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蕊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低段語文識字量遞增,艱巨的識字任務是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共同期待解決的問題。也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交給學生多樣的識字方法,帶給學生識字的樂趣。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一般采用以下幾步進行識字教學:
第一步,初讀。出示標注了拼音的生字詞,指一至兩名學生領讀。而后,教師通常會問“這些生字有哪些是要注意的?誰來提醒大家?”這是學生們會找出一些易錯字音領讀,教師也會進行補充與點撥。之后必定是多種形式的讀生詞活動;
第二步,認讀。去掉生字上的拼音,只留生詞,再讓學生用多種形式讀。教師的過渡語言一般都是“小朋友們讀得真好,現在老師要加大難度,去掉拼音,你們還能讀嗎?”孩子們也必定會異口同聲的回答“能——!”;
第三步,再讀。去掉熟字,只保留生字,依舊讓學生用多種形式讀。教師此時的過渡語言一般都是“小朋友們真了不起,現在老師要再加大點難度,去掉拼音,你們還能讀嗎?”孩子們仍然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能——!”而且,大部分的學生此時的確能夠讀準這些生字;
第四步,識記。點撥識記生字(要求認讀的字)的方法。
通常的教學過程是——
師:這些生字小朋友們都會讀了,誰能說說,這些字你是怎么記住的?
等學生們說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后,教師必定會總結出一些記字方法,如生活中識字、奇特聯想法、運用形聲字的規律……也必定會補充課前準備好的某一字的識記方法。
至此,課堂識字教學環節告一段落。
這是目前最常見的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流程的前四步,不論是集中識字課型,還是閱讀課一開始的識字教學部分,這四步都被習慣性地使用著,似乎已成了一種科學模式。但這四步法就真的沒有可變革之處嗎?
仔細分析之后,發現這四步法雖然能夠完成識字教學的目標,但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的:
一、沒有關注學生的學情,將全班學生放在同一水平線上開始學習活動。使得那些學優生和學困生一起被禁在這一模式中,只是被動地跟著別人走。
二、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當前,教師們都會對學生提出課前預習的要求,并進行預習內容和預習方法的指導。但是,由于課堂教學的起點很低,學生課前預習的成果幾乎發揮不了什么作用,因而教師課前提出的預習要求,形同虛設,久之,學生的預習積極性也會喪失,就更別提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了。
三、不符合課標中關于要求認識的字(即通常所說的二類字)的目標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教科書中要求認識的字,只要求認識──在教材中認識,挪個地方還認識,沒有其他要求。
而上述四步法中的第四步教學,拔高了這一要求。有的老師認為,對要求認識的字,引導學生逐字進行字形分析,達到每個部件、筆畫的精確記憶,能提高認字質量。這樣,花費的時間很多,又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效果不一定好。
其實,對于要認識的字,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多種有利于鞏固記憶、強化記憶的游戲,給學生以強烈的第一刺激,提高識字的效率。對于那些規律性的識字方法,諸如字源法、運用形聲字特點法等,應針對那些學生識記的難點字和特點明顯的典型字使用,而不可不顧學生的學情和生字的特點,泛泛使用。
分析了常用四步識字教學法的不足,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大膽的變革。
《夕陽真美》(蘇教版小語二年級上冊)課堂識字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一: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3課《夕陽真美》,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吧?(學生們紛紛點頭)認為自己能把生字全讀準的小朋友,請舉手!(全班都舉手了)噢,真是充滿自信!
教師出示本課的生字詞—— 傍晚 光芒 深藍 起伏
漲紅 慢慢 下沉 日落
師:這些生字詞沒有拼音,你先自己試著讀一讀,看誰能全讀出來!萬一哪個字你忘記了,就要趕快打開書看一看,或者問問同桌!
