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學校豐富多彩的課程與社團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場域”。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多元課程的支持。作為湖南省首批課改實驗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樣板校,我們圍繞“國學立品、德藝雙馨”的課程理念,以必修課程、選修性課程和活動課程為實施形式,通過體驗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兩大類型,構建了多樣化、特色化的課程體系——“五類四環課程鏈”(見圖1)。

>>圖1
一是基礎學術類課程。這是學校課程的基本部分,是學生的必修課程。這部分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符號性工具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使他們養成科學態度、科學精神,也會使用一定的科學方法。我們的基礎學術類課程主要有語文、數學、外語、科學、品德、信息技術等。
二是素質拓展類課程。主要包括校本必修課《古詩文吟誦與書寫》和《小學生禮儀教育》。我校在2003年就開發了《古詩文吟誦與書寫》校本教材,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并在1—6年級開設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必修課,有計劃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2012年我校《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的途徑與方法的研究》成功申報國家級課題。
三是綜合實踐類課程。這是基于學生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是基于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包括“科學探秘”“身邊的數學”“我有一雙小巧手”“陽光體育”等。
四是個性特長類課程。學校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與條件,使每個學生都充分發展其愛好和才能。在學生全員參與的基礎上,學校成立了校級合唱社團、舞蹈社團、器樂社團、籃球社團、小小神剪社團、科技社團、腰鼓社團等40多個社團。我們擁有株洲市為數不多的小學器樂團,學校合唱隊是株洲市中小學合唱比賽四個金獎隊之一,學校京劇團的節目被選中參加株洲春晚。
五是環境教育類課程。教育環境是影響學生、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此類課程主要包括每學年的“六大校園精品節”(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英語節、閱讀節、感恩節)、校園十景(國學長廊、國學生態園、國球館、國粹墻等)以及主題班會、校訓、校風、校徽、校歌、校服等。
可以說,我校課程是以個性特長類課程為靈魂和歸宿,以基礎學術類課程為根基,以環境教育類課程、素質拓展類課程以及綜合實踐類課程為載體和支點的。五類課程分工不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立體式的“五類三層”的網狀結構(見圖2)。

>>圖2
我們欣喜地看到,特色課程建設極大促進了學校和師生的發展。近年來,學校獲得了“中外國際友好交流示范校”“全國德育示范校”“湖湘名校”等殊榮,連續三年被評為蘆淞區學科素質抽測優勝單位。陽光體育運動所有項目連續三年名列株洲市第一、二名,名列蘆淞區第一。學校科學組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教研組”。2017年,學生在音樂、體育、美術、演講等比賽中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獎達1259人次,教師獲國家級特等獎課例2個、省級優秀課例7個、市區級優秀課例21個。 一大批優秀教師脫穎而出,8人被評為市區學科帶頭人及骨干教師。
課程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任何一門課程的實施,其目的都是促進人的發展。不斷豐富、發展、完善課程體系,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在多元課程中成就學生,將是我們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