需過分的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然你就會被這些綁架,像走進迷宮一樣,找不到出口,沒有辦法拯救自己。孩子們慢慢會明白,這就是成長的過程,這就是成長的代價,你是這樣,他是這樣,我們都一樣!
在孩子們的世界里,故事的力量超乎我們的想象,教師只要能利用好繪本中的情感因素,用故事去感染孩子、引導孩子、激勵孩子,教學效果是十分顯著的。情感教育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滲透性,利用繪本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使孩子對自我的認識與修正可以在繪本故事的閱讀中悄無聲息地完成,不漏痕跡的開啟孩子情感世界的大門,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馬卡連柯認為“沒有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小學階段正是孩子情感發展的關鍵期,在繪本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注重孩子情感方面良好品質的培養。用繪本中的真、善、美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感謝與繪本的美好相遇!
參考文獻:
[1] 大衛·香濃,黃筱茵譯.繪本:糟糕,身上長條紋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2] 彭懿.繪本:閱讀與經典[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1.
[3] 李偉.巧用幼兒繪本實施情感教育[J].文學教育,2013(2).
作者簡介:高晨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