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2.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
新生進入大學需要完成主動學習模式的轉變,開設新生研討課,正是解決新生適應問題的有效途徑。課程讓新生在高水平教授引導下,在主動參與和充分交流中啟發研究和探索的興趣,認知專業未來,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詳細介紹了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學院開設新生研討課的內容設計、組織方式、取得成效以及改進建議,其探索與實踐的經驗具有借鑒意義。
新生研討課 新生適應 課程建設
一年級新生適應是大學普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新生階段的各種不適應不僅僅影響到學生的第一學年,如果處理不好,還將嚴重影響到學生四年的學業。新生進校面臨的是全新的環境,有來自文化上、心理上、生活上、學習上各方面的挑戰。如何在大一階段為新生建立起大學學習與高中學習之間的橋梁,如何讓新生構建起足以適應大學學習的基本能力框架,這是培養創新人才,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
特別對于中國大學生而言,中學的應試教育與大學學習所倡導的自主性、創新性、合作性的特點存在著諸多沖突。有調查研究表明,大學新生在學習轉換、人際交往和自我認同等方面的適應性有待關注。新生轉變學習模式的適應期越短,越能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國內外大學的實踐證明,開設新生研討課是解決大學新生適應問題實現學習模式轉變的主要渠道。新生研討課最早出現在1959年的哈佛大學,改革者希望通過此類課程的開設,扭轉本科教學長期被忽視的現狀,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清華大學于2003年將該課程引入本科教學,目前也已有很多研究型大學相繼開設。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在大一新生適應教育上也是開展了多年的探索與實踐。
學院長期開設一門“學業認知與職業規劃”課程,對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引導,并針對專業學習體系構建與學習方法開設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導論”,從效果來看對新生學習模式的轉變幫助不大。于是,從2015年開始,學院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在“實踐問道、知行合一”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取消原有大班授課式的專業導論課程,新建一系列學科導引式的新生研討課。同時,配合開設另外一門“通信大類專業認知與探索”實驗課程,通過適合低年級學生操作的自主專業認知方向的4個實驗,讓學生在應用中對專業知識構建有直觀的認識,為后續專業課程實驗以及更深入的基于項目的系統化科創實踐打下基礎。
新生研討課重點不在于講授學科或專業知識,也不在于知識學習的系統性,而是以跨學科或本學科的基本問題為牽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獨立思考與團隊合作,更注重學生的體驗認知過程,通過探索、討論等教學方法實施研究性的教和學,讓新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會有機協調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大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始于新生研討課,但決不能僅限于新生研討課,后續專業課程要繼續擴大學習戰果,多樣化的開展探究式小班教學、翻轉課堂、挑戰性課程等,才能更好地將學生剛剛建立起來的自主學習和研討式學習習慣穩固并加強,從而最后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學院陸續建設了8門新生研討課,目前可以覆蓋全體新生,每個教學班保持在30人以下,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必修1個學分16學時,也可多修。學院還將進一步擴大師資隊伍,研討課規模能達到15人一個班效果最佳。課程經過學院整體規劃設立不同的學科方向,組織開課知名教授多次研討,共同準備教學內容,務必精益求精。教學在桌椅可移動的多功能小班教室進行,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第一次課即要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將教室變為師生共同交流與互動的“舞臺”。很多老師坦言,新生研討課對他們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教學過程不是單向傳遞知識或信息,而要努力將學生變成主體,引發他們來講,讓他們學會發現、創造、應用知識。
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不能脫離專業,深度要把握合適,還可能要結合生活中日常的案例使得新生更容易理解,也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具體課程內容如下:

學院開設新生研討課有幾個特點:
1.案例式教學
