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娟 馬春華
摘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隨班就讀和教育已經成為我校德育工作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和課題。為了讓這些學生與本地學生各取所長,融為一體,共同健康成長,我校確立了融和品性的培養目標,重點對全校學生進行尊重、悅納、合作三種優秀品性的有效培養,采取了運用多種激勵性手段,建立成長共同體,開發校本德育課程等多種方式,落實行為培養,讓學生更自信。
關鍵詞:德育;融和;品性養成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B-0052-03
近十年來,在我校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數一直占全校總人數的70%左右。他們來自全國二十幾個不同的省份,由于地區經濟、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學生在觀念、習俗、行為規范、學習習慣以及品行教育等方面與本地學生有著諸多不同。就品性方面而言:這些學生懂禮貌、尊敬師長、珍視友誼、樂于助人、生活儉樸,自立、適應能力強,勞動積極。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行為習慣差,缺乏學習信心,膽小孤僻、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等現象。針對不同地域學生的文化差異與教育需求,為了讓這些學生與本地學生融為一體,各取所長,共同健康成長,我校德育工作在育人目標和方向上進行了調整,確立了融和品性的培養目標,著重培養學生尊重、悅納、合作三種優秀品性 。
一、運用多種激勵性手段,讓學生更自信
為了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激勵學生不斷進步,讓學生更為陽光、自信,我校創意制作了“教師美美卡”和“家長點贊卡”及時為學生點贊。
1.教師美美卡,在校園生活中為學生點贊
為了培養學生的融和品性,我校在全校學生中開展了“美美娃”評比活動,其理念是取自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用積極的方式關注每個學生的心靈,培育學生懂感恩、負責任、求進取的品性,塑造學生有文明、有禮貌、有道德的良好行為習慣。為了培育“美美娃”,我們制作了不同的“美美卡”。包括:感恩美美卡、責任美美卡、進取美美卡、講文明美美卡、講禮貌美美卡、講道德美美卡。鼓勵教師用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學生的點滴行為中發現他們的進步。如在課間,看到走廊上有紙屑,孩子主動撿起,老師就會獎勵一張責任美美卡;上課過程中,有學生聚精會神,積極動腦發言,我們就獎勵一張進取美美娃;學生主動幫助同學,做好人好事的,我們就獎勵感恩美美卡……各類美美卡的頒發,我們不固定獎勵的具體內容,不固定獎勵的具體時間,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隨時加以鼓勵。每個月月末,德育處統計學生獲得的美美卡數字,在全校公布,對達到一定數量的學生頒發“美美娃”榮譽。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我校都舉行“慶六一——美美娃積分歡樂兌”活動。同學們把平日里積攢下的積分卡,用兌換獎品的方式給予自己獎勵、送給自己祝福,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一天收獲屬于自己的一份禮物。學期結束后,我校根據學生得到的美美娃卡的多少評出“金獎美美娃”“銀獎美美娃”“銅獎美美娃”,并頒發證書。美美卡的推行,極大調動了全校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互相提醒、互相監督,共同進步。他們在教師的賞識中、在美美娃的評選中,“融和品性”逐步形成。
2.家長點贊卡,激勵學生在家庭中成長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小學生更是如此。學生年幼的時候,家長從不吝嗇自己的贊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活潑可愛的。但進入學校學習后:有的學生作業寫得不認真,學習成績上不去;有的在家懶散貪玩、好吃懶做……父母漸漸地就只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點,孩子們也總是聽到父母的批評與指責。為此我們制作了“家長點贊卡”,目的是讓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去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點滴閃光之處,并及時鼓勵,讓孩子在父母的肯定中獲得信心,感受到關愛,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學校每月初下發5張“家長點贊卡”,讓孩子帶回家。當家長發現孩子在家庭中的點滴進步時,就在卡上寫一句表揚的話,并給孩子頒發“家長點贊卡”。表揚的類型不限,學習方面的進步、熱愛勞動、孝敬長輩、有禮貌……都可以成為表揚的理由。學校下發的五張點贊卡如果不夠,家長可以自制點贊卡。每月底孩子將父母發給自己的點贊卡交給班主任,由班主任記錄后再返還給學生。經過幾個月的積累,每個孩子手里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家長點贊卡”,他們可以隨時看看父母寫給自己的話,從中得到鼓勵,獲取力量,激發進取心。學期末學校德育處給獲得“家長點贊卡”多的同學,頒發“進取小明星”獎狀,對孩子一學期在家庭中的進步給予肯定。這一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激發了孩子的進取心,學生在學習習慣、文明禮儀、熱愛勞動、尊敬長輩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令家長和老師感到欣慰。
二、建立成長共同體,引領學生成長
有些在我校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由于自身特殊原因,難以融入班集體。針對這一現狀,我校實行了“成長共同體”行動計劃,通過伙伴教育,采用一對四、一對五、甚至一對六的“成長體結對”方式,來引領學生共同成長。具體做法如下:
開學初,我們由班主任、任課老師、班級學生組成選拔小組,在每個班選出比較優秀的學生擔任“德育小導師”。然后確定結對學生,結對學生包括行困生、貧困生、品困生、學困生等各方面需要更多幫助的學生。“德育小導師”和結對學生由德育導師(教師)帶領,組成“成長伙伴體”,一起活動。我們還在五、六年級學生中,每個班級選出一名優秀的學生,作為“榜樣小導師”,到一~四年級班級中,進行結對,讓他們發揮榜樣的作用,引導結對學生向上成長。
