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語篇到語體
——尋找回家的路

2018-04-11 10:33:44丁金國
當代修辭學 2018年3期
關鍵詞:語言功能

丁金國

(煙臺大學中文系,山東煙臺 264005)

提 要 三十多年來的漢語語體研究,對普及“語體為先”的語用原則功不可沒。當前雖仍處于“困境”,但認真反思,找出問題的根源,還是曙光在前。關鍵是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錯位,鐘情于科學化、理論化,偏離了語文實踐,疏遠了語文教育,脫離了社會語文生活的現實而走入歧路。迷路久了,找不到家,而今只能從頭越。本文沿著相關論者的思路,不揣谫陋從“何謂語體”始,逐層探討與語體相關的十個問題,以就教于同仁。

漢語語體研究歷經數十年,曾在幾代學人的努力中樹立了“語體為先”的語言研究理念,發展出體系周延的功能語體描寫框架;然在研究范式的更新換代中遭遇瓶頸,陷入困境。梳理近些年的語體研究文獻,由問題意識驅動,對語體研究如何引入新的理論方法,突破瓶頸繼續發展方面聚集了一些思考,現結成此文。并希望以此紀念繼承陳望道先生遺愿、傾其一生研究語體風格、逝世已兩載的摯友李熙宗教授,也希望這些思考能為后學提供借鑒,早日找到語體研究回家的路。

一、 何 謂 語 體?

1.1 檢索一下語體研究的相關著述,幾乎每位著述者都有自己關于“語體”的定義。李熙宗(2005)對有關語體的界定,作了較為全面的梳理。李氏將此前的定義掇而拾之,并歸納為六:語言特點體系、語言風格類型、功能變體、詞語類別、語文體式、言語行為類型。除了對“詞語類別”予以擲棄外,對其他五個定義,逐一點評了其各自的軒輊。認為“語言特點體系”說突出了語體形成的物質性,科學地揭示了語體的本質屬性,為語言風格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風格類型”說,從風格的層面點明語用中存在的重要客觀事實,也揭示出語體的主要屬性,有助于全面認識語體的本質。“功能變體”說,則是從交際功能分化而形成的功能變體角度來揭示語體的本質屬性,對深刻認識語境類型在語體形成中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語文體式”說,是在漢語風格論基礎上,從語言本位出發,把語言文字因素納入漢語語言風格研究之中,無疑使漢語風格研究真正具備了科學性。“言語行為類型”說,意在突出語言運用的動態過程中形成的言語類型,對語體研究而言,具有方法論意義,對提高語體研究的解釋力和語體理論的實踐都是有價值的。在肯定該說理論價值的同時,也指出在語體研究上,如果不最后落到語言的物質性上,必然造成理論闡釋和實際分類描寫操作上的困難。

1.2 李氏的梳理匠心獨運,借界定語體定義,逐一從茫茫語海中提煉出語體得以存在的各個要素,即物質基礎——語言,附麗于語言體系的風格基調,隨語境變化而產生的功能變體。在提煉的基礎上,李氏給出了自己的定義:“語體是在語言長期的運用過程中歷史地形成的與由場合、目的、對象等因素所組成的功能分化的語境類型形成適應關系的全民語言的功能類型,具體表現為受語境類型制約選擇語音、詞語、句式、辭式等語言材料、手段所構成的語言運用特點體系及其所顯現的風格基調。”語言、功能、風格,此三者是語體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任何定義都不可或缺。李氏對語體要素的提煉,對語體理論建設和語用實踐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括所檢索到的語體定義,可分為靜態與動態兩類。靜態可以李熙宗先生的定義為代表,著眼于功能類型、語言要素和語用要素及由二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風格基調。動態可以劉大為(2013)定義為代表:“語體就是一種類型的言語活動得以實施而必須滿足的、對實施者行為方式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在得到滿足的過程中所造成的、語言在使用方式或語言形式上成格局的變異在語篇構成中的表現。”劉氏的定義,起始于“言語活動類型”,落腳于“語篇”。應該說動與靜視角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任何語篇的語體從屬,都是從靜止狀態中顯示出來,尤其是靜態界定將語篇所固有的風格形態植入定義中,但顯示不出語體形成的動因和過程。動態界定鐫刻著哲學、認知心理學的時代印記,揭示出語體形成的功能動因及過程,但與語體具有靈肉關系的風格卻被切割掉,甚至被完全從學科體系中驅逐出去,將其推給美學、文藝學。在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道路上,不能因為“難”就視而不見,執著于科學化不能揚棄人文性。在語體研究中,研究者為了集中描寫和闡釋語體的某些屬性,完全可以擱置風格基調,但不能說風格基調不屬于語體的屬性。

二、 如何定義語體?

