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群
摘 要:隨著高職教育改革不斷發展,我校新校區建設應運而生。如何通過合理有效的規劃來改善校園建設,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優化校園功能布局,成為新校區建設的重要課題。在校區建設規劃中,終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理念,積極完善教學配套設施,推動實訓基地一體化進程,大力進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打造人文化、生態化、功能化為一體高職智慧校園。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區規劃;功能布局;生態建設;智能校園
中圖分類號:TU2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6-0205-02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于1951年,是國家鐵道部首個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也是河南省唯一的軌道交通類高職院校。新校區位于鄭東新區,美麗的象湖之畔,地理位置優越。
中國高鐵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中國鐵路人“高標準、講科學、不懈怠”、“苦干實干拼命干”的精神和作風,“勇攀科技高峰,爭創世界一流”的中國高鐵精神,已經成為一種高鐵文化。在新校區的建設中,就要體現這種文化和精神。
1 規劃指導思想
1.1 強調以人為本
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校園規劃設計要考慮的第一要素。校園建設應以人性化的尺度為依據,規劃建設進程中應反映學校的人文精神和特色校園文化,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原則,滿足教學實訓,辦公學習的需要,打造舒適宜人的校園環境。
1.2 堅持創新性可持續發展
校園規劃要有前瞻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建設日趨成熟,高校招生人數逐漸增加。老校區常常受到城市布局的限制而不能重建,大部分高校開始擴展新校區,擴大教學資源,追求更高的臺階。[1]新時代的校園規劃要吸取老式校園建設的經驗,在規劃建設進程中保留一定的伸展性,更好地適應未來教育改革進程。使規劃結構多樣、協調、富有彈性,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
1.3 注重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包括學校文化底蘊和學生文化素質,校園文化建設是激發校園生活的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重要渠道。校園文化存在于學校的每個角落。加強校園規劃中的人文環境建設對于加強素質教育,改善和優化育人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物質文化建設應與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相輔相成,在繼承傳統建筑風格和校園固有風格的同時,著重強調怎樣體現出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辦學特色、教育與教學目標、學科建設規劃和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等諸多元素與環節。
2 功能結構布局
根據校內三條主軸線分將校園分為五大區域,各個區域之間既能獨立發揮作用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形成以教學科研為核心,生活文化區為基礎的校園結構布局。[3]
(1)教學科研區:作為師生教學的主要場地,應集教學、實驗、實訓、科研為一體。合理安排教室布局,將教室、實驗室集中布置,以促進學科交叉滲透和資源共享,方便學生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實現建設價值。
(2)圖書館與校史館:作為整個學校最重要的人文建筑,二者修建在校園中心,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重點設計館內結構及外形設計,既美觀新穎,又展現文化內涵。[4]
(3)學生生活區:以便于生活、便于交流、便于管理、滿足不同經濟條件學生需要為目標,通過完善的后勤管理,為學生打造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4)教師生活區:建設高品位,區域化,小戶型的教工生活區,解決職工的住宿問題,盡可能提高生活質量,致力于解決職工的住房問題。
(5)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填補老校區創新基地的空缺,利用鄭東新區經濟繁榮的區域特點,修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園,對學生進行重點培訓,為有想法的學生提供自我發揮的平臺,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5]
3 規劃定位及目標
3.1 突出高鐵文化
在“立足河南,依靠鐵路,服務鐵路和地方經濟建設”辦學思想指示之下,堅持以高速鐵路運輸牽引動力、運輸車輛、運輸牽引動力供電、鐵路大型養路機械和鐵道通信信號類技能型人才培養為重點,突出“行業性”特色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上,以制造類、醫護類、物流類、電子信息類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為重點,突出“地方性”特色,用專業特色展現學院特色。[6]
3.2 推動創新創業
21世紀是經濟急速增長,科學技術創新層出不窮,實現不斷突破的時代。是否具有高端的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人才的新標準。學校建設不能局限于素質文化建設,更應高大力開展創創業培訓。首先大規模進行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素質,優化師資結構,促進創新教育。其次,新創業園區的建設,引進國內外優秀資源,加強大學生與大學科技園建設相結合,搭建學校級創新創業支撐平臺。另一方面培養創新意識,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創業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契合的結合起來,培養有思想、勤思考、敢思新的高端人才。專業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雙管齊下,做到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指導學生把將突破性思維化作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來彌補我校革新創業教育的精英缺口,可以極大地提升在校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組織學生參加各式各樣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同時進行創業實踐,使得創新精神能夠展現在實處。將創新教育帶到課堂,積極開展慕課,虛擬實驗室等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3 基地實訓一體化
