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王 植,陸安祥,龔 晶
(1.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079;2.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079;3.北京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079)
自然農法以自然法則為指導,以土壤培育為基礎,不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原料,使農業生產形成正常的生物循環,提高作物的營養價值和安全性。一直以來,我國許多地方按照自然農法的法則和原理進行試驗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大面積推廣。日本從1931年開始提倡和研究自然農法,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并進行推廣,取得了成功。為學習借鑒日本自然農法的做法和經驗,2017年7月2—7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組織人員赴日本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和日本農林水產省北海道農業研究中心進行了學習交流。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分析了自然農法的科學理論及日本的做法和經驗,為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日本并不是有機農業大國。據《今日日本》(Japan Today)報道,2014年日本有機食品市場占有率僅占農產品總量的0.4%;而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有機農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日本有機地面積僅1.6萬hm2。然而,日本依據自然科學理論,采用自然農法發展模式,通過物質自然循環,利用土壤改造減輕使用農藥、化肥等造成的環境負荷,兼顧“食”與“綠”,走出了一條提高農產品品質與保護環境并舉的發展道路。
自然農法就是充分立足于自然力,高度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嚴格按照自然規律實施的農作方法及其體系[1]。1935年日本自然學家和哲學家岡田茂吉提出這一概念。目前,除日本外,美國、巴西、阿根廷、秘魯等國都設立有關研究機構,廣泛開展相關研究與實踐。
自然農法充分強調利用自然系統機制和過程培育土壤,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內部資源。在技術層面上要求不加入人為操作,減少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利用經過腐熟、凈化的秸稈、綠肥等培肥土壤,利用生物天敵、自然物質和物理、機械等方法防治病蟲害,采用間作、輪作、作物覆蓋和以草壓草等措施防除雜草,盡量少耕作或不耕作等[2-5]。其核心做法是免耕和秸稈覆蓋。
自然農法本質上是一種整體辯證統一的思維模式和普遍聯系的有機生命體的世界觀,追求一種“無為”的平衡與和諧。自然農法不是農業技術,更不是經濟模式,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6]。
2.1主要做法
2.1.1注重實證研究,編制技術綱要。自然農法在研究方法上提倡實證,福岡正信遵循嚴謹的科學試驗方法,通過研究、試驗和推廣,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試驗資料[7-8]。1987年自然農法技術綱要制定,闡述了自然農法的目的、意義和原則,并對作物的種植、家畜的飼養、產品的加工和流通以及實施監督做了明確規定,該綱要為農民實施自然農法提供了行動準則[9]。具體要求是在農業生產中不得使用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不得使用未經腐熟的動物糞便和人類糞便,并對農作物栽培技術、病蟲草害防治、化學制劑和微生物等使用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對于家畜,要求進行低密度飼養或放牧,推薦使用自然農法生產的飼料[10-11]。
2.1.2成立協會、研究中心,積極進行推廣。在自然農法提出后,日本著力在全國進行研究推廣。1953年成立了“自然農法普及會”,在全國設立了許多自然農法農場,后來又設立了自然農法國際研究基金會等[12-13]。自然農法國際研究基金會成為唯一被農林水產省批準的在環境保護、持續農業領域上開展工作的基金會,它有一套自己的研究、示范、推廣農業技術的體系以及農產品加工和銷售渠道,制定了自然農法生產活動標準,并創辦了世界持續農業協會(WSAA)。1985年日本成立財團法人——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1990年開發中心在長野縣松本市相繼開設了大仁、名寄、大恒3個農場,作為自然農法的研究、推廣、示范和培訓基地。2000年中心取得有機食品登記認定機構的資質,開始了有機食品的認定工作,2011年又在愛知縣知多郡阿久比町開設知多草木農場,2012年被重新認定為公益財團法人,主要從事有機稻作、有機野菜、土壤微生物、作物品種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育成適合有機農業種植品種100多個,發表論文200余篇,開展了50個專題研究,出版了《NatureFarmingandMicrobialApplications》《NatureFarmingInJapan》《DrylandCropProduction》等大量著作,將自然農法推廣到世界上40多個國家。
為了向世界推廣自然農法,1989年在泰國舉辦了第一次自然農法國際會議,此后該會議每2年舉辦一次。2016年8月第13屆自然農法與有機農業國際論壇在我國濱州舉辦,會議由公益財團法人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自然農法(中國)普及協會、博興縣人民政府等單位主辦,以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研討交流,深入探討了自然農法推廣技術與農業產業的結合。