2.1 定義語體的目的是揭示語體的本質特征,以有效地服務于語言運用(包括語文教育),指導普羅大眾的語用實踐為旨歸。語體的本質特征有哪些?我們認為有三:(1)功能域制約的功能動因;(2)動因選擇的表達方式;(3)表達形成語篇及其風格形態①。依據本質特征,我們將語體定義為:在言語運用功能域制約下,以一定表達方式形成的伴有特定風格形態的語用范式。這個定義所突顯的是言語運用中的動態態勢,強調的是“言語運用”“功能制約”“表達方式”。但“風格形態”的嵌入,最終落腳于靜態的“語用范式”,可把握的現實語篇。這三個特征,可再度剖析為:(1)社會文化層;(2)言語表達層;(3)心理認知層。

2.1.1 社會文化層是先于言語活動而存在的客體,是由語言母體的歷史文化及言語現場的話題、參與者、目的、媒體等構成,故而它是言語活動的動因。這個層次實際上是由歷時與共時兩類要素組成,社會文化是歷時要素,余者是共時要素。除了參與者、場境、媒體是顯性,其余都是隱性。動因是語體形成機理的能源,由它觸動言語活動運行并預設出言語活動的表達方式。

2.1.2 “言語表達”中的“言語”是語體實現的物質基礎,它涵括了語言體系中的所有要素和語言運用中一切可能出現的組合方式。如何表達,絕非是任意無序,而是按照動因所預設的特定表達規則進行操作。如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儀式,雖都歸屬于“儀式”,然各種儀式間的區別是顯著的。各種儀式之所以不同,是由其各自的動因所指派的規則所使然。不同的規則規定著特定言語表達的詞語選擇、結構方式、話語次序及韻律構形,從而鑄塑出特定的言語活動類型。在語篇形成的過程中,表達方式是運行的軸心,它前承動因后塑語篇,制導著語篇的流動性意緒在時間軸上展開,不同的展現方式決定著語篇的語類歸屬。

2.1.3 風格形態是伴隨著語篇同生共現,是不依語用者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故而,風格對語篇來講只有等級差,不存在有無。風格形態得以形成和顯現,完全取決于言語活動參與者智能結構中的經驗圖式。也就是說,參與者大腦中有無經驗圖式的貯存,貯存的質與量,最終決定著語類結構質與量以及風格形態的“成色”。不同的言語個體對同一語篇的風格形態常呈現不同的感受和認知,這是因為個體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言語經驗的差異所致。但處在同一個言語社群的人們,對同一言語結構和風格形態,除了因個體內存經驗圖式差異所制約的仁智之見外,更常見的是認知上的相同或相近。這是由于言語社群的同一的歷史文化遺產哺育和個體相似的語文經歷所使然。

三個層次的劃分只是為了研究方便,實際上各層次無法絕然分開,都有顯性與隱性成分的存在,都是由物質要素和智能要素協同運作的結果。但物質與智能要素在各個不同層次中其配比量和作用是不同的。言語表達層是以物質性要素為主,而心理認知層則是以隱性智能要素為主導。功能動因層則二者兼而容之,離析二者的配比,既無可能,也無必要。

三、 語體與社會語言生活的關系

3.1 人的社會生活本質上是語言生活,二者相生共息,社會語言生活的形態,是社會生活形態的鏡像。就語體而言,語體的基本功能是反映社會語言生活的形態及其類屬,所以語體的性質和類屬所折射的是社會行為的性質和類屬。人的社會行為盡管形形色色、森羅萬象,然經過言語社群成員的歷時磨合,均已以系統的形態呈現于社會。社會生活的類型化是言語行為類型化的基礎。言語行為的類型一旦形成,就要求相應的語用類型與之相匹配,凝結為由語言和特定的社會行為組成的“整體”。這一“整體”,可逐次抽象為:語篇—語類—語體。可見,任何語言的運用都是潛隱于行為系統而浮現于語體,語體既是語言運用類型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行為的外顯標記。語體對于社會語言生活來講,并非完全是被動反映的關系,社會語言行為一旦鑄塑成體,就不是消極地反映社會生活,而是積極地反作用于社會語言生活。發端于唐宋、萌芽于元、成形和昌盛于明清五百余年的八股文(應試體)語類,其萌生、發展和消亡,足以證明語體與社會語言生活的雙向關系。在語類發展史上,其存在之久,對社會生活影響之深,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當下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技術推動下所出現的“新媒體”,以其高速便捷、立體互動、量大息豐為特征的“超文本”,其對社會語言生活影響力的深廣度,正在趕超八股文。

3.2 對于這種雙向關系,維特根斯坦(2016)提出“生活形式”“語言游戲”“家族相似性”等命題,從哲學的角度作了深度闡釋。他說,“想象一種語言(言語),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說話是一種生活形式的組成部分”,“語言是一種以詞語為工具的活動、是一種充滿生機和情趣的活動,這種活動就是語言游戲”。可見,語言游戲就是人的一種活動,一種生活形式,有多少種活動,就有多少種語言游戲。維氏在論述語言游戲時,特別強調“規則”,認為沒有規則就沒有游戲。通常人們不是先知道規則才進行“語言游戲”,只有參與游戲時,才會感受到“規則”的存在。語言游戲從其形成到實際運作,都是在遵守規則,只有遵守規則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可見語言游戲即言語活動,其結果必然是現實的、可把握的物質語篇。生活形式是對語言游戲的上位概括,概括的標準,維特根斯坦沒說,但從其對游戲規則的論述中我們可悟到:不同的規則,決定了不同生活形式的性質,不同的生活形式盡管無法計量,但各自都有其自身的規則,凡是規則上相似或相同的就是同一個家族中的成員,自然也就趨而同之為一類。

四、 語體應該如何分類?其依據是什么?

