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放式教學是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的。其主要的特點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種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初中物理知識概念、規律與公式的推導過程并不是封閉的。應該讓學生嘗試對相關知識概念、公式進行推導。在實踐探究中獲取知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開放式教學,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實現物理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物理;開放式教學;嘗試
開放式教學區別于傳統的以課堂為主、教材為主、教師為主的封閉性教學。它強調的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開放。開放式教學不僅包括了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開放,也包括了課堂教學以外教學的開放。在民主化思想下以學生為中心,實行學生學習活動與教師指導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當如何進行開放式教學呢?
一、 創設開放的情景,激發學生對物理探究興趣
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開放的情景能夠將學生置于探究的環境中,通過開放式的教學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所要教學的物理知識,創設開放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產生思維碰撞,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創設情景:(一)一根橡皮筋,一個筆套,一根鋼尺,試著使它們發出聲音。(二)將手指輕輕放在喉嚨發聲處,感受講話時聲帶的振動。找一找身體的哪些部分會振動而產生聲音。思考:怎樣才能讓正在發聲的物體馬上停止發聲?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有什么區別?通過創設這些情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眼、動口、動耳、動手、動腦、動情”,從而總結出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通過創設開放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實驗中掌握聲音產生與傳播的條件。
二、 設計開放的實驗,引發學生對物理的思考
初中物理除了有大量的理論知識外,更有很多基礎性的實驗。實驗教學也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設計開放的物理實驗,容易引發學生對物理的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透析物理知識,掌握物理規律。這既是開放式教學的要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教學凸透鏡相關知識,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先提出問題:1. 凸透鏡成像的原因是什么?2. 實驗前為什么要調整燭焰、凸透鏡、光屏的高度?3. 如何確定像的位置?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實驗材料,并根據所學知識以及自己對實驗的理解進行實驗操作。對于實驗材料、實驗原理、實驗過程、探究方法等教師都不過多干涉,任憑學生開動腦筋進行探索。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保持燭焰、凸透鏡位置不動,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光屏上也得不到像。然后學生思考和分析原因。學生分析出的原因有:(1)三者中心不在一個高度;蠟燭放在凸透鏡的焦距以內,成的是虛像,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學生在這樣開放的實驗中獲取更多的物理知識。既能夠突破原定的教學目標,又能促進學生物理知識的增長,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 開放的課堂教學,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
教師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主動權移交給學生,打破傳統教學中教師全權掌握課堂大權的模式。通過構建以學生為主的開放式課堂,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物理知識的動力。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放式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平臺。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進行知識探究。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當點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學《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時,教師可讓學生發揮想象或者實驗操作,運用不同的方法展示物體浮沉現象。如把外觀相同的3只乒乓球(同體積,不同重力)浸沒水中。從而探索物體浮沉的條件,得出結論:物體的浮沉取決于物體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在學習了物體的浮沉條件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浮沉的應用。如密度計、船、氣球、飛艇等。通過構建開放式課堂,讓學生能夠深入思考、探究。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體的浮沉條件,并且能夠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 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采取開放式教學,必須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構建開放的課堂。給學生創設和提供更多開放的探索平臺。通過開放的情景和開放的實驗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興趣。將物理問題的探究以開放的角度讓學生探究、思考、討論。從而突破傳統封閉教學的局限性,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平.開放性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嘗試[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33(2):70-71.
[2] 李紫玉.初中物理開展開放性教學的探討[J].中學物理,2014,32(12):84-85.
[3] 聶影梅.教學改革試驗——開放式教學的嘗試[J].物理教師,1986(4).
[4] 朱艾玲.中學物理開放式教學模式摭談[J].中學物理,2011,29(14):27-28.
[5] 吳樹松.初中物理課程的開放式教學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12):169.
作者簡介:張世霞,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古浪縣裴家營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