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卿,張 妍,駱立夫,胡娛新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41)
為培養(yǎng)高素質醫(yī)學人才,各醫(yī)學院校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與改革,而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xiàn)大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目前醫(yī)學院校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為講授式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
(1)講授式教學法:主要用于大班教學,以教師講授、示教為主,學生聽、看、記。其優(yōu)點是便于管理,能夠按時完成教學計劃;缺點是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影響了主動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同時,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容易感到厭倦和疲憊。
(2)討論式教學法:多用于小班教學,主要包括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BL教學法)[1]和案例教學法(CBL教學法)[2]。與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法不同,PBL和CBL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為目標,其精髓在于發(fā)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然而,PBL和CBL教學法在我國醫(yī)學院校實施困難重重。首先,這種討論式教學法更適用于小班教學,對教學硬件要求較高,而我國醫(yī)學院校很少能夠提供圓桌教室,大班教學仍是主流。其次,討論式教學法對師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備課和學生自學內(nèi)容不對等,教師往往剛講完就讓學生去討論,學生可能沒有徹底消化理解,很難進行有效的討論。最后,討論式教學法可能僅適用于部分臨床學科或學科的部分章節(jié),并不能推廣至所有學科和章節(jié)。
對分課堂是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3],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對分課堂基本流程見圖1。

圖1 對分課堂基本流程
對分課堂的優(yōu)勢:(1)應用簡單,實用性強;(2)應用方法靈活,可動態(tài)調整對分比例,不必大幅度修改教學大綱;(3)成本低,不需要任何投入,見效快。對分課堂目前主要運用于一些文
眼科學是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不僅有臨床醫(yī)學課程的共性,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傳統(tǒng)教學多為大班授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理論課后教師并不布置作業(yè),每個教師講授完各自的內(nèi)容就算完成任務,彼此之間并不了解。雖然醫(yī)學部要求教研室集體備課,但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教師間的有效溝通,更談不上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因此,全部課程學完后,學生對眼科學基礎知識并沒有融會貫通,無法形成整體認知。將對分課堂引入眼科學團隊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效率。
第一,對教師的要求。眼科學教學團隊由多名任課教師組成,實施對分課堂后,教師團隊需要提前分析課程內(nèi)容,明確哪些需要對分,哪些不需要對分。此外,每一位教師除了講授自己的課程外,還要對學生作業(yè)做出評估,將評估報告交給下一位授課教師,做到有效銜接。
第二,對學生的要求。學生上課前可進行預習也可不預習,但每次課后都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為下次課上討論做好準備。原則上同一宿舍的學生分配到一個討論小組,這樣更有利于小組內(nèi)深入討論。
第三,對教學硬件的要求。對分課堂對教學硬件要求低,對教室面積大小無特殊要求,只要有多媒體輔助教學即可,一般高校的教室環(huán)境都能滿足。
第四,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和信息反饋系統(tǒng)。教師布置課外作業(yè),主要分為“想一想”“幫一幫”“考一考”3部分,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其中“想一想”部分是讓學生總結上節(jié)課對自己啟發(fā)最大的知識點,“幫一幫”部分是讓學生提出幾個自己弄不明白需要同學或老師解答的問題;“考一考”部分是學生根據(jù)自己已經(jīng)弄明白的知識點提出幾個問題去考其他同學。眼科學最終成績可以由作業(yè)成績和考試成績確定。授課教師還要通過學生評價、問卷調查、同行觀摩、課堂觀察等多種途徑收集反饋信息,與預期教學效果進行比較,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
以臨床五年制本科眼科學教學為例。學生共113人次,理論課共22學時(見表1)。在原定的教室上課,不需要更換教室,不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做太大改動,也不需要更換教材。

表1 臨床五年制本科眼科學教師授課表(春季)
對分課堂教學方式可稍做修改,變當堂討論為隔堂討論。第一次上課時,教師1介紹課程基本框架、講授緒論部分基本概念,著重講授第一章的重點及難點內(nèi)容,并布置下次課討論作業(yè)。學生通過教師講授大致掌握了章節(jié)的基本內(nèi)容,理解了重點、難點,大大降低了課后學習難度。課后,學生可以根據(jù)個人特點和具體情況,以自己的節(jié)奏完成對知識的內(nèi)化與吸收。下次上課前學生需要提交討論作業(yè),分為“想一想”“幫一幫”“考一考”3部分上交給教師1。
第二次課學生先利用1學時時間分組討論(一般4~6人一組)學過的內(nèi)容,討論結束后請一名代表上臺發(fā)言,并以“想一想”“幫一幫”“考一考”形式提交小組作業(yè);然后教師組織跨組討論,最終形成全班的“想一想”“幫一幫”“考一考”作業(yè),全班討論結束即完成對第一章內(nèi)容的學習。第二節(jié)課開始對第二章內(nèi)容的學習,在第三次課前學生完成討論作業(yè)并上交給教師2。這樣的流程一直持續(xù)到第十一周,第一節(jié)課學生分組討論上次課的內(nèi)容,第二節(jié)課教師5進行整個課程的學期總結。每章節(jié)教學過程實質上可以分為3步:教師講授,課后作業(yè),隔堂討論。
對分課堂把考核也分為3部分,強調平時成績和多方評價。每次作業(yè)最高5分,學生交滿10次作業(yè)就可獲得最高50分的成績;學生每進行一次總結發(fā)言即可得1分,最高得5分;期末采取閉卷考試形式,從題庫中隨機抽題,滿分45分。最終考試成績=平時作業(yè)成績×50%+期末考試成績×45%+發(fā)言表現(xiàn)成績×5%。
(1)組織學生進行有效討論,保證課上不冷場,是對分課堂教學的難點。對學生來說對分課堂是新教學模式,以前從未接觸過,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這要求教師有耐心,教給學生有效的討論方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勇于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認真嚴謹?shù)鼗卮穑箤W生有被尊重的感覺。
(2)保證討論不偏離主題。教師一方面要確保討論小組成員之間愉快合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要引導小組成員圍繞課程內(nèi)容進行討論,避免偏離主題的無效討論。
(3)團隊教學中實現(xiàn)教師間的有效溝通。集體備課是解決之道。授課教師可以互相觀摩教學并交流經(jīng)驗,有效提升對分課堂實施效果。
(4)對分課堂實施效果評價。要制定針對課堂討論部分的量化評價指標,可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做到客觀評價,避免偏差。
總之,傳統(tǒng)教學方法無法完全滿足臨床教學需要,而對分課堂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批判精神,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繼續(xù)研究的新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孫怡,艾育德,陸蓓,等.PBL教學在眼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3):122-139.
[2]田春艷,浦健.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學方法在醫(yī)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27):3454-3456.
[3]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4]楊明媚.對分課堂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8):35-37.
[5]孫麗平,田愛香,賀民.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在高校中的應用[J].菏澤學院學報,2016(6):106-110.
[6]周玲.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觀察,2016(9):92-93.
[7]劉明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16(4):730-734.
[8]王鳳霞,王璋琳.對分課堂在本科護生《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3820-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