4.1 對語體的分類,首先要明確分類的目的,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分法,不能一概而論。實踐應用與學術研究有別,“實踐應用”要求形態結構鮮明、特征顯著,便于快速識別;而“學術研究”所追求的是精確、詳盡和深度認知,利于類間對比;“語文教育”所要求的是與教育對象的經驗圖式相銜接,易于啟迪聯想、模仿創新。就學術研究而言,起點是對語篇的區分。面對著無限量的語篇,有歷時的、共時的,還有隨時新生的,對研究者來說,“區分”自然是最基礎的工作,從無限量中找到各自的差異。“找差異”即是發現區別性特征,識別特征的過程,實際上就進入了歸納的境界。語體分類有兩個角度:一是從語篇的外在入手,即從言語活動規則入手,凡規則相同或相似的言語活動,必定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形態結構,自然也就歸集成類。如契約體與法規體。前者的規則是:(1)協商性原則,契約由立約各方共同參與和許諾;(2)平等性原則,立約各方享有同等的權利和履行立約的義務,平等協商是其主要特征。后者則不然,其規則是:(1)權威性原則,法規是由一定機構討論通過,并由相應機構頒布;(2)強制性原則,反對什么、提倡什么?立場鮮明,態度明確,權威強制是其主要特征。兩相比較區別粲然,是兩類性質不同的語類。一是從語體內部的構成入手,尋找“區別性特征”。對于語體的區別特征研究,下文將有專節討論。

4.2 有論者認為,中國語體學三十年的工作,就是在分類,此話不管論者從何角度講的,還是有幾分道理。三十年來確乎是圍繞“類”在做學問,直至今日,這個分類也沒完成,所謂語體研究的瓶頸②,問題就出在分類上。現被普遍認定的分類,主要源自蘇俄和歐陸,最早進入華夏是從翻譯界開始。早期是口語與書面語之分,后逐漸細化,有些分類,其體系內部矛盾重疊。如劉宓慶(1986)③分為六體:新聞報道文體、論述文體、公文文體、描述及敘述文體、科技文體、應用文體。六體之分,使用了三個標準,論述、描述、敘述是表達方式,新聞、公文、科技是使用域,應用雖然也是功能,但與功能域不同,那是語用目的分類。新聞、公文、科技何嘗不是應用?這樣劃分出來的類型,其內部不充滿著交叉矛盾才怪。筆者認為,凡分類,首要原則是“標準的一致性和同一性”。

4.3 維特根斯坦(2016)對分類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在語言游戲間,進行普遍性和本質性概括,是不可能的,于是以“家族的相似性”替代類型。認為“我們只能看到一種錯綜復雜互相重疊交叉的相似關系的網絡”,“不同的語言游戲呈現出家族相似,并且不同的語言游戲的數目是不確定的。其不確定性不僅使人們可以想象新的語言游戲會不斷地出現,而且是因為被稱為語言游戲的界限是模糊不清——沒有固定的邊界”“如果你觀察它們,你將看不到什么全體所共有的東西,而只看到相似之處。看到親緣關系,甚至一整套相似之處和親緣關系”。“家族相似性”對我們的啟發是:(1)同一個語類內部各成員不是由共同特征決定的,各成員間只是享有某些共同特征;(2)依據享有共同特征的多寡,可以確定同一語類內部各成員在“類”中的地位,享有共同特征多的成員,可稱為核心成員,余者為不同層次上的邊緣成員。處在中心地位的成員,邊界相對清晰,越往外伸展模糊度越大,故而發生語體間的交叉滲透。所謂“核心成員”實際上是一個原型,圍繞這個原型形成了一個不同層次的等級體系。這個原型對于語言運用來講,具有頑強的慣例作用和規范意識。在語體研究中,倘能以尋找原型為基點來構建類型,也許是條可探索的路。我們在對現實生活的言語行為進行歸類時,一種情況是在反復對照中,尋找和建立原型;更多的情況是在心理底層,以既往經驗為基礎,已形成了一個“先驗”的心理原型。在歸類操作中,以心理原型為參照系,對相關語篇進行對號識別。語體分類伊始,就面臨著比任何社會現象都復雜得多的且極富個體差異和多變的言語事實,所謂的量化原則,都無能為力,唯有“類型意識”,才能從紛繁駁雜的現象中,剝離出不同語體間質的規定性,從而歸納出不同的類型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量化推演,以證實定性結論的準確度。

