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工筆人物畫是中國畫中重要的畫體,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出璀璨光彩,也有衰弱的階段。在進取求知的發展中逐漸走向國際舞臺,引入了西方科學的繪畫體系,并吸收了東洋繪畫藝術的色彩和造型元素,開辟了工筆畫創作的新時代。改革開放以來,在研習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汲取了民間藝術,創新了色料工藝,出現了一批題材豐富、手法新穎和風格多樣的優秀作品,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多元化發展成為正在進行時。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多元化;多樣性
工筆人物畫是中國繪畫史上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在不同歷史階段展現出不同的發展姿態,有過顛峰時期,也有過衰落景象。新文化運動以來,世界文化思潮的涌入,帶動老氣橫秋的工筆人物畫開放胸懷,迎接現代美術創作藝術和民族文化的藝術精華。在繪畫觀念、形式、工具、材料等方面不斷探索,呈現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發展格局。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當代工筆人物畫對民間藝術的汲取、新材料的探索、新技法的開拓,開辟出多元的創作題材和風格。
一、新文化運動的激蕩
20世紀初期,屹立華夏數千年的封建王朝轟然崩塌,西方的新思潮和新觀念涌入閉關鎖國多年的國度。民主人士和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紛紛吶喊,要去除封建的、束縛人民進步的舊思想,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宣傳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各個領域都圍繞“科學”“民主”進行現代化改革,中國畫的改良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康有為大聲疾呼:“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劉海粟、徐悲鴻留學西方,將西方現代繪畫教育體系帶入國內。劉海粟在《畫學上必要之點》中提出“寫實的、自然的、積極的、有直接觀察養成的創造力的方法”。徐悲鴻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新思潮遏制了重寫意輕寫實的文人畫發展勢頭,提升了中國畫在承擔社會職責方面的地位。大批西方留學歸來的畫家把西方現代化繪畫教學帶入美術學院,成就了早期科學的國畫學習體系,對于工筆人物畫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寫實主義人物畫主體地位的確立
寫實主義又叫現實主義,是與法國1848年革命同時出現的一場藝術運動,而在國內,寫實主義要來得晚一些。新中國成立后,基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總結,共產黨的文藝方針成為國畫的發展新方向。國畫創作要為社會服務,要行使革命機器中的螺絲釘職能,美術的大眾化趨勢和現實主義主體地位在此確立。中央文化部在1949年底發布了年畫創作的工作指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年畫創作活動,到1950年全國有四百余種七十萬份年畫作品,貼合廣大群眾的審美情趣,同時具有宣傳功能和時代精神。
姜燕的《考考媽媽》(圖1)是這個時期年畫活動的代表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針對性強的宣傳屬性。當時正值50年代初的“掃盲”運動火熱開展,黨和政府決心要改變廣大婦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桎梏,號召婦女識文辯字,不做文盲。《考考媽媽》選取了北方農村的一個尋常生活場景,母親一邊喂養懷抱中的嬰孩,一邊在紙上聽寫女兒的提問,以親切感人的手法反映了“掃盲”運動,具有現場感和真實感,避免了政策的生硬說教,重彩的工筆人物畫對于當時的年畫創作具有代表性,對之后的工筆人物畫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當代工筆人物畫的中西融合發展
傳統的工筆畫學習都是以臨摹為入門,而當代工筆畫以美術院校畫家占據主流,這些畫家的學習以素描造型訓練為基本功,在掌握了素描、白描、速寫等基本寫實本領之后,才由西畫向國畫轉變,而非傳統教學由臨摹、白描和雙勾轉向自由創作。正是學院派寫實能力的鍛造,使工筆人物畫邁向了新的起點,負載了更多現實生活的視覺信息,具有現代性和時代感。當代工筆人物畫寫實的回歸打通了中國畫與現代生活的通道,當代工筆畫家一方面研習工筆畫傳統的意象表達和哲學內涵,一方面汲取西方寫實的造型能力和造型觀念,看到傳統國畫與西方繪畫融合的特征。正如何家英所說,“中國畫,至少是中國工筆畫,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容納西畫的……與其接受那些大而不當的概念,不如借鑒些具體方法解決問題。西畫的觀察、審視、理解和提煉,和晉唐傳統并無二致。很多的西畫作品能更直觀地給我們實踐上的參照”。