為了推動這一活動的開展,我校設計了一本“互導”行動手冊。每本手冊我們分師生互導、伙伴互導、榜樣互導三大部分。每次活動,分別由德育導師、學生小導師、榜樣小導師組成記錄團隊,在互導過程中及時記錄自己的點滴感受和生動故事。成長共同體成員一周一次見面,一月開展一次評價。分別有大導師對小導師的評價、伙伴之間互相評價、榜樣小導師對受導學生的評價。另外,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還對這本“互導”行動手冊進行展評,評出最優記錄本。對于在互導過程中,進步大的成長體,我們授予“最優伙伴成長體”榮譽稱號。在輔導過程中,對于活動效果好,認真關心受導學生的思想、品德、變現突出的德育大導師,我們頒發“最佳大導師”榮譽稱號。在伙伴活動中,小導師能幫助并指導伙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我們給予“最佳小導師”榮譽稱號。
我們的德育導師,從原來的一對一,改為現在一對多的形式,對于整個校園的學生而言,受益面擴大,結對的學生更多。學生在群體中,互相幫助、互相成長。大導師就活動設想、活動時間安排、如何開展伙伴成長體等方面對小導師們進行指導,榜樣小導師以榜樣的身份到結對班級進行宣講,闡釋榜樣“互導”的效應。這不但能讓學生體驗到責任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全體學生對朋輩互助有了心理上的認同,對個人的學習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互導”行動的根本目的是剔除標簽式教育,讓受導學生在集體教育中健康成長起來。通過“互導”行動,對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生理及心理狀況等有欠缺的學生進行幫教,不斷促進“受導學生”的成長、發展。
三、開發校本德育課程,落實行為培養
我校秉承“有形載體明朗化、無形內容系列化”的活動宗旨,以學生在校的“一日常規”為重點,積極關注學生行為習慣的改變與養成,充分發揮校本微課程的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和諧發展。我校開發了校本教材《美“十”美“克”》及配套讀本《做更好的自己》。
校本教材《美“十”美“克”》以學生在校的“一日常規”為藍本,每周確立一個訓練主題,一共十六個主題:早上到校、下課活動、課間操、升國旗、做操、晨跑、上課、午餐前、午餐后、放學、上室外課、觀看節目、手上有垃圾、整理課桌、上廁所、使用直飲水等,每課設立“讀一讀”“學一學”“寫一寫”“練一練”“評一評”五個版塊。“讀一讀”版塊主要是各主題的行為規范要求。“學一學”版塊是由我校根據主題拍攝的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做的“微劇”。“寫一寫”版塊主要是行為規范兒歌。“練一練”版塊是讓學生記錄對照“微劇”做的過程與想法。“評一評”主要記錄學生在這一周主題訓練后的表現,包括“學生自評”“組長評價”和“老師評價”三個內容。《美“十”美“克”》作為專用的晨會教材,各班班主任利用每天的晨會十分鐘時間,通過讀標準、學微劇、練規范、寫體驗、評表現,化理念為方式,系統地引領學生模仿、體驗,在生活中矯正不良品行。
配套讀本《做更好的自己》是在校本教材《美“十”美“克”》開展的基礎上,協同家長、同伴共同關注學生行為習慣的轉變。《做更好的自己》作為學生的使用本,同伴共用,且由學生和家長共同記錄。每月末,學生對照“我們心中的標準”,聯系自身情況,與同伴、家長共同反思,共同記錄、共同評價。
從心理發展的過程來看,小學生處于“發展式半自治性”的階段,他們一方面用審視的眼光觀察別人,同時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評價形式的選擇將影響到學生成長的實際作用。通過每天系統學習和訓練校本教材《美“十”美“克”》及《做更好的自己》,以及每月的反思記錄,讓學生學會改變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這些改變得益于評價體系做細、做實,讓學生看到每天的進步,感知每月的變化,欣喜一學期的成長。
在培養學生融和品性的過程中,我校的德育工作中通過運用多種激勵性手段、建立成長共同體、開發校本德育課程,讓無形的思想教育變成有形的行為培養,讓枯燥的說教變成有趣的活動,最終實現我校倡導的“家”的核心理念。讓外來務工子女一進入校門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讓他們與本地孩子“和”在同一個校園,與當地的孩子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享受教育的公平,融入到本地文化與傳統中去。同時讓本地學生接納、認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他們的優點,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成長,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環境“融和”的教育理念。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and Formation of Students Harmonious Morality
ZHANG Ai-juan & MA Chun-hua
(Wujiang Beimen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600, China)
Abstract: That migrant children receive education with the local children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and project faced by our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To let them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student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our school has set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harmonious morality, focusing on cultivation of three fine characters, including respect, acceptance, and cooperation. To achieve the above goals, we adopts such approaches as applying encouraging means, building growth community, and developing school-based moral course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harmony; formation of mo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