4.4 我們認為:在社會言語生活中,人們所見所聞都是具體的語篇。語篇的個體性決定了語篇的差異性,世上沒有兩種完全相同的話語,從而造成語篇的無限量(丁金國2014、2016)。然這無限量的物質實體,卻并非是雜亂無序的堆積,而是以共通屬性為核心,聚攏為“家族相似集”④,匯集于特定語體。可見,任何語體都是對具有共同屬性個別語篇類的概括,也就是為言語社群全體成員所共識的超越任何具體語篇的典型范疇。正是因這種類的抽象,才使其得以擺脫個體的主觀羈勒,臻為代表著特定語言的客觀、群體面貌區別于其他語言的語體。從這個角度看,語體不是現實的物質實體,而是一個理論范疇,是由一“理想”的理論原型所構成。語體理論中對任何語體的描寫,所描寫的都是該語體的典型代表。這個“代表”以“原型”或“圖式”的形態,潛存于言語社群的心理意識里。所以我們說:語體從產生之日起,就以抽象的結構體系,作為客觀的、社會的集體財富,存在于言語社群的群體意識中。這個抽象的結構體系,就當前的研究水平,我們可以從兩個觀察點把握到其存在形態:一是從功能域的角度,可以得到以“域”為據的功能語體。有日常語體、事務語體、科技語體、新聞語體、演講語體、廣告語體、審美語體、周知語體、規約語體和契約語體等。各體還可依次進行下位分類。一是以語篇的表達方式為準,區分出敘述語體、說明語體、論證語體、對話語體、描寫語體、抒情語體、隱喻語體等。這兩種分類所歸出來的類型,因其存在形態相對穩定,故而具有可重復性。模式上可重復性,一者確保對社群成員的約束力,不管是何人,只要進入特定的功能域,就必須遵從該域所要求的語體行文說事;二者是為應用提供了可操作的廣闊空間。由此觀之,言語生活中的一切具體語篇,都是這個理論原型的實際運用。

五、 語體的本體構成

5.1 “語體的本體構成”命題,是劉大為(2013)中所提出。劉氏認為:語體是個雙層結構體,一是由特定類型的言語活動對行為方式的要求(功能動因層);一是這些要求在實現的過程中所造成的成格局的語體變異(語言變異層)。并特別強調:這兩個層面之間相互制約,互為因果。語用者以其特有的語體能力,在兩個層面之間進行運作協調,從而臻達言語活動的終極目標,構成現實的物質實體——語篇。如果我們對劉氏的表述沒理解錯的話,那么,所謂“本體構成”即這三個要素:功能動因層、語言變異層、語體能力。三者在語體構成中的作用不是平行的,功能動因層是決定性的要素,語言變異是在功能動因制導下由行為方式運作所產生的結果。而行為方式之所以能按動因要求,從言語主體的認知圖式中提取所須的選擇項,并進行組合、調節,則是憑借游走于二者之間,決定著語篇得體與否的語體能力。

5.2 筆者(2009)曾就語體構成成分提出決定性成分和調節性成分。調節性成分多為語言性成分,決定性成分為言語性成分。言語性成分計分為六:體目標記、體脈結構、體材性質、韻律模型、表達方式和風格形態。得益于劉文的啟示,感到拙論主要重在語體構成的外在形式,且側重于靜態觀察,疏于論及語體在形成過程中言語主體內在心理結構的運作機制及其運行規律。從而所得:語體的本體構成有隱性要素和顯性要素之分,隱性要素:功能動因、認知圖式、語體意識和語體能力;顯性要素:語言要素和言語要素。體目、體材、韻律是顯性物質性要素,不同的語類對其有選擇性,有的還有強制性。體脈結構是伴隨著語體的定型而臻于規律化,是歷時言語活動積淀的產物。表達方式是隱性動態結構,受制于語體意識,并直接由語體能力所操控。風格形態前文多有論及(丁金國2017),這里不再贅述。

六、 語體的運行機制

6.1 語體的運行機制,至少涉及如下兩個問題:(1)語體如何操控具體語篇的產生?(2)語體作為特定語言所固有的語用機制是如何在社會語言生活中運作的?本文集中討論的是前者。

依據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通常言語主體在進入特定類型的言語活動之前,在心理結構中,已貯存了足以供為在特定言語社群交際所需要的認知圖式(schema)。所謂認知圖式,既非“圖”亦非“型”,而是一個在認知經驗中反復磨合而形成的語義模式,是人腦語義記憶的一個相對封閉結構。趙艷芳(2001)曾將認知圖式概括為三個特征。

1) 結構性:在某一圖式內,空位(slots,我們稱為影位)在大腦中不是線性組合,而是具有層次結構的,層次越高信息范圍越廣,越抽象;層次越低,信息越具體。不同圖式之間是部分—整體或臨近的關系。如此,我們所有的知識的圖式互相連接,構成知識系統或知識網絡。

2) 抽象性:圖式來自人的經驗的一個個具體實例,但又不是實例的堆砌,而是這些具體實例基本共性的集合,是從具體中抽象出來的模式。

3) 靈活性:圖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應用于不同的情形,而每次應用又改變著圖式本身,新形成的圖式又為下一次信息處理提供了框架。

