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5003)
妊娠期糖尿?。℅DM)是指在妊娠期間首次發生或發現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GDM不僅增加孕婦妊娠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胎膜早破、自然流產及2型糖尿病等的發生率,而且增加子代巨大兒、畸形兒、宮內缺氧、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等發生率,對母嬰健康均有較大影響。早期診斷及干預可顯著減少GDM的母嬰并發癥,改善預后[1]。本研究采用配對資料病例對照研究,旨在探討可能與GDM發病有關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早期干預和管理提供依據。
選擇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我市某醫院確診的GDM患者92例作為病例組,按照1∶2匹配原則,配比年齡相近(年齡差≤3歲)、同民族(漢族)、同居住地、同期參加正常產檢、未發生GDM的孕婦184例作為對照組。排除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疾病或良性腫瘤及多胎者,研究對象知情同意。
采用2010年IADPSG推薦的最新診斷標準:孕24~28周進行葡萄糖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診斷界值定為空腹血糖5.1 mmol/L,服糖后 1 h血糖 10.0 mmol/L、2 h血糖8.5 mmol/L,上述任意一項指標達到或超過界值者即可診斷為GDM[2]。
調查對象的信息來源包括兩個方面:(1)問卷調查:采取面對面、一對一方式填寫妊娠期間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孕婦一般情況(年齡、身高、孕前體重、文化程度),家族史,既往史等,計算體重指數(BMI)。
(2)客觀指標:血壓、不同孕周體重指數、孕20周前的空腹血糖值等。兩組孕婦按要求定期產檢、基本資料完整,并一直隨訪至分娩結束。
篩除不合格問卷后,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并進行邏輯查錯,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表1 Logistic回歸分析的研究指標及賦值分層
經過賦值分層、單因素χ2檢驗,兩組在職業、文化程度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經單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χ2檢驗發現,兩組在BMI、年齡、產次、是否喜歡吃甜食、生活習慣、情緒、肝炎史、糖尿病家族史及母親患糖尿病方面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這些危險因素可能與GDM有關(P<0.05,見表2)。

表2 兩組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引入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所有變量作為自變量,以便去除混雜因素,以患GDM作為應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以下4個危險因素,年齡≥35歲、喜歡吃甜食、不良情緒和糖尿病家族史,將其納入回歸模型發現,其與GDM有關,見表3。

表3 GDM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我國GDM發生率較以往報道明顯升高,GDM患者產后糖耐量異常的發生率也較高。本研究采用1∶2病例對照研究,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找出影響GDM發生的因素。
(1)孕婦年齡與GDM。孕婦年齡是國內外公認的GDM高危因素,本研究進一步證明該結論。Makgoba等[3]報道,歐洲白人超過30歲,非洲黑人超過25歲,南亞人超過20歲,GDM發病率顯著升高。張惠芳等[4]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代謝能力下降,糖篩值會逐漸增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婦女生育年齡明顯推遲,這可能是近年來我國GDM發生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之一[5]。對于高齡孕婦,特別是35歲以上的孕婦,圍產期保健過程中,要告知其高齡是GDM的危險因素之一,督促