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菁英,許林艷
(1.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132;2.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云南昆明 652501)
休閑農業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以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項交叉性產業,近年來,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休閑農業生態基地。實踐證明,休閑農業的發展可以充分發揮農村的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帶動農村住宿、餐飲、娛樂、購物、交通等各方面的發展,促進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的有機結合。
歐美國家對休閑農業的研究起步較早,理論與實踐方面都較為完善,主要集中在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振興產業旅游小鎮、空間規劃、分類定義、農業教育[1-5]等方面。我國臺灣休閑農業經過多年發展,實現了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三位一體的局面,包括觀光農園、休閑農園、市民農園、農業農園四個方面[6],農場經營者根據地理位置、周圍景觀、產品特色以及顧客需求,確定市場、決定價位[7]。我國內地休閑農業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空間布局、觀光類型、需求行為、發展現狀[8-11]等方面。
現有文獻對休閑農業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微觀角度,缺乏對于中觀層面的研究。鑒于此,筆者以湖南省為研究范圍,利用Arcgis軟件,選取最鄰近點指數、地理集中指數、地理聯系率、核密度估計值等指標研究休閑農業的空間布局,結合區域內的地域特征、經濟發展、資源分布等狀況對其影響因素進行探究。
1.1研究區域與數據研究區域是湖南省下轄的14個市州,分別為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永州市、婁底市、郴州市、懷化市、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區域面積約為21.18萬km2。研究數據來源于湖南統計信息網、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網、紅網等,通過百度地圖POI獲取空間信息,對所有研究單元進行可視化表達,最終確定了170個五星級農莊作為研究數據。
1.2研究方法
1.2.1最鄰近點指數法。最鄰近點指數(nearest neighbor indicator)法使用最鄰近點對之間的距離來描述點的分布模式,將最鄰近點對之間的平均距離與隨機分布進行比較,以此來判別點分布的離散或集聚形式,其公式為:
(1)

1.2.2地理集中指數法。地理集中指數是反映休閑農業在省域空間上集中程度的指標,其公式為:
(2)
式中,g表示地理集中指數;Ni表示第i個市休閑農業的個數;T為休閑農業的總數。將式(2)與平均分布指數進行比較,即
(3)

(4)

1.2.3地理聯系率。地理聯系率反映的是2個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聯系。筆者研究的是經濟、人口與休閑農業的聯系情況。地理聯系率公式如下:
(5)
式中,Ai表示第i個市州人口或經濟占全省的比重;Bi表示第i個市州休閑農業占全省的比重。W值介于0~100,其值越高,說明休閑農業的發展與人口或經濟的聯系越密切。
1.2.4核密度估計法。核密度估計法認為地理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位置上,但是不同位置,發生概率不一樣。它反映了一個核對周邊影響的強度,估計值越大,點越密集,發生概率也就越高。
2.1湖南省休閑農業的類型借鑒馮建國等[12]的研究成果,結合湖南省的實際情況,將休閑農業分為農漁家樂、康體養生、特色農莊、休閑農業園、農業科技五大類(表1)。

地理聯系率中,We和Wp分別為99.841和99.834,反映了湖南省休閑農業發展與經濟、人口在空間上的分布有著密切關系。

表1 休閑農業分類
利用Arcgis10.3中的Density工具,生成休閑農業的核密度圖(圖1),揭示了湖南省休閑農業的空間集聚指向,空間分布一大密集區——長株潭城市群。該區域的經濟發展、人口規模在全省居于領先地位,鐵路、公路、水系等交通較為完善,加之本身旅游資源豐富,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圖1 湖南省休閑農業核密度Fig.1 Nuclear density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unan Province
2.3湖南省各類休閑農業的空間分布特征由各類休閑農業的地理集中指數可知,各類型的集聚程度差異較為顯著。康體養生類型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農業科技和農漁家樂,休閑農業園的分布較為均勻,特色農莊呈離散分布(表2)。
表2各類休閑農業的地理集中指數與地理聯系率
Table2Geographicalconcentrationindexandgeographicalcorrelationrateofvariousleisureagriculture

類別Categoryg∥%WeWp農漁家樂Agriculturalandfishingtourism34.4298.80599.717康體養生Wellness39.3799.30099.617特色農莊Characteristicfarm14.2999.71999.511休閑農業園Leisureagriculturepark27.7698.55399.701農業科技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34.7399.94499.534
同時,各類型的地理聯系率數值都比較高,說明休閑農業的發展與人口、經濟的聯系緊密。
2.4湖南省休閑農業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
2.4.1經濟因素。經濟是休閑旅游發展的基礎,影響著休閑農業的空間分布與類型。以2015年湖南省各市人均GDP作為判別經濟發展的指標,劃分為經濟發達區、中等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
由圖2~6、表3可知,農漁家樂、農業休閑園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中等發達地區分布較為密集,主要是由于這些地方經濟較為發達,居民生活水平較高,有比較強烈的休閑需求;康體養生集中于東南部中等發達地區;特色農莊在欠發達地區相對分布較多,與西部少數民族較多,特色文化有關;農業科技園在經濟發達地區以及中等發達地區分布較多,該類休閑農業應結合地區產業結構,充分運用便利的交通工具,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與創新。