我們認為,除了趙氏所論外,另有兩點不能忽略:一是個體的差異性,一是文化的依附性。個體差異無須論證,文化依附則必須強調,離開了特定言語社群的文化母體來談論抽象的圖式無任何價值。個體的認知圖式之所以能與言語社群的群體模型相呼應,其要害就在于它與言語社群的文化價值觀相一致,它潛存于個體的智能結構,卻凝聚著特定言語集群的人文精神和語言結構特征,從這個角度講認知圖式又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6.2 認知圖式得以在主體內在心理結構中生成和存在,主要原由有二:一是兒童在語言習得的同時,同步習得了一些語體的雛型。伴隨著言語能力的成長,語體的認知圖式不僅數量上有增長,質量上也由最初的“毛坯”或“草圖”,經過無數次修改、補充,逐步臻達或接近言語社群的群體模型;一是經社會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逐漸由感性本能(或含有某些先天因素)的模型,進化到自覺理性的境界。有鑒于生存環境的差異和受教育方式和樣式的高下優劣,個體間語體認知圖式存在著質和量的差異是再正常不過了。

6.3 圖式的功能從信息的角度看,是新信息與已存信息的接口,以使已存信息與新輸入信息發生融合,進而創造出新知識。皮亞杰認為,圖式是主體內在心理的一種動態的、可變的認知結構,這種結構之所以具有對外界刺激作出種種反應,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對刺激圖式的同化能力。能夠將輸入圖式經過過濾、篩選、整理,整合為適應特定情景需要的新圖式。每一次整理、同化過程,對原有圖式來說,都是一次蛻變,絕對不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對于語體圖式來講,即大腦中的語體認知圖式與言語活動動因相關數據發生共振反應,從而生發出新的與當下情景相諧的運作圖式。

6.4 以上所論,目的是想回答如下兩個問題:(1)為什么在言語活動中,人們能自如地操弄語言,幾乎未加思索就能“見什么人,說什么話”?(2)人們在言語活動中,既不是按功能語體理論所羅列的言語特征進行組篇,也并非按語法學家所提供的標記、成分、特征或變量等進行組合,而是招之即來,其奧妙全在于語體的認知圖式。至于大腦中的認知圖式是如何逐次遞相運作,尚待腦科學、神經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來揭示其奧秘。

七、 語體能力與語體意識

7.1 在言語活動中,依據題旨啟動與情境相適應的認知圖式,進行組句成篇的能力謂之語體能力。語體能力是由語體意識為能源,按照特定題旨與情境進行言語表達,構組出從屬于不同語體的語篇,可見,語體意識是語體能力的內核。語體能力與語體意識二者雖關系密切、相互依存,然在主體的認知結構中,不在同一個層次上,處在上下位關系之中。在言語活動中,語體意識首先接收到言語信息,并旋即從認知圖式中提取相應的知識,交付語體能力對輸入信息進行識別,在識別中解讀、構組與言語交際功能相適應的語篇。可見,語體能力是語體意識的具體實施者,它將語體意識的指令付諸于具體的言語方式。既然認知圖式、語體意識和語體能力都是以潛隱形式存在著,而對于語用大眾來說,尤其是對于語文教育,潛隱形式如同煙霧,抓不住、摸不著,在實際操作中,需要一種有形的言語形式,這就是“表達方式”。在語篇生成的過程中,它是最活躍、最積極的操作要素,前承“功能動因”,后啟“語言變異”,是言語主體心理圖式轉換為物質實體的樞軸。

7.2 語體意識的內在構成有:對話題即題旨性質的判斷,對語場即情境的識別,對參與者即言語對象身份的認定及對與題旨情境相適應的語體模式的確認。語體意識本質上是一種認知能力,這種能力可分為輸出能力和輸入能力。人們一般認為輸出與輸入是同一機制在相反方向上的運動,語篇的解構無非是建構的相反過程。這種理解,在邏輯上無疑是有道理的。然而,事實卻并非都如此,其一,由于交際的雙向性、功能域的多樣性、話題的無限性所決定,言語個體在共享知識上,存在著量上的有無和質上的優劣,這就決定了言語事件中,交際雙方在語體認知能力上的非對等性,自然就會造成“進”與“出”狀態的之間的差異;其二,即使同一個體,因其在語體習得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語體知識,對輸入語體與輸出語體認知的不平衡性,從而也形成了對輸入與輸出的語體意識的區別。所謂的“眼高手低”,就是這種不平衡性的典型表現。

7.3 語體意識的內在性決定了對其研究的難度,依據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我們這里將語體意識的特征概括如下:形態的抽象性、結構的層次性、動態的穩定性和個體的差異性。