2.1.3嚴格管理,強化資格認證與監督。日本自然農法發展如此完善,除科學的種植技術體系外,還得益于其嚴格的管理。這主要體現在對生產者認證、地塊認證和生產資料批準3個方面。它要求生產者必須參加培訓,使用自然農法基金會推薦的技術。生產地塊必須連續3年按照自然農法要求進行生產,并且要建有風障和綠化帶。此外,日本具有嚴格的農產品認證體系,對農產品、食品等實行強制認證制度。1991年,一些從事有機農產品種植、加工及銷售的企業和個人發起成立了日本有機農產品認證協會,1993年更名為日本有機和自然食品協會(簡稱JONA)。1993年4月,日本農林水產省制定了“有機農產品的生產管理標準”[14]。2000年6月,日本政府頒布了有機JAS法,規定了日本有機食品的國家標準,2006年對有機JAS法進行了全面修訂[15]。JAS是農林水產省頒發的最嚴格的生態農產品認證資格,其認證要求中包含了完整的法規、認證程序、技術標準、管理體系(模式)、記錄設計(模式)等,為生產者如何實施過程管理及準備接受認證檢查提供了指導。日本農林水產省委托認證機構向農戶提供認證服務,其中JONA是日本JAS最大的認證機構。此外,日本各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分別制定了相對寬松的認證資格體系[16]。
2.1.4政府大力宣傳,協助開拓市場。日本政府還重視農產品的市場開拓工作。由于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普遍高于普通產品,在初期銷售方面,農戶面臨較大壓力。在日本有機食品中,蔬菜和大米是最主要的2種產品,經過JAS認證的稻米是普通稻米售價的2倍多。為了擴大有機農產品的種植推廣,日本農林水產省和地方政府積極宣傳有機農產品,增強消費者的認可程度。設立了政府采購體系,向各個公立學校、政府機關食堂推廣銷售有機農產品;牽頭召開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超市等生產經營主體的見面會,促成生產加工和銷售網絡的形成。地方政府還在本縣內開設有機農產品直銷市場,為有機農產品生產者提供銷售場所,并在政府主頁開辟生態農業宣傳欄,派專業人員赴全國各大農產品市場舉行有機產品推介會,加大各縣有機農產品的宣傳力度。此外,日本政府還采取多種措施,幫助農戶銷售有機農產品,如宅配銷售式的訂單農業模式,由專業配送組織或生鮮協會與有機農產品生產者簽訂收購合同,進行統一收購、加工和配送。
2.2主要經驗
2.2.1農業合作組織發揮重要作用。日本土地規模小,自然農法的農場生產經營分散,其發展主要采用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型模式,即由岡田茂吉協會(簡稱MOA協會)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日本農產品銷售的典型經驗,就是農業協會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協會為農戶提供技術、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等服務。農協以合理的價格統一收購農民的產品或以委托的形式幫助農民代售。在日本,農協組織覆蓋了約97%的農戶,日本90%的農產品由農協銷售。由農業協會組織形成的小規模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日本有機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
2.2.2科學實用技術的切實推廣與應用。自然農法通過多年實踐,研究摸索出一套符合自然理念的栽培技術體系,具體包括水稻的有機栽培技術(雜草和病蟲害抑制、養分供給、栽培管理)、蔬菜和水果的病蟲害抑制、農作物代謝成分解析等。福岡正信在其《自然農法》中對稻麥栽培技術體系做了詳細介紹,這種稻麥種植體系的形式,可概括為綠肥、稻麥混播、稻麥草還田,連年免耕直播。即水稻進行秋收,水稻收獲前14 d套播麥子,稻子收割后就地翻曬,并在田間脫粒,稻草全部撒鋪在田里,可以加施一點雞糞之類,然后越年栽培;同時套種綠肥三葉草之類,麥收之前三葉草生長旺盛,稻子也正出苗,5月下旬割麥時,稻苗已有數厘米高,麥子和三葉草同時收割、脫粒、還田,再施點雞糞。不久,稻苗穿出麥秸層,三葉草還有部分繼續生長。6月上旬三葉草生長太旺時灌水使其處于半枯萎狀態則落于水。經過的壓草助苗,水稻生長正常。此種栽培體系被視為日本稻作的正確方向,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和應用。
2.2.3完善的法律保障。日本政府意識到保護環境、發展農業需要法律法規的支撐。1971年重建的自然農法研究委員會與日本有機農業研究會,一直致力并參與政府關于有機農業法律法規的制定工作,其制定的“自然農法技術綱要”幾乎全部為農林水產省制定的有機農產品準則所采納。1999和2001年相繼出臺了《可持續農業法》和《生態農業推廣法》,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和頒布了《生態農業推廣基本方針》。2005年又制定了《日本有機農業產品農業標準》《日本有機種子農業標準》《日本有機畜產品農業標準》等行業和產業標準,2015年發布《關于促進農業發揮多樣性功能的相關法律》。日本有機農業方面相關政策與法規見表1。
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構,培養民眾合理的膳食理念,提高民眾對農產品質量的認知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證日本國內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的安全性。

表1 日本有機農業相關的政策與法規
自然農法推廣受到制約的主要原因是該耕作體系在短時間內產量難以提高,土地產出率低下,這對于保障我國13億人口糧食安全的基本國策不太適用。但自然農法試圖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模式,其建立在科學發展觀和生態哲學思想下的農業發展理念為我國構建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證案例。
3.1以科學理論規律為基礎發展現代農業自然農法依據我國道家的“自然無為”的哲學理論,主張用天然有機物來培養健康的土壤從而生產健康的作物,同時利用生態平衡原理來防治病蟲害,是一種科學農業。該體系立足科學理論,尊重自然,其農田微生物抑制、病蟲害防治、生化抑制雜草、微生物腐熟等技術已經形成一套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生產技術體系,實現生態種植、綠色經濟發展的目標。我國農業發展要遵循科學理論規律,從頂層設計上優化農業產業布局、耕作制度設計,使現代農業發展更具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
