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民勤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甘肅 民勤 733399)
艾滋?。ˋIDS)是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1],目前尚不能有效預防。該病病死率極高,且流行范圍逐漸擴大。因此,要加強艾滋病檢驗人員安全防護教育[2],提升其自我保護意識,保證其安全。本研究對我縣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負責艾滋病檢驗的86例檢驗人員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我縣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從事艾滋病檢驗的86例檢驗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分成實驗組和參照組(各43例)。實驗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26~49歲,平均年齡(36.3±1.2)歲,工齡1~39年,平均工齡(12.9±2.6)年;參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36.5±1.2)歲,工齡2~38年,平均工齡(13.1±2.2)年。兩組檢驗人員的性別、年齡、工齡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參照組不進行安全防護教育,實驗組進行安全防護教育。安全防護教育內容包括艾滋病基礎知識(病因、傳播途徑、窗口期的概念及意義等),安全防護(防護意識、防護策略等),職業暴露(職業暴露的概念及途徑、危險性、級別及種類、處理原則、預防措施等)。第1、2天進行艾滋病基礎知識宣教,第3、4天進行安全防護知識介紹,第5~7天主要介紹職業暴露相關知識。
對比兩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自我防護意識、暴露率。其中,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自我防護意識利用自制艾滋病相關知識問卷、艾滋病檢驗安全防護問卷進行打分,滿分為100分。該問卷經預調查證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920,分半信度為0.918。兩組檢驗人員現場答卷,現場收回,統一閱卷。評分越高表示相關知識掌握得越好,自我保護意識越強。
HIV暴露分為完整皮膚暴露、皮膚破損暴露、針刺切割傷口暴露、眼黏膜接觸4種。邀請3位專家,提前進行相關培訓,檢驗人員現場操作同一血液HIV抗體檢驗項目,專家評估,并做好記錄。對比兩組檢驗人員在艾滋病檢驗過程中的暴露情況。
本研究數據通過SPSS 21.0軟件處理,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表1 兩組知識掌握情況和自我保護意識比較(±s,分)

表1 兩組知識掌握情況和自我保護意識比較(±s,分)
組別 例數43 43實驗組參照組t值P值知識掌握情況評分91.02±3.70 78.33±3.22 16.965 0.000自我保護意識評分95.65±4.11 86.36±0.64 14.646 0.000
實驗組知識掌握及自我保護意識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表2 兩組檢驗人員職業暴露情況比較(n)
實驗組暴露率(23.26%)低于參照組(95.35%),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由于檢驗科工作制度不健全、落實不到位,加之相關知識缺乏,基層艾滋病檢驗人員自我保護意識普遍淡薄,操作不規范,隨時有被感染的危險,是艾滋病易感人群。因此,必須加強檢驗人員安全防護教育,提高其風險意識,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與傳統檢驗相比,艾滋病檢驗具有一定特殊性,危險性較大,檢驗人員一旦被感染,后果不堪設想[3]。血液傳播是艾滋病常見的傳播途徑之一。檢驗人員經常與患者血液接觸,而醫學檢驗容器非常多,一旦操作不當很容易受傷,進而導致感染。所以,要想保證檢驗人員安全,就要對艾滋病檢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
調查發現,檢驗人員職業暴露的主要原因是皮膚暴露、針刺切割傷口等,應針對這些方面進行安全防護教育。對比兩組暴露率可知,艾滋病檢驗安全防護教育效果顯著,加強檢驗人員安全防護教育很有必要。