對一年級新生沒有任何專業知識做鋪墊,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日常生活的視角切入,通過生活案例來幫助新生理解專業概念?!鞍自捦ㄐ庞嬎恪闭n程就是通過生活中的日?,F象與通信、計算機問題的類比來展開解決問題方法的討論分析,從而建立對通信系統的全景式了解,對典型技術的原理有感性認知。比如,通過兩國政府機構間郵件傳遞的例子引入討論OSI協議層次結構,通過嘈雜集市中大量通話并存的例子引入討論通信多址和復用概念,通過進京趕考、千里川資寄送的例子引入討論傳輸層可靠傳輸協議,通過大腦神經元結構的例子引入討論類腦計算的體系結構和邏輯電路,等等。教學內容案例化設計容易理解,難度適合新生。
2.建立專業課程體系結構
新生研討課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起新生對專業的興趣和熱愛。 “淺談接入新技術”課程將為學生建立一張接入網及新技術的“鳥瞰圖”,展示接入技術與課程體系的關聯性與邏輯性,激發學生學習專業技術知識的興趣。
3.展開分組研討
新生研討課小班授課多采用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的方式,鍛煉學生初步的搜索、篩選分析和閱讀理解相關技術資料的能力,具備分析案例問題、理清邏輯因果關系、組織語言、通順表達并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即“聽說讀寫”新四會的能力。饒云江老師通過類比等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大學學習方法、探求真知的欲望和持續學習的素質,張崇富老師采用擴展型雙向三角形等思維,在研究文獻閱讀及課堂講授基礎上,通過調研、研討與匯報,發現與提出接入新需求與存在問題進行討論及歸納總結,最后老師再從專業技術、研究與學習方法角度給出總結與點評。
新生研討課不關注知識的掌握,而是重在研討。學生只有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斷試錯,才能打開大學學習的大門,加之本來通信或網絡領域的問題就沒有一個定論的所謂正確答案,不同的思路和做法都可以達到目的。因此更重要是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事實證明學生往往給了老師們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通信網絡淺說”第一論試點開課就廣受歡迎,學生積極性很高出乎意料。王晟老師說:“某些學生的編程能力令人吃驚,剛給出實驗題目就有學生拿到手機開始進行編程,對于大一新生實在難得?!薄霸缰绱耍梢愿嗅槍π缘卦O計研討論題和探索性題目?!鄙线^新生研討課后普遍學生反映“課程區別很大,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參與度較高”,“通過新生研討課的學習,開拓了學術視野,對于學術研究和探索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薄跋M荛_設更多這樣的研討課,收獲很大?!?/p>
新生研討課對教師的能力和對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在實施過程中也還有很多不足和難度,通過總結-改進-再調整,效果會越來越好??偨Y起來有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1.需把握選題的深淺難易。對于完全沒有通信學科概念的新生,涉及一些問題無法很透徹深入,需要老師們發揮智慧適當調整。
2.轉變學生學習模式并不容易。剛開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講究技巧,很多學生對于沒有范式沒有教材的學習找不著方向,要引導他們自主學會搜索資料,加以總結提煉。
3.考核方式要根據研討課的特點單獨設置。學生對于無考試的考核很不能適應,做好平時表現情況的記錄,增加過程性評價,學生間評價,助教評價和效果評價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4.注意與后續課程的銜接。 后續專業課程要有規劃有梯度地提供研討式教學、翻轉式教學、挑戰性教學等多種研究型教學模式,供有熱情、有毅力,敢于挑戰勇于嘗試的學生進行選擇,為培養一批精英人才提供平臺。
5.對改革要有政策保障。研討課老師實際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合理設計題目,把握研討進程,善于啟發學生,完整記錄學生表現,等等,學校和學院要給予資源和經費上的支持,引起更多知名教授來開設這樣的課程。
通過新生研討課以及后續研究型課程的開展,把教學過程的主體從老師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其學習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創新意識和能力,這才能真正達到大學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旋天穎,黃偉.大學本科新生研討課的經驗與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4,(02) :33-36.
[2]蔡穎蔚,沈群,鄭昱,施林淼.南京大學新生研討課的探索與初步成效[J].中國大學教學,2010,(09) :16-19.
[3]黃愛華.新生研討課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4) :58-60.
[4]張進,周寧.提高學生專業認同度設計專業大類課程體系[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6,(04) :75-78.
[5]李玉柏,張進.關注學生學習習慣,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04) :30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