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球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也深入推進,學校教育教學中更加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農村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從學生學習特點出發,滿足每個學生學習需求。教師通過對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確保體育教學獲得更大的成效。本文將簡述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的作用,并探討了因材施教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因材施教;體育教學;應用
隨著農村小學教育改革速度的加快,體育教學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在體育教學中應用因材施教教學方法,可以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將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出來,確保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體現,真正達到強身健體,鍛煉身體素質的目標。對此農村小學體育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確保將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實現農村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的作用
在農村小學體育教學中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發揮著重要作用,主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促使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將因材施教應用到體育教學中,可以讓各個層次與能力的學生都增強學習成就感,將他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特別是對于發育時期的小學生來說,能夠提升其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后,綜合能力將得到提升,為今后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1]。二是教師業務能力將獲得提升。教師要通過對教材的認知鉆研,并全面掌握小學生心理狀況,才能將因材施教應用體育教學中。在此過程中教師業務能力將不斷提升,具備更高的教學水平,有利于推動農村小學體育教育的快速發展。三是促使新課改深入推進。近年來我國教育發展速度很快,并開展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現有課程結構也進一步得到調整。大量實踐證明,將因材施教應用到體育教學中,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受廣大師生歡迎,保證了素質教育改革的成功。
二、因材施教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結合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
農村小學體育課程中有很多運動項目,教師要結合體育課程標準,掌握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不斷作出加工與創新,同時從學生實際狀況出發,不斷對教學方法作出調整。對體育課程中的競技內容,結合農村學校實際情況,可以做出如下改進:一是對教材中的技術結構加以簡化,改變純競技式的運動項目,將游戲、比賽等內容融入其中,如對小學生蹲踞式跳遠踏板起跳來說,需要簡化空中技術。籃球的“三人制比賽”,足球的“五人比賽”等內容,要對規則與活動形式進行簡化,可以獲得良好教學效果。二是結合小學生身體素質情況,抓住運動中的主要因素簡化規則,要開展健美、舞蹈和藝術體操等有著較強趣味性的項目,也可以根據農村特點設置武術、毽球等民族傳統項目。體育課上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不能受到競技運動結構的限制,選擇適宜小學生的體育教學內容,確保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都得到滿足。
(二)結合學生特點,激發體育興趣
小學生都有著愛玩的天性,他們之所以愛上體育課,主要是能夠在操場上隨意跑跳,不用坐在教室中面對書本和黑板。體育課主要在戶外開展,不過從課堂學習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會認真鍛煉,學習體育技能,而少數學生則無法提起興趣,分析其原因可知,主要是學生個體基礎和興趣有較大的差異[2]。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在組織體育活動時從每個學生的實際興趣情況出發,有針對性選擇教學方法。以小學球類教學為例,分為小籃球、小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網球等,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自己選擇喜愛的運動。如學習籃球運動時,通過跑、跳、投等運動形式,可以鍛煉學生的速度、力量及耐力,在小組學習中,每個成員有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得到了提升。為在體育練習中加強學生的合作 ,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懲罰措施,如進行排球教學時,讓學生做墊球練習,10min后為小組傳球,在墊球傳球中若是出現失誤,將面臨一定懲罰,即做5個仰臥起坐。為避免被懲罰,學生都積極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共同分享墊球傳球的技巧與經驗,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學生也感受到了體育鍛煉的快樂。
(三)開展分層教學,增強學生信心
采用分層教學,利用分類編組和分類指導的方法,可以達到分類提高的目標。在分層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為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讓每個層次學生都有所收獲,在體育學習中增強成功體驗,并加強了師生合作和生生交流。以快速跑教學為例,主要反映了學生的最快移位能力,小學生基本上都擅長快速跑,這項運動適合愛玩好動的學生。為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與競爭意識,教師要選擇比賽的方法,如50m短跑比賽,幫助這些學生練習,讓他們逐步掌握快速跑的正確動作,提升其速度、力量和靈敏協調素質,讓學生奔跑能力得到發展。但是對于一些身體較胖或較瘦的學生來說,他們身體素質較差,對跑步缺乏足夠的興趣,教師則可以組織他們進行課堂游戲,如“老鷹抓小雞”,讓這部分學生也能動起來,加強其腿部活動,達到短跑的目標。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作出主體,合理運用有效的分層教育方式,讓各層次學生都健康發展,滿足當下新課程理念要求。
(四)開展體育游戲,提高教學效果
在農村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這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環節。對一個成功的體育課堂模式來說,需要保證運動負荷適宜,這是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的地方。對此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體能訓練時間,注意改變當前小學體育課運動負荷較小的局面,讓每個學生的體育技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3]。在開展體育游戲的時候,要適時融入技能訓練,讓“玩”與“學”保持有機統一。例如:對于傳統“丟手絹”游戲的弊端,教師要在游戲規則與形式上作出修改,變為解系手絹的“繞桿接力跑”,既讓原本眾人圍坐、兩人追跑的情況得到改變,還鍛煉了學生“取物迎面接力”和“迎面曲線接力”的技能,增強了其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開展體育游戲,將學生吸引到體育運動中來,并滲透對學生體能的訓練,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因材施教的作用,達到體育教學應有的目的。
三、結語
總之,農村小學體育課程的開展,在提升學生身體綜合素質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此教師要盡快轉變思想觀念,用“健康第一”為指導,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接受體育鍛煉。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合理組織體育教學活動,在體育鍛煉中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將學生的體育潛能充分激發出來。
參考文獻:
[1]吳桂花.因材施教在體育課中實際運用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0):148-140.
[2]劉洪澳.體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因材施教[J].運動,2017,(02):81-82+90.
[3]曹征清,林振華.淺談因材施教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23):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