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雨
摘 要:高中地理知識較為復雜,而且涉及很多零碎的知識點,很多知識內容需要學生以地理思維進行研究和思考,才能確保較好的學習效果,而且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學生在教學中應該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教師則需要給予學生及時而充分的引導與幫助。因此,為了實踐全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研究能力,才能深入鉆研和分析相關的地理知識,全面實現地理教學的價值。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文教育;
一引言
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滲透不足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部分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認識到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進而導致學生完全沒有此意識。 因此教師一定要將人文精神融入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并且將拓展的人文知識與地理教學的知識聯系起來,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與趣味性。下面針對滲透于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人文精神展開一定的討論。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教學方式單一是所有學科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為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地理教學主要是采用講授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體,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單一會使學生對這門學科感到乏味,從而導致多數學生的地理成績很不理想,最終導致學生對地理這門學科失去信心。
(二)地理知識銜接不足
學生在初中就開始學習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中考的考試科目,教師也是作為一門了解課進行講授,因此學生會對地理不夠重視,從而對地理掌握得不夠牢固。高中地理內容比較深,而且知識涉及的面非常廣,因此大部分學生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感覺到很吃力。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進行回憶,但還是很難引起學生重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落下很多基礎的地理知識,最終導致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學習信心喪失。
三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融合性的方法
(一)在學科教學中融入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識,同時又泛指所有人文學科的知識。簡單來說,地理學科主要研究人與地的關系,同時也是我們探索人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從這個角度分析,教師促進人文知識與地理學科的融合是必然的。比如教師可以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融合古詩詞。在講解地理學科的知識時,為了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可以巧妙地將教材內容與一些經典的古詩詞結合起來。以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這部分內容為例,可聯系“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教學,讓學生體會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教師還可以結合歷史典故進行教學,如在給學生講解地中海的知識時,融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知識,從而巧妙地引出地中海的氣候。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融合人文知識,對于豐富課堂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十分有用。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一是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現象,比如太陽和月亮的起落變化,不同季節的更迭,晝夜變化等,并且讓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和學生一起就這些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這就涉及地球公轉自轉的話題,將實踐觀察、探索研究、理論學習等相互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感知公轉與自轉的現象,體驗各種地理現象對于我們生活的意義。借助于這樣的探索研究過程,學生學到的不僅是客觀有趣的地理知識,更是對于地理環境的敬畏和熱愛,全面發揮了地理研究教學的價值。二是由于課堂的教學時間很短,教師無法一一解釋學生觀察到的地理現象,也沒有太多的合作探究時間,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組織地理小組,就觀察到的地理現象查閱大量資料,然后形成科學的認知,在課堂上向大家分享展示,并且接受大家的點評和糾正。
(三)加強鄉土化整合
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好的地理學習環境,學校可以在課表中增加一個結合本地鄉土風味的地理課程,這樣學生在一種更接近課本知識的情境下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在這個過程學生會更有學習動力。這個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實踐的考察,通過對本地的風土文化、地理位置、板塊大致結構、季節、氣候、政府對地區的改造等情況進行大致的了解,學生能夠進行一個課堂與實踐上的知識積累。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地理課堂教學對高中生學習與吸收知識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融合人文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春輝.談高中地理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J].學周刊,2018(22):117-118.
[2] 杜志忠.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融合性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02):21-23.
[3] 吳少惠.人文教育視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探索[J].文教資料,2012(02):157-158.
[4] 王茜.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