(一)構圖
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認為“以六法言,當以經營為第一,用筆次之,賦彩又次之”,可見傳統工筆畫將構圖放在用筆和賦彩之上。傳統工筆畫與西畫的構圖不同,工筆畫強調流動的視點和鋪陳的平面,用二維的平面來表現事物,用意象的營造來表現三維的空間,主要有留白和多視點運用兩個特點。留白是畫面布景中以無襯有、以虛寄實,用空白來突顯畫面主體,并不是真正的空間和背景,而是給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如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畫家在空白處以濕筆輕點,營造出斑斑草色,意境空瀠清新。多視點運用是工筆人物畫為了在一幅畫中表現多個主體,在傳統卷軸式畫幅中組織畫面構圖的一種方式,以流動的視點不斷營造內容的驚喜,使觀者產生極大的觀賞興趣。而西畫多為單點透視圖,對時空的表現建立在焦點透視的基礎上,強調縱深的空間,人物的安排按照人眼觀感的近大遠小規律來展示。
當代工筆畫在構圖上沿襲了傳統工筆畫背景的留白處理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西方寫實手法,在畫面組織上追求畫面的充實,對于背景的勾繪更加客觀,少了大面積留白的寫意性,以實景襯托虛境,人與環境的關系處理更加客觀。比如著名工筆人物畫家何家英的作品中既有傳統工筆留白的手法,也有西方繪畫基礎的烙印。在他的作品《黑色靜寞》《獨坐黃昏后》《孤葉》中,都出現了大量空白填充環境,甚至省略了支撐人物坐姿的座椅,突顯了人物主體,留白給人想象的空間。而在《山地》(圖2)中,畫面飽滿厚重,是老農赤裸上身在農田翻地的瞬間取景,背景是色彩濃重的山石,與人物主體有一定的縱深空間,明顯經過了虛實處理,色彩渲染拉伸了背景的距離感。青年畫家王冠軍的作品在構圖上顯示出明顯的西畫風格,背景描述詳盡,空間感強,以單點透視為主要布景手法,如《水木年華》《聯通無限》等。
(二)造型
西畫的造型方法依據解剖、光影和透視等科學理論,以線條作為主要語言,對于光影、體積和空間等表現為主要內容。工筆畫的傳統教學方法是以白描為骨架,以色彩為輔助,并且在長久的造型創作中形成了程式化的人物模版,比如楊柳青年畫繪畫口訣所示,“畫將無脖項,畫女小肩膀,佛容要秀麗,神像需偉壯,仙賢意思淡,美人要修長。文人如顆釘,武夫勢如弓”。當代工筆人物畫家基本采用中西兩套造型方法,在寫實方面真實自然,又秉承傳統工筆畫去蕪存精的主觀再創造,講求“氣韻生動”的寫意傳神效果。在空間表達方面,既有傳統工筆的平面化特征,又兼具素描造型手法對人物結構、五官、服飾等細節的準確刻畫。劉泉義的苗女系列工筆畫(圖3)以細致入微的筆觸描繪了苗族女人身著盛裝的形象,這種透視方法不同于傳統工筆畫的寫實手法,這得益于畫家在苗寨艱苦卓絕的速寫。劉泉義“以寫意去沖擊滯阻的‘血脈”,“也使工筆畫逐步貼近自我,工筆畫展現了自己一絲不茍的精神,小品畫包含了自己更多的感情”。唯有這樣的深思,才使劉泉義創作源泉更加豐富,劉泉義的作品也源源不斷地面世,而那些作品在每個時段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人物形象是鮮活的,透著靈性,也體現著生活的真實,令人難以忘懷。
(三)色彩
傳統工筆畫的色彩觀從屬于墨和線,在中國畫論中,賦彩被列為“六法”之一。《考工記》將色彩總結為“青赤黃白黑”五色,加之文人畫對墨色的崇尚,導致色彩在傳統工筆畫中遭到冷遇。并且隋唐之后大量的顏料制作工藝失傳,國畫顏料制作工藝流落日本。傳統工筆設色單純而平鋪,多用相同色系的水色和石色來填充輪廓。西畫的寫實性決定其色彩的科學性、寫實性,在描繪物體固有色以外,還注重光源色和環境色的表現及補色的運用,畫面追求鮮明生動的色彩關系。現代工筆人物畫在色彩的運用上較之傳統更加豐富和寫實化。西方繪畫觀念的沖擊使現代工筆畫家在色彩的運用上也不免借鑒了西畫豐富生動的表現手法。許多現代工筆人物畫家有限度地借鑒西方現代繪畫中的色彩時空觀念、明暗效果和光色變化的設色技巧,強調色彩在畫中的獨特視覺效果,強調色彩對物象立體感的塑造。
參考文獻:
[1]李春海.當代工筆人物畫繪畫語言的表現與創作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07).
[2]陳艷.多元化的觀念,多樣性的形式[D].遼寧師范大學,2013.
[3]賈倩.工筆人物畫線型語言的形態演進及文化價值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0).
[4]陳曉瑩,楊維民.當代語境“新粉本”——探析錄潔囡的繪畫藝術風格[J].美術, 2017,(09).
[5]張小艷.當代工筆人物畫中造型的象征性研究[D].四川美術學院,2017.
[6]廉潔.論線性思維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D].沈陽大學,2017.
[7]陳官鵬.當代寫實主義工筆人物畫創作過程研究[D].湖北美術學院,2017.
作者簡介:卜維芳,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師從王明教授,黑龍江省中國畫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