1) 形態的抽象性。語體意識在大腦中的存在,不是以具體的語體圖像或結構存在于記憶里,而是以原型范疇為模本(即理想化認知模型ICM),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系統為表征存在于心理結構中。它是人們經過反復的認知體驗,從一組具有相似性的語類結構中所遴選出來的“典型”,它較同一范疇內其他成員享有更多的屬性特征,正是這些區別特征確保了原型范疇的核心地位。典型成員在言語交際認知過程中,它始終作為焦點模本起著鏡鑒作用。因其凸顯以及清晰性所使然,故最先、最易作為范模而被識別。如“新聞報道體”是新聞語體中的一個次范疇概括,人們在對該體進行識別時,并非是對這個范疇的整體把握(事實上也不可能把握),而是以原型范疇的區別性屬性特征(標題、導語和正文表述方式等)為參照點予以確認。在同一個語體范疇內部,是以相似性為紐帶將其成員匯集起來,在外部則是以區別對立原則,區分了不同語體范疇。

2) 結構的層次性。結構的層次性是在原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原型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一個集合,在這個集合里,以原型為中心,分層有序地構成一個環狀輻射集。在言語活動中的語體意識,最先印證的是語類中的原型,并以原型為始點,逐層“對號”,尋找與其題旨情境相匹配的圖式。

3) 動態的穩定性。以語體圖式為表征存在于大腦中的語體意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以原型范疇為軸心的變動狀態之中。人們每一次對語體圖式的應用,既以已存圖式為模本,識別和確認輸入或輸出語篇的語體類屬,又以即時即地的言語交際為參照,在重組和改變著原有圖式,形成了為下一次信息處理新的參照圖式。這就是說,人們在每次對圖式的運用中,所謂的同化現象,原封不動地復制是少有的,更多的是對原圖式的重組和變動。然而任何重組和變動,都不會離開原型的屬性特征,就這個意義上講,語體意識的穩定性是相對確定的。如漢語中的公務語體,近百年來,盡管其外顯形態多有變化,但其內在的屬性特征幾乎沒發生根本性改變。正是這種穩定性,確保了漢語公務語體的傳承。唯有語體圖式的穩定性,才能為言語社群的成員所識別、理解和應用,也是其存在的主要根據。

4) 個體的差異性。個體的差異性不僅指同一范疇各個成員之間的差異,而且指不同的語用個體在使用同一語體圖式時的個體差異,以及每一次使用時的差異。不同的語用個體在同一語境下,就同一話題所構組的語篇,其“體”常呈趨同傾向;即使這樣,也仍然存在著風格上的差異。

八、 語體構成性成分及語體變量

8.1 我們從上文所談的六個構成成分中,提煉出四個核心要素:題旨、語脈、表達、風格。從體材性質中提煉出題旨,包括通常所說的題材、話題、論題、主題等,是語篇初始動因。語脈包括體目標記、體脈結構、韻律模型,是語篇外顯形式結構主要形式,也是語體分析的切入點,具有明顯的物質上的可把握性。表達對語體有質的規定性,是語篇由主體意念到物質化形態生成過程中所采用的智力運作方式。故而不同的表達規定著不同的語體,不同的語體要求與之相匹配的表達結構。風格形態是特征提取的難點,我們曾試著從審美心理進入,將語言代碼轉換為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并經通覺感受,把握風格的審美特征⑤。

8.2 語體區別特征實際上是一種理論構擬,是用來識別語體的理論成分,而不是特定語體的組成部分。需要說明的是,同一個要素層次內可逐次由上而下推衍,推出若干子特征。在實際操作中,各成分中的特征組配,則必須選擇同一層次上的特征,不能錯位。如題旨要素,依語文實踐,可提取多種:請求、道歉、建議、邀請、命令、勸告(警告)、允諾、(同意、贊成)拒絕(反對、禁止)、懷疑(疑惑)、希望(期望)、鼓勵、抱怨、解釋、威脅、懲戒、批評、應酬、知照等。其中任一題旨,都可排列出語義等級差,作為上下位關聯項。如表示肯定義,即可有認可、同意、贊成、擁護、贊揚、褒獎等。

8.3 對語體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構成性成分,其在語體構成中的作用,一般情況下不是單項個體的分散用力,而是合力作用于特定語體。但由于語體性質的差異,各個特征在不同的語篇中的體現方式有異有同,因而在不同類型的語體中,各種特征作用的發揮自然有異,其作用力也存在著大小之分。構成成分作用力的大小,取決于語體的性質,如節律模型,對于漢語詩體就是決定性的,而對漢語的其他語體,其決定作用的強度則相對為弱。對決定性成分的提取,我們舍棄了對“媒體性質”“耗時成本”等語篇外部要素的關注,將研究聚焦于語篇自身的構成成分上,尤其是對表達方式的關注,因為任何一特征的組體功能的發揮,都必須通過一定的言語表達來完成。

九、 語 體 功 能

差不多每一部語言理論著作,都設有專章或節討論語言的功能或職能,實際上所論的語言功能,無一例外地說的都是語言被運用時的功能。所謂語用功能,實際上都是語篇的功能,將語篇的功能撮其要有提示功能、規范功能、整合功能和審美功能。語體也只有在運用中才有功能問題,我們也從這四個方面來論述語體的功能。