老校區實訓基地設置不齊全,管理混亂導致其僅能滿足學校課程教學,無法充分大會發揮實訓基地對學生學習的幫助,更不僅僅滿足于共享開放的實訓基地的要求,無法充分發揮其功能優勢與特長。新校區規劃從校內和校外兩方面著手,校內建設集實物、現實虛擬技術和仿真技術于一體的生產性、仿真性的校內教學實訓基地。[7]其中,電力機車模擬駕駛裝置、牽引供電微機遠動仿真系統、模擬仿真護理實訓基地等努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校外充分發揮校業資源整合效能,通過與產業領域知名企業合作省內外知名建設開放型綜合實訓基地,深入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的合作模式,實現設備對接產業鏈、技術對接企業,有效利用學校和企業的現有資源,各方面發揮校企合作的優點、整合及提升作用。
3.4 打造智慧校園
云計算、虛擬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生和發展好改變了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模式。“智能校園”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通過信息化手段,對各種資源的進行集成、整和和優化,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實現教育和校務管理過程的優化,協調,實現數字化教學、科研和管理。[8]將校園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整合,使應用交互更加明確、靈活性,從而實現智能化服務和管理的校園模式。
建設校園網絡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系統的共享、整合,提高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統籌安排學校各處室,分工協作,成立專門的智能化校園建設小組,讓信息化真正成為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手段。
總體規劃,分期實施弱電工程。由懂業務的人員來管理,負責方案設計、工程招標、現場管理、工程測試等。綜合布線的穩定與安全關系到整個智能化校園的成敗,重視綜合布線的建設和管理能大大推動智能校園的建設進程。
智能校園的建設從全局性的總體考慮及設計網絡中心,充分考慮校園供電、供網、消防、用電等多項指標。另外增加無線區域網作為有線網絡的補充,在教室,圖書館等公共場所保留一定數量的無線接入點,提高網絡應用的靈活性。
4 生態環境建設
4.1 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環境由人創造,同時也對人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一個學校的整體建設不能缺少生態環境規劃。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學生進行生活學習的重要基礎,在優美宜人的環境中生活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學身心健康。構建生態校園,比為師生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環境規劃,生態文化與人文文化能有機融合,人文與環境相輔相成,更好地彰顯了校園特色,學校整體核心競爭力已將穩固提升。因此,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學校機制良好運行。
4.2 打造整體優化,協調共生的生態校園
以“山水交融”為生態建設的總概念,根據鄭東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提出空間發展概念,通過規劃布局將校園內建筑、綠植有機貫連,融單一為整體,形成連續的生態綠化系統。規劃結構強調“建筑為主,植被楔入”三條主要道路軸線將校園建筑群有機串聯,主軸干線外種植植被,修建園林景區,為校園建設增磚添瓦。
在綠化上以常綠樹為主基調,做到不同高度的植物合理搭配,達到高低錯落有致、疏密有序的視覺效果,以形成復層混交、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選取和培育耐踐踏、常青的草種來鋪植,雇用專業人員定期園藝修枝,起到遮陽庇蔭的作用。人在樹冠之下,視野開闊,有空間可以進行種種活動。適當穿插四季花卉點綴,提升視覺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大力發展立體綠化,生態建設不應局限于平面空間,通過在一些建筑天臺布置空中花園,組成一些立體圖案,既能形成立體景觀,又可以節約土地面積,實現土地資源最大利用化。
參考文獻
[1]蘇蓉.大學校區建設理念與地域文化——從成都大學新校區建設說起[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36(3):238-241.
[2]劉紅宇,廖文龍.大學精神傳承與新校區建設的檢視與重思[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2):103-105.
[3]蘇紅艷.關于我國高校新校區建設規劃設計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20):42-43.
[4]侯光明.關于大學新校區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理論前沿,2003,(17):28-31.
[5]董立忠.高校新校區規劃建設問題淺析[J].低碳世界,2017,(25):193-194.
[6]胡晶晶,金成林.淺談新校區校園文化對創新教育影響[J].科技視界,2016,(7):57-57,73.
[7]趙坤.關于高職院校新校區實訓室建設規劃與設計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7,23(2):29-32.
[8]沈霞娟,高東懷,劉健,等.面向智慧校園的第四軍醫大學新校區信息化建設方案初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z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