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拱旦
摘 要:提高計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通過有目的的計劃、分步驟的訓練才能形成。教師先要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對計算不再懼怕,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計算。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
計算教學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貫穿于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情況,也關系到學生各項數學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發展。但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對于計算不是很喜歡,也正是這種心理直接影響了計算教學的實際效率。為了改善當前的計算教學狀態,我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總結如下。
一學會舉一反三,多方位地思考
例如在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中有這樣一道題“媽媽帶100元去商店買下列用品,圖中有暖瓶、燒水壺、水杯,分別是28元、43元、24元,問媽媽帶的錢夠嗎?”下邊又畫了幾個學生討論這道題,這些討論的內容就是計算的思路和方法。有個小女孩說:“買暖瓶后剩余72元,買燒水壺后剩29元,所以買水杯夠了”。這是利用連續減法的思路來運算的。還有一個男孩說:“買燒水壺和暖瓶共用去71元,還剩29元,所以買水杯夠了?!边@又是利用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雖然是一道簡單的題目,但卻能引發學生舉一反三,多方位思考。學生從不同層面計算題目才能更深刻地掌握計算。
二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
在傳統的計算教學中,多數教師采用“題海戰”的模式,在學生的心里,計算就是無止境地做題,算完這一道,還有下一道等著,所以學生對于計算往往沒什么好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計算教學中,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計算學習,才樂于學,樂于做。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師在計算教學中,也應當巧妙地設置一個相適合的情境,提高計算教學的趣味性。首先,設置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來設計并表現計算內容,這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其次,創設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情境。“好動”是小學生的顯著特點,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動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親身動手,獲得更廣泛的經驗。最后,創設一些具有開放性和探索性的情境。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計算熱情。
(二)引入故事,激發興趣
一講起故事,學生都會瞪大眼睛,聚精會神、饒有興趣地聽著,注意力非常集中。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中外數學家的典型故事或者與教材內容有關的小故事來激發學生計算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計算效果。
三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核心素養過程設計
萬里長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樣地,在數學計算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滲透和運用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時一點一滴地滲透。在教學時,教師運用核心素養必須設計好相應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新知識的欲望。比如說,在“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口算、筆算方法,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學生自主探究“筆算兩、三位數的加減”計算方法,在探究數學方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較快地掌握新的知識,同時也能加強學生的遷移推理能力。
四培養良好習慣,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雖說要拒絕題海戰術,但是相應的訓練還是必不可少的,畢竟熟能生巧,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習慣是素質教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行為要求。計算教學本質上也是對學生的一種習慣養成教育。所以學生要經常練習,除了練習還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計算,這樣在計算中就可以節約大量時間。
五培養數感
在計算中學生一定要具備數感,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計算數感更為重要。如一些乘除法表,20以內的加減法。另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積極地探索新的計算技巧方法,講求創新,不論計算的方法如何,只要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那么這種方法就是好的、有效的。而獲得這種技巧就需要數感。提高計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通過有目的的計劃、分步驟的訓練才能形成。教師先要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對計算不再懼怕,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計算。另外,在計算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先從算理講起,讓學生從理解中找到方法,從方法中悟出規律,最終形成思維模式,從而提高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