9.1 提示功能 語體的提示功能是指語用中,語體的潛結構對交際者言語運用模式所起的提示作用而言。其所提示是:對表達者,提示其按題旨、情境組句成篇;對接受者,提示其按“體”解讀題旨情趣。如同一份司法判決,在法庭和相關場合,就必須以法規權威理解題旨;而在新聞語體中,即作為信息看待;在審美語體中則是參與構組審美情趣。語體對語用的提示,不僅提示特定功能域所要求相適應的語體,而且還要提示出特定域場的語言等級,以及語階層次上的正式度,以便參與各方按特定功能域所要求的語言等級進行交際。語體作為語言運用中的客觀潛在結構,在言語事件中始終以交際“語標”的身份,為交際者指明了進入特定域場的路徑,引導著言語事件的運行。語體在發揮提示功能的同時,還“監控”著交際各方語篇的得體狀況。所謂“語碼轉換”,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語體的提示功能所使然。語體對于語用的提示作用,不是在言語行為發生之后才啟動,而是在言語行為發生伊始,甚至是發生之前,語用者都已得到了語體潛結構的啟迪。這種提示作用,是貫穿于言語事件的始終。盡管人們對此可能全然不知,然這種提示作用確乎存在。如梁啟超的著述,凡有“議”“論”“說”之標識,粲然示出議論之態勢。此等標識一顯現,就示知接受者此語篇仍“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墨子·小取》)之類也。

9.2 規范功能 所謂規范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從語篇模式的確定、結構的構組、表述方式的選擇,都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循著特定語體的規范運行。語體規范是歷時積淀的結果,是語言社群精英成員,在無數次的反復運用中而形成的潛在規則,為語言社群單位全體成員所共識的范式。它一經定型,就自然產生一種無形的約束力,它要求社群成員在語言運用中“依模就范”。當然范式也不是一成不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狀態,而是處在相對靜止的動態演變之中。絕對的規范從來就沒有,我們所遵循的只是相對的規范或近似的規范。盡管如此,絲毫也不意味著規范可有可無。如詩歌以抒情體為宗,小說則以敘述體為著,戲劇是以對話體為軸,宋代的詩遭到詬病,就因其以詩代論,當前中國的語言運用狀況,足以說明我們的語言生活中亟需語體規范。語體的規范作用,其實我們的先人就已意識到,古代的范文編選、啟蒙課本的編撰均有語體規范的意義。語言規范化不能代替語體規范,語言規范是微觀規范,語體規范是宏觀的語用規范。對于現今的語文運用狀況來說,可能更需要宏觀的語體規范。應該說,沒有語體規范,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語言規范。

9.3 整合功能 語體作為語言運用的綜合體,它不是簡單地把各種構成要素匯攏在一起,而是經過歷時熔鑠,把語言實體與話題質料、客觀域場與語類結構、表達主體與接受主體有機的整合為一體,成為一種定型化了的模式。在言語交際中,定型化了的模式統制和整合著言語交際有序地運行。整合的過程,內含著兩個環節:一是選擇,一是整合。選擇是整合的前提,沒有選擇就沒有整合。而選擇需要標準,或稱原則。選擇的標準就是“合體”。進入交際的一切材料都需在語體的過濾下,進行遴選,那些合體的語料被收進,不合體的語料自然被淘汰。整合是在語類潛結構的統制下,按著特定語體的規則,把選入的語料進行組排,使其成為特定功能域所需要的語篇。語體除了對語篇的語言材料和話題質料進行整合外,還要對域場與語類結構的適應程度不時地進行整合,因為任何交際事件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無論是話題或參與者都會臨境發生改變,因而語體就要隨時隨地整合域場與語類結構的適切度。語體對于參與交際的各方始終從當著協調的角色,不僅提示表達者按接受者的各種參項進行言語表達,即“對什么人說什么話”,而且還要把接受者引入特定語體網絡中來,依照特定語體的結構規則要求,與表達者進行交流。

9.4 審美功能 語體的審美功能指語體在完成上述三項功能同時,透過語篇的風格形態而生發出來的審美愉悅而言。它是個普遍性的命題,絕非如某些理論家所言,只有優秀的作家、作品才有風格,才能引起審美沖動。我們認為凡是語篇都歸屬于某一語類或語體,每一語類或語體都有風格伴隨,但表達主體所表達的審美愉悅或激情,卻未必為接受主體全接受、未接受或是部分接受,也可能是扭曲。就語篇的表達主體而言,在表達時受所表題旨的激勵而產生的感情,通過相應的語體認知圖式,得以溢于言表,這個過程可謂之表達的審美功能所使然;而對接受主體而言,如果其智力結構有著與表達者相呼應的圖式,那么就可發生情感交流,在理解其理性意義的同時,生發出審美沖動的心理過程,即所謂審美感應。《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吟》,以哀傷凄惻、回腸蕩氣之情,傾訴了悲傷倔強之緒,在無意中卻被寶玉聽到,頓時心碎腸斷,“慟倒在山坡之上”,沿著葬花吟的思路推來,則更加內心慟疼難抑。這種表達與接受靈犀相通的呼應,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語篇的審美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一種功能的行使,都不是孤立地運行,而是在一種功能發揮作用的同時,其他功能也同時在運作著。語體的這四種功能在不同的語體中各有側重,在一種語體中某一功能凸顯,其余則消隱,但不能沒有。四者之間的關系,提示功能即語義功能,起著統領作用,在其統領和協調下,才有提示、規范,才能整合,才能生發出審美效應。

十、 語體研究的出路在何方?

