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敏
摘 要: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創造成功,體驗學習的快樂。把學習內容變成學生自己的問題,老師應該啟發學生的思考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疑難解答。師生應該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共同研究共同進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提高學習成績。
關鍵詞:興趣;成功;學習動機
傳統的課堂為什么效率不高?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課堂時間分配中,教師傳授知識約占75%,師生交流約占15%,合作探究約占5%,學生自由支配約占3%。學生認為教師過多占用教學時間的約占80%,作業重復量太大的約占90%。學習時間不夠用的約占95%,沒有時間深入思考問題的約占90%。不能當堂掌握教學內容的約占70%,學習枯燥無趣的約占60%。老師認為不能完成教學內容的約占40%,教學效果不滿意的約占80%,教得很累的約占95%。
針對所發現的問題,經過歸納總結和課題組的老師共同討
論,最終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的措施。
一、學習的根源——激發學習動機
動機,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認為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在作為動詞時則多稱作“激勵”。在組織行為學中,激勵主要是指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發和鼓勵,使人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之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以下途徑。
1.培養學習興趣
通過學習的價值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導生活。學習知識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可以參與改造自然,造福人類,促進社會的發展。計算機迅猛發展、登月計劃的實施、高鐵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數學。“當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之后,學習對于他們將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動、自覺的學習行為。”
2.體驗學習成功
有了學習的興趣還要能讓學習興趣持續下去。這就要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自信,讓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學習上的成功。這種成功不一定是階段性考試的高分,更應該是每節課學習中的每一個步驟和細節。讓學生在每節課都感受到成功,最終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教師要做到課前備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平時的學習表現、智力水平理解能力的差異實行差異性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興趣的源泉還在于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他們所關心的實際問題,讓他們從中感到學有所用。
3.把課堂還給學生
老師幫助學生解決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經歷應有的思考探索過程。當學生經過努力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取得了成功,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學生不是不愛學習,而是他們喜歡探究那些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問題,喜歡一種更開放、更自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轉變教育觀念,把課本上的問題變成學生自己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的保障——營造學習氛圍
學習是一種人際交往活動。課堂上的人際關系處理、學生學習的心態、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教師客觀及時準確的評價、學生價值觀的培養都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課堂教學,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信任老師、用尊重贏得尊重、俯下身子交流。
三、學習的動力——改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從教育理念到教學形式都要進行改革。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是課堂的主導者,重心是導演而不是主宰。要當好這個導演還要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要學會選擇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要針對教學內容,而且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使用。
1.要相信學生的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應該是課堂的主角。課堂上應該讓學生提出問題,盡量讓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只要做好導演和顧問。
2.轉移教學重心
相對于每節課應學會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這些知識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教師更應注意教給學生怎樣提出問題、怎樣探索問題、怎樣歸納總結、怎樣檢驗修正。一旦學生掌握了學習思考的方法,學習效率自然可以提高。好的方法不僅可以在學校使用,甚至可以受用一生,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M].北京:三聯書店,2002.
[2]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陳厚德.基礎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9-3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