(學生興致勃勃的自己讀生詞,偶爾有幾個學生會打開書看一看,記一記,也有幾個在問周圍的人。)
師:(等同學們全都至少讀完一遍后,組織學生停下來)剛才,不看書能全讀出來的請舉手。(大部分學生舉了手)你們預習得太棒了,我為你們驕傲!(這些受到表揚的孩子更開心了)
看過書之后,能把這些生詞全讀出來的舉手。(一部分學生舉起手)你們也很好,如果課前預習時,再多用一點兒功夫,就跟他們一樣優秀了。加油!(孩子們紛紛點頭)
到現在,還沒有把這些字全認識了的同學,你們也別著急,老師相信你們以后會更努力的預習的。一會兒,我們一起學習生詞的時候,你們也一定會更用心學的。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讀,其余同學要認真聽,和自己對照一下,哪個字在課前預習時讀錯了,趕快改過來。(指一名學生讀生詞)
師:有誰發現自己讀錯了,自己改正的?(幾名學生舉手)
師:你們能認真地聽同學讀,還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你們很會學習!現在,讓我們來個同桌比賽吧,看誰能一字不錯的全讀出來。
(學生同桌間互查)
片段二:
師:這些生字詞,同學們基本上都認識了。現在,老師請大家讀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邊讀邊想,一會兒我們來玩個搶答游戲。(學生們立刻興奮起來)
學生自由讀書。
師:看夕陽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眾生齊說——傍晚,教師同時指生詞“傍晚”)
師:太陽西斜時,收起了刺眼的——(大家齊說“光芒”,教師同時指生詞“光芒”。)天空一片——(大家齊說“深藍”,教師同時指生詞“深藍”。)
師:“飛快”的反義詞是——(學生們搶著說“慢慢”)
師:(指生詞 “慢慢” )請三位同學讀(這三名學生是學困生)
師:(在黑板上畫連綿起伏的西山簡筆畫)這是什么樣的西山?
生:連綿起伏的西山。
師:(指生詞 “連綿起伏” )請一位同學讀。接著指名說說:“連綿起伏的( )”(通過詞語搭配練習讓學生明白“連綿起伏”的意思)
師:(指生詞“漲紅”,學生們紛紛搶讀。)在這篇課文中是誰的臉漲紅?
生:太陽的臉漲紅。
師:喲,怎么太陽也像我們人一樣呀?
生:不是,是說太陽快落山時顏色更紅了!
師:哦,原來是這樣,一起讀一遍吧!
出示句子:“它那圓圓的臉漲紅了,把身邊的云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
這樣的教學,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識字興趣,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況,有利于培養學生識字的主動性、發展學生自省的意識和習慣。
⒈ 關注學情,鼓勵評價。
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關注學情,分別對三個層面的學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評價——“你們預習得太棒了,我為你們驕傲!”,“如果課前預習時,再多用一點兒功夫,就跟他們一樣優秀了!”“老師相信你們以后會更努力的預習的。你們一定會用心學的!” 這種鼓勵性的評價,能夠促使不同層面的學生,在自己的水平線上有所發展。這樣的教學行為設計也大大激發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⒉ 培養信心,耐心等待。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自信心,這一點對于那些學困生尤為重要,教師要舍得給他們最誠摯的肯定和鼓勵,要舍得給他們一個學會的時間(當然他們所需要的時間要比別人長),也許當堂課他們有好多識字任務沒完成,但是只要你肯給他們時間、給他們及時恰當的指導、給他們必要的耐心,這些孩子會在后來的一段時間里將那些任務完成的。要知道,課標中所要求的識字任務是在學期末完成即可的。如果一名教者用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興趣的喪失來換取他完成一時的學習任務,那實在是得不償失。
⒊ 學會反思,養成習慣。
我現在所面對的是大班額教學,如果要在一堂40分鐘的課上,讓老師逐一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欠缺點,那是難以實現的。如果讓學生自己來檢視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那就會容易得多。
我的做法很簡單:
首先,自我檢查:找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通過看書、詢問等方法嘗試學會;
其次,同伴互查:讓同伴幫助找出自己讀錯的字(這些字往往本人以為自己是對的),改正過來;
最后,傾聽對比:當同學發言時,要注意傾聽,并在心中跟讀,與之對照,發現自己與發言人有不同讀音,立即查證,或修正自己,或糾正他人。
這三步,是學生自省的過程,伴隨這一過程的是學生的自我修正。這種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意識的培養與習慣的養成,會使得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事,它所取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⒋ 設計游戲,一舉多得。
低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愛玩,搶讀游戲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幾個看似隨意的發問不但及時強化了本課的生字詞,而且讓老師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預習程度,為下一步的閱讀教學做好準備。比如本課教學中對“連綿起伏”的教學是非常機智的,低年級學生喜歡的簡筆畫為理解這個詞語增添了趣味,降低了難度;“漲紅”一詞的處理更是巧妙,不經意間將語感訓練落實到位,真是舉重若輕。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與變革,我深深的感到:教師應該養成反思的習慣,尤其要對習慣性的做法進行再思考,就像現在歌壇流行改編老歌,讓老歌變個調,這樣才會去腐存精,讓孩子們喜歡識字,讓老師的識字教學時時充滿新意,讓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斷優化,最終受益的是我們的學生,也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