語體研究的出路在何方?回答是:從語篇入手。語篇即語文,語文即言語,言語即存在于人的意識里和言語活動中的言辭,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形式。對于語篇的構成,人們所關注的只是其顯性物質,鮮有慮及顯性物質背后隱性的內在心理機制,以及制約心理機制的社會文化。交流中人們所解讀的只是言語形式,無論是言談,抑或筆述,言說者以可控物質形式進行交流,然其大腦卻先于物質形式在積極地運動著,甚至即時即地的認知活動,也還要動用此前貯存的知識,方能完成語篇的運作。人失去組篇成語的能力,即意味著生命的終止。從這個角度看,人就活在語篇之中。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⑥。海氏所論“語言”,絕非是靜態語言體系中的語言,亦非體系中的任何一級成員,而是指活在人的意識里和言語活動中的語言,即言語。“存在者”應是人類自身和其外在的客觀世界,而主體與客體唯有被語言(言說)所“逮住”,才能實現存在的價值,就此角度而論,語言就是人類最后的家園。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文就是在尋找回家的路。語言作為“人類最后的家園”價值的實現,既然是動態中的語篇,家園中一切情景的最終顯現,也都必須通過語篇才得以實施。因此,與其說“語言是人類最后的家園”,莫不如說:語篇是人類最后的家園。

以上是形而上的議論,具體操作可分兩條路徑進行:一條路徑是理論研究,研究語篇的外部生存環境,內在構成機理及其運行規則,進而歸納出類型。需要強調的是:分類不只是一種。所謂“工作分類”,即被詬病的功能分類,不能完全否定,在學術活動和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習慣于使用功能類型,有些術語已成為語體研究的“元語言”在使用。在語文教育領域,既然傳統是以“表達方式”為宗,且已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那就應堅持以“表達方式”為主,在適當的學段再授之以“功能類型”。一條路徑是實踐探討,著眼于具體語篇進行分析。尤其是對當下恣意橫行的網絡語篇,它們都有哪些“體”?多少類?有哪些要素被裹挾其中?因其影響面大,正負作用并存,應特別予以觀察并著手進行些“田野作業”,摸清底細,找出引導和規范的辦法。

漢語語篇異于其他語文就在于,其發生伊始就凝結著民族的認知方式、生存狀態和文化積淀,天生就凝聚著民族文化的基因,正是這種民族文化的基因鑄就了其濃重的人文性。所以,對漢語語篇的研究,只有立足民族文化基點,對其存在狀態進行搜集整理,找出與其他語文的異同,并在此基礎上,逐層進行語類概括、語體歸納,真正回到自己的家園。

注釋

① 筆者在《語體風格分析綱要》(2009)中,將語體的本質特征概括為語域的依存性、表達的選擇性、層次的級差性、風格的伴隨性,并將語體定義為:“語體是在語言運用功能域制約下所形成的語用范式。”功能域涵蓋了語用中的目的、場合、對象、話題,表達方式由語類結構潛勢所決定,有記敘、說明、議論、對話和抒情之分。

② 關于語體研究的瓶頸問題,筆者在《論語體風格研究的理論與實踐》(2017),作過較詳盡地分析。

③ 此書中的“文體”,并非是傳統所理解的體裁,實際上是語體。

④ “家族相似集”概念是從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命題衍化而來,用以說明語體類似具有血緣關系的家族,其中任一個體,都具有家族的基因,然而卻各自迥異。“集”者,即已從混沌中剝離出來。

⑤ 詳見丁金國(2009)。

⑥ 轉引自錢冠連(2005)。

猜你喜歡
語言功能
也談詩的“功能”
中華詩詞(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關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幾點思考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懷孕了,凝血功能怎么變?
媽媽寶寶(2017年2期)2017-02-21 01:21:24
“簡直”和“幾乎”的表達功能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中西醫結合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31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免费高清a毛片|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欧美日韩动态图|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久草网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xx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在线|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99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青青青国产视频|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欧美一级色视频|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67194亚洲无码| 欧美第二区|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aⅴ天堂|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自拍偷拍一区|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jizz在线观看|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日韩|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肉网| 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国产亚洲精| 成人在线综合|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91娇喘视频| 亚洲综合狠狠|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日韩毛片基地|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亚洲嫩模喷白浆| 欧美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久久人体视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色偷偷一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