3.2重視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價值與傳承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農耕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它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日本自然農法理念來源于我國老子的“道法自然”學說,把我國古代的道家哲學運用于現代農業中,是福岡正信大膽的試驗,事實證明是成功的。重視傳統農耕文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拓展農業多功能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應借鑒和汲取中華農耕文化的理念,優化生態環境資源配置,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生產與自然和諧相處。
3.3強化合作社作用,建立全經營模式要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就必須完善農產品營銷組織服務功能,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機構,提高銷售渠道的一體化、組合化程度。可以借鑒日本自然農法產品銷售模式,建立網狀銷售體系、批發直銷等方式,將小規模農業生產與大規模消費市場直接對接起來,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三方共贏。
3.4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相關的政策法規生態農業是集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系統穩定、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經濟高效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日本生態農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強大支撐和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我國發展生態農業要重點突出資源可持續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兩大主要任務,以完善的科技支撐體系為動力,以先進的生態文化為導向,以健全的體制機制為保障,科學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構建生態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政策、土地流轉政策、環境保護政策等。其次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適時采取稅收、信貸、財政扶持等手段,保障生態農業健康發展。此外,還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
[1] 福岡正信.自然農法-わら一本の革命[M].日本:春秋社,1975:55-60.
[2] HOKAZONO S,OHARA K.The role of a learning site for urban residents hoping to do farming:Focusing on the spread of ′natural farming′ by the Akame Natural Farming School[J].Journal of rural problem,2007,43(3):311-323.
[3] XU H L.Nature farming in Japan[M].Kerala,India:Research Signpost,2006:78-85.
[4] SYLVIA D M,FUHRMANN J J,HARTEL P G,et al.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soil microbiolog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9:39-41.
[5] 周春祥,劉桂英.自然農業對發展中國現代農業的借鑒意義[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3):14801-14803.
[6] NEERA P,KATANO M,HASEGAWA T.Comparison of rice yield after various years of cultivation by natural farming[J].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5,2(1):58-64.
[7] LAMBAN R J G,CERNA A K R D,MONTIFLOR M O,et al.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adoption of natural farming technologies in New Albay,Maragusan,Compostela Valley,Philippines[J].Acta horticulturae,2011,895:153-158.
[8] ANUPAMA B S,NANDINI N,SARANGI S K.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in natural farming soil a compon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J].As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0,12(1):39-42.
[9] 劉慧.日本持續發展的有機農法技術及其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02,18(5):144-148.
[10] 胡曉兵,陳凡.從自然農法看循環農業技術的哲學基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9):41-44.
[11] 丁全忠,王素芬.老子哲學與和諧生存世界的構建[J].河北學刊,2014(6):228-232.
[12] 胡火金.日本學者對中國農業史的研究[J].史學月刊,2016(11):124-129.
[13] 閻莉,張春玲.傣族自然農法思想探析[J].中國農史,2008,27(2):41-47.
[14] 桑吉加措.簡述藏族古代農業文明的起源與發展[D].西藏:西藏大學,2009.
[15] 沈德中,謝經榮.日本的自然農法[J].世界農業,1995(7):9-11.
[16] 秦炳濤.日本生態農業發展策略[J].中國食品,2015(17):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