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求知識。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老師應該認識到歷史課的巨大價值----對學生個人素質的提升、學習能力的培養,那么歷史課堂教學就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求知識。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中階段是養成良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將終身受益。所以,應要求初中生養成以下習慣:(1)多角度思考的習慣。(2)質疑問題的習慣。(3)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4)分工合作的習慣。(5)廣泛吸取多方面信息的習慣。(6)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習慣。
上述習慣的培養策略為:(1)正面鼓勵。及時地發現一些學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語句觸動孩子的心靈。如:“你的想法真是與眾不同”“你很善于傾聽”“你提出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等。(2)強化練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通過練習不斷強化的結果。必要時采取一些激勵措施,如加星評比等,日積月累,促使學生學會適時地調控自己的學習行為。(3)分層實施。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有不同的實施目標,在習慣培養期間,要求教師要有耐心、恒心、愛心。
二注重學生課前預習
在課前預習中,教師應該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告訴學生“學什么”“怎樣學”,使學生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學生在預習時摸不著頭緒、抓不住重點的現象。課前預習應該設計課本知識的“路線圖”,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分為下列幾項:1、明確學習目標;2、新課中要涉及的已有知識及相關鏈接;3、新課中需要自學的主要內容;4、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 5、自學檢測。通過課前預習,可大幅增強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使新知和舊知相互聯系,久而久之,學生最終會從老師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三樹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理念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給學生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感覺,要包容學生的缺點,耐心地幫助他們。課堂上,不要吝嗇表揚,不要吝嗇贊許的微笑。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等。這種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沒有被老師斥責的憂慮,學習活動充分自由,可以全力投入學習。課堂教學一般包括五個基本環節:第一環節——設置情境,巧妙導入;恰如其分的導入能迅速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教學內容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引到探求新知識上來,同時教師也自然地把學習目標展現給了學生。第二環節——指導閱讀,整體感知;教師按照事先制定的知識點學案列出知識結構,學生查閱課本,自主探究基本的歷史知識。教師提出要求,指導自學的方法。限定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或查閱資料或互相交流),積極思考、填寫知識結構。第三環節——師生互動,合作探究;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圍繞每一課的重點內容,精心設計問題,題目要體現梯度性、層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學生重點閱讀教材(或相關資料),動腦思考,合作討論、探究,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簡單的運用情況。第四環節——構建網絡,拓展升華;課堂小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契機和切入點,是學生舒展靈性的空間,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第五環節——自我檢測,鞏固提高;教師一方面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另一方面在學生相互提問的過程中找出他們心目中的重點、難點,從而進行針對性補償教學,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四注重歷史知識遷移能力培養
注重歷史知識生活化,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獲得直接經驗。例如聊一聊,長安城在唐朝時的繁榮?再說今天西安的繁榮,它們有怎樣的聯系?還有聊聊你所知道的科舉制和如今的高考制度。這些聊天作業注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現代社會是科技迅猛發展的社會,是信息急劇膨脹的社會,是文化多元,環境復雜的社會,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能主動地攝取最有用的信息,而且要有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更應該不斷完善學生的綜合能力,相信改革后的歷史課會變得更加受學生喜歡,教學質量也會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順衡. 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J].新課程(教研),2011(6)
[2] 吳玉蓉. 自學啟導法教學模式的研究[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12)
[3] 孫婉. 自學指導教學的原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5)
[4] 謝圣科.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我見[J].新課程(中旬),2014(5)
[5] 毛志強. 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發展架設平臺[J].語文天地,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