3.2.1增加知識儲備,提升防護意識 檢驗人員豐富的知識儲備,較強的自我防護意識是保證其職業安全的必要條件[4]。有些醫生自我保護意識差,直接對患者進行治療,這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療效果,但是安全性卻降低了很多[5]。艾滋病除了通過血液傳播以外,還能通過唾液、乳汁傳播,檢驗人員如果沒有采取合適的防護措施,感染幾率就會非常高。所以,應當加強檢驗人員安全防護教育,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培訓,不斷提升其自我保護意識。本研究實驗組知識掌握情況評分為(91.02±3.70)分,自我保護意識評分為(95.65±4.11)分,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8.33±3.22)分和(86.36±0.64)分,證明開展安全防護教育有助于提升檢驗人員自我保護意識。
3.2.2規范操作,認真執行標準預防 規范操作,認真執行標準預防是保證檢驗人員自身安全的根本措施。標準預防是指在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期間,無論接觸什么樣的樣本,都要將其當作已經存在HIV的樣本進行合理預防,采取消毒、隔離措施[6]。標準預防對于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作用顯著,具體操作如下:
(1)切斷感染途徑。皮膚傷、黏膜接觸等都是HIV感染途徑。檢驗人員要正確認識艾滋病感染源,保證自身安全,正確處理突發事件,例如檢驗期間出現皮膚破損,應馬上風干處理,從而降低病毒生存率[7];對受損皮膚進行清洗、消毒,每15分鐘消毒一次,最少消毒兩次;若傷口過深,應從離心方向擠出血液,避免感染;針對可能出現黏膜感染者,需要在傷口處涂抹生理鹽水,降低感染率。
(2)正確規范操作。工作環境常規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手部消毒要到位。接觸患者體液樣本后及時洗手,尤其是接觸過血液樣本后,要用肥皂反復洗手,戴手套工作并及時更換,避免病毒通過手套傳播。使用過的針頭、注射器單獨存放,避免接觸他人或物品[8]。
(3)使用安全器材。選擇安全的檢驗器材,例如,真空采血管,其特有的全封閉設計,既能有效減少血液飛濺造成的血源污染,又能避免檢驗人員直接接觸血液標本。
3.2.3掌握措施方法,正確處理職業暴露 掌握措施方法,正確處理職業暴露是保證檢驗人員自身安全的有效手段。檢驗人員一旦出現職業暴露,應馬上通知相關部門進行抗體試驗,采取相關措施,避免再次暴露。如立即用生理鹽水或肥皂水反復清洗暴露部位,擠出血液,使用藥物阻斷感染源。隨后的第4、8、12周及一年,都要檢查HIV抗體。另外,還需服用相應藥物,24小時內連續服用PI、NNRTI、NRTI,降低感染率。本研究中,實驗組暴露率為23.26%,明顯低于參照組的95.35%,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4結語
艾滋病傳染性強,一旦感染,致死率極高。艾滋病檢驗人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經常接觸患者的血液、尿液及其他體液,時刻面臨職業暴露的危險,是AIDS感染高危人群,特別是基層檢驗人員,由于制度不健全、防護意識淡薄、操作不規范、條件有限等,更應加強安全防護教育,提高艾滋病防護意識,豐富艾滋病相關知識儲備,降低職業暴露率,確保自身安全。
參考文獻:
[1]李緒芳.艾滋病檢驗中檢驗人員的自我安全防護研究[J].醫學信息,2016,29(18):148-149.
[2]羅怡.檢驗人員在艾滋病檢驗中的自我安全防護方法及重要性研究[J].醫學信息,2016,29(13):288.
[3]劉毅.艾滋病檢驗中人員的生物安全防護[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1):106-107.
[4]溫美.加強基層婦幼保健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防護[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6,34(6):745-747.
[5]郭劍,王亭,高洪艷,等.醫務人員艾滋病反歧視綜合干預動態效果多水平模型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8):1345-1348.
[6]倪裕玲,胡躍強.金華市19名護理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情況分析及防護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5,14(11):1077-1079.
[7]葉碧芬,葉芬芳.艾滋病病人的手術配合及安全防護措施[J].醫藥前沿,2015,28(5):222-223.
[8]易雋,閔麗華,馬靜,等.護士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知識現狀調查[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7,33(4):39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