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兵,雷 俊,劉徳菊
(甘肅省定西市氣象局,甘肅定西 743000)
甘肅省定西地區位于我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地處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帶,屬典型的大陸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1],地處內陸腹地,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大,中北部干旱少雨,南部高寒陰濕。該區屬半干旱雨養農業區,年降水量420 mm左右,農業生產主要依賴天然降水[2],長期以旱作農業為主[3-4]。定西自古以來十年九旱,農民始終無法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干旱、洪澇、冰雹、霜凍、低溫冷害等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是位于定西南部的岷縣,暴雨、冰雹、洪澇等災害時常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定西農業的高產高效、農村的和諧發展、農民的增產增收等問題都與氣象服務聯系的越來越緊密。近年來,定西市氣象局不斷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豐富氣象為“三農”服務產品,指導農業科學生產,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防災減災、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筆者著重對現階段定西氣象為“三農”服務的成效和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并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1.1氣象防災減災管理機制和體系逐步完善由于復雜的地形地貌,定西屬災害頻發地區之一,多年來,定西氣象以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著力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體制,建立了市、縣(區)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把氣象工作納入政府考核序列,實現了氣象工作市、縣(區)、鄉(鎮)、村4級延伸考核。出臺了《定西市暴雨冰雹山洪地質災害預警管理辦法》《定西市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印發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要點。全市119個鄉鎮全部建成氣象工作站,氣象協理員、信息員隊伍達3 873人,實現了自然行政村全覆蓋,同時不斷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基層氣象信息員隊伍的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水平。建成了華家嶺、木寨嶺2部天氣雷達,8個縣級綜合監測基地,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明顯提高。不斷加強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為市委市政府應對災害性天氣提供可靠的科學決策依據。
1.2拓寬了氣象為農服務的信息渠道利用各種信息傳播技術、手段,拓展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建立了手機短信發布平臺、“村村響”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開通了手機微信公眾號,建成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并實現了21個部門的有效對接,氣象信息傳播已從傳統的廣播、電視、電話拓展到電話自動答詢、手機短信(氣象部門手機短信發布平臺、政府“惠農通”、“12121”氣象短信、電信運營商全網發布)、網站、電子顯示屏、“村村響”、微信平臺、信息員傳播等多種方式,基本解決了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了全覆蓋。
1.3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初建規模一直以來干旱和冰雹災害嚴重制約著定西農業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定西地區的防雹工作就已經在岷縣開展,隨著定西人影體制機制的健全、完善,全市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步入正規化、科學化軌道。多年來一貫堅持“安全、及時、有效”的方針逐步擴大作業面,逐步實現了從單純人工防雹向增雨(雪)抗旱、防雹、干預極端天氣過程,趨利避害和防災減災等多功能轉變,作業方式也從單一的高炮發展到移動火箭作業、燃燒煙爐、大范圍飛機作業等多種方式。為定西市農業趨利避害,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1.4農業氣象監測基礎進一步夯實,服務內容和方式多元化建成生態與農業氣象觀測系統,全方位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全市共建成10套自動土壤水分站、3套農田小氣候觀測系統、7套溫棚小氣候觀測系統、2套實景監測系統。開發了農田小氣候服務手機終端系統。開展了馬鈴薯適宜播種期、最佳采挖期、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預測和產量預報、農業生態氣象條件及土壤墑情分析、病蟲害氣象條件分析等系列化農業氣象服務。制定了《黨參農業氣象人工觀測方法》《當歸農業氣象人工觀測方法》《黃芪農業氣象人工觀測方法》《黑膜全覆蓋雙壟側播馬鈴薯農業氣象人工觀測方法》《馬鈴薯高溫熱害等級》等地方標準,不斷夯實了農業氣象監測基礎。
1.5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更加主動定西市氣象局每年在解凍、春耕春播、作物生長發育關鍵期、秋收秋播、封凍等關鍵農事季節,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氣象調查與服務,現場指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防災減災,通過多種方式向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新型現代農業氣象適用技術的培訓,幫助提升了農業經營主體者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及時向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制作發送秋收秋播、春耕春播專題服務,農業氣象旬報、馬鈴薯適宜播種期預測、塊莖膨大期預測、晚疫病發生發展等級趨勢預測、小麥適宜播種期、適宜收獲期和條銹病發生發展預測、中藥材適宜播種期預測、農作物產量預報、氣候預測、氣候評價等專題氣象服務材料,為各級職能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建立“直通式”服務渠道,更新完善直通用戶數據庫,針對不同經營主體發布適銷對路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信息簡便快捷實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6農業氣象試驗研究更具針對性近年來,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開展了馬鈴薯、小麥分期播種試驗,為探討氣候變暖背景下馬鈴薯和小麥適宜播種期開展創新性的研究,發布細化到鄉鎮的馬鈴薯最佳適宜播種期預測服務產品,得到市政府的采納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開展馬鈴薯最遲播期試驗、不同顏色地膜覆蓋增溫對比試驗、全膜覆土穴播對土壤水溫效應影響研究、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等多項試驗研究,效益顯著,為當地智慧農業建設和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2.1氣象信息準確率有待提高農業生產中對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依賴度較高[5],當前,由于技術的制約,中長期天氣預報準確率還待進一步提高。