圖2 農漁家樂與經濟的聯系Fig.2 Rel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ishing tourism and economy

圖3 康體養生與經濟的聯系Fig.3 Relation of wellness and economy

圖4 特色農莊與經濟的聯系Fig.4 Relation of characteristic farm and economy
2.4.2資源稟賦。康體養生類的休閑農業集中分布在東南部,與當地的自然條件密不可分。以郴州為例,汝城、莽山都是省內著名的溫泉之鄉,東江湖是國家5A級風景區,再加之郴州處在湘粵交界處,不僅吸引省內居民,許多廣東游客也慕名而來。再比如,株洲的神農谷、酒仙湖也屬于國家5A級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負氧離子含量極高,吸引游客前來度假療養。

圖5 農業休閑園與經濟的聯系Fig.5 Rel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park and economy

圖6 農業科技與經濟聯系Fig.6 Relation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4.3交通因素。休閑農業游覽一般以1~3 d的短途游為主,交通可達性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從圖7可以看到,休閑農業分布密集的地方集中于鐵路與國道發達的區域,如長株潭、岳陽、郴州等地。長株潭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沙作為省會城市,有武廣、滬昆、渝長夏等高鐵線路在此穿過,以長沙為中心的長株潭城際鐵路已經開通,未來還會有更多城鐵線路在此交匯,長沙已經成為全國交通樞紐。湘北岳陽、湘南郴州不僅擁有武廣鐵路優勢,而且擁有國道優勢,且處于省際交匯處,休閑農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圖7 休閑農業與交通干道Fig.7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ruck road
3.1結論筆者采用最鄰近點指數、地理集中指數、地理聯系率、核密度等指標,借助Arcgis10.3軟件對湖南省休閑農業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湖南省休閑農業分為農漁家樂、康體養生、特色農莊、休閑農業園、農業科技五大類,整體趨于集聚狀態。②康體養生的集中率最高,其次是農漁家樂、農業科技,農業休閑園接近均勻分布狀態,特色農莊的分布最為稀疏。③影響休閑農業分布的原因主要有經濟發展、資源稟賦、交通等因素。
3.2建議湖南省休閑農業發展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在已有基礎之上,充分利用既有交通優勢,結合本身的旅游資源,在節點城市大力發展農業休閑園、農漁家樂、康體養生等項目。“休閑發展,產業先行”,農業科技園在已有的優勢種植養殖項目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擴大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提升游客體驗度,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從低端的觀光游上升到高品質的體驗游。湖南本身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國知名度較高,但是文創與農業的結合還有待提高,應結合國家建設特色小鎮的浪潮,打造特色文化創意農業,并結合湘西少數民族特有文化,建設特色農莊。

表3 不同經濟區各類休閑農業的分布狀況
[1] TELFER D J.From a wine tourism village to a regional wine rout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mbedded clusters in Niagara,Canada[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1,26(2):23-34.
[2] COIT J C L I.Heritage tourism and textile “model villages”:The case of River Park,Barcelona,Spain[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1,26(1):65-71.
[3] HOWARD P.Spatial planning for landscape:Mapping the pitfalls[J].Landscape research,2004,29(4):423-434.
[4] STREIFENEDER T.Agriculture first:Assessing European policies and scientific typologies to define authentic agritourism and differentiate it from countrysid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6,20:251-264.
[5] PETROMAN C,MIREA A,LOZICI A,et al.The rural educational tourism at the farm[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6,39:88-93.
[6] 杜興軍,陳曦.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及對大陸的啟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2):198-201.
[7] 吳加志.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437-440.
[8] 楊曉娜.鄭州市休閑農業空間布局實證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2):215-222.
[9] 白潔.上海市基于都市農業發展的休閑觀光農業類型及空間結構組織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1(23):45,48.
[10] 劉紅瑞,霍學喜.城市居民休閑農業需求行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觀調查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5(4):90-97.
[11] 周義龍,趙影.海南休閑農業現狀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6):934-939.
[12] 馮建國,杜姍姍,陳奕捷.大城市郊區休閑農業園發展類型探討:以北京郊區休閑農業園區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