同時,針對一些過程短、范圍小、危害大的對流性及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提前程度不夠,預報預警常因滯后不能有效避免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真正需要。
2.2氣象為農服務還不能真正滿足特色農業需求就定西馬鈴薯產業而言,馬鈴薯的生產、收獲、加工和儲藏保鮮等環節受天氣變化影響的問題擺在了當地馬鈴薯協會和種植戶面前。農戶播種前需要掌握季節性氣候變化,做好播前的準備工作,播種和作物生長發育關鍵期更需要時時掌握天氣變化信息和聽取合理的生產建議,以提前做好防御準備工作,避免受氣象災害的影響。另外,在收獲、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更離不開天氣預報服務,農戶們迫切需要更加具體的馬鈴薯服務氣象保障平臺。
2.3農民缺乏科學種田、科學預防災害知識由于當地冰雹、干旱頻發,一些僻遠落后山區的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始終靠傳統的老經驗從事農業生產,對科學種田,科學防災認知不夠,再加上各方面條件的限制[6],氣象部門只對氣象信息員進行了氣象科普知識的短期培訓,氣象服務產品的受眾面較窄,造成了在科學面前和災害來臨之前無所適從的局面。
2.4氣象信息傳播路徑受限,產品供給不及時對時間的要求是氣象信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不能將準確的天氣預報及時傳遞到農戶手中,再準確的氣象預報也是徒勞[7]。如暴雨、冰雹、洪澇等氣象災害,來勢迅猛,能及時將預警信息迅速傳遞千家萬戶是關鍵。當前基層氣象臺站普遍只是每日定時發布天氣預報,通過雷達監測到雷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也只是向政府、移動通信平臺、各相關單位根據災害性天氣的等級發送不同等級的氣象預警信息。大多通過電視天氣預報欄目和廣播電臺了解天氣信息的農民由于電視、電臺的時段性,加之有線電視覆蓋率低的問題,農戶們往往錯過了收看、收聽時間,錯失了最佳規避和防御氣象災害的時機。
3.1提高預報準確率,加強服務“三農”的主動性、準確性、及時性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準確率是服務“三農”的核心。要切實加強數值預報建設,加快從傳統的概率、模糊預報向精細化、定量化預報轉變路程,以滿足農村快速發展,農戶迫切需要的定點、定時、定量的預報產品和為農服務產品[8]。切實提高干旱、冰雹、暴雨、洪澇、霜凍等農業氣象災害和作物生長關鍵期農時天氣預報水平和監測預警。
3.2加強特色服務產品的研究開發及技術試驗加快明確氣象科技服務向農村延伸的戰略方針,分門別類建立種植業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與天氣氣候條件的關系以及生育期最適宜農業氣象指標,發揮當地氣候特點及地域需求,突出區域特點,針對不同作物,開發、研究出符合當地農業氣象的服務產品[9],建立土壤、病蟲害等的農業氣候指標資料,進一步細化農用天氣、災害預報產品,加強對農業病蟲害氣象預測指標的開發研究及特色農業氣象實用技術的試驗研究。
3.3拓寬氣象信息為“三農”服務傳播渠道大力拓寬氣象信息服務的傳播渠道,解決氣象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建立健全現代農業氣象信息傳輸系統和服務平臺,利用“12121”、手機短信、微信、QQ、氣象服務電話等方式及時發布氣象信息,使氣象信息快速進村入戶。充分利用手機用戶數量增加快,適應范圍廣的優勢,增加手機氣象短信息訂制用戶,讓廣大農民用戶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有價值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信息。在農忙季節增加電視天氣節目播放率,在種植、收割關鍵農事期間,可開展專家電視講座、新聞報道等,加大農忙季節天氣情況播報和災害防御措施宣傳,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投入,在鄉鎮集市、雷電多發區、農副產品基地設立電子顯示屏,及時播報重要天氣信息和農事建議,開辟氣象科普專欄、印刷科普宣傳手冊等形式,使農民能夠及時、有效地接收氣象信息,進而合理安排農業生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面對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如何提高“三農”氣象服務質量,提升“三農”氣象服務能力,如何及時為農民提供準確、及時、高效、優質的氣象預報服務,充分挖掘氣象服務“三農”的潛力,不斷創新和豐富預報服務產品,拓寬氣象信息覆蓋面,解決信息傳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以全力推動農業發展,以滿足農民追
求小康生活的迫切愿望,進一步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廣大氣象工作人員任務還很重大,需要深入思考、共同謀劃。
[1] 陳學君,姜夢晶.甘肅定西地區干旱氣候突變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2, 26(11):68-74.
[2] 朱國慶,史學貴,李巧珍.定西半干旱地區春小麥農田微集水種植技術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01, 22(3):6-9.
[3] 張凱,王潤元,王小平,等.黃土高原春小麥地上鮮生物量高光譜遙感估算模型[J].生態學雜志,2009,28(6):1155-1161.
[4] 張凱,王潤元,王鶴齡,等.增溫對半干旱區春小麥田間水分特征的影響[J].干旱氣象,2015,33(1):52-58.
[5] 紀華磊,師帥,劉瑩.河北省巨鹿縣“三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4,6.
[6] 靳榮.酒泉市農村公共氣象服務現狀及對策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7(21):228-229.
[7] 蘇娟,張宇.新形勢下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C]//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現代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糧食安全分會場論文集.北京:中國氣象學會,2010.
[8] 張建新,楊再強,趙小艷,等.我國氣象為“三農”服務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9(21):82-85.
[9] 解彥維,楊鶴,宋丹丹.農安縣“三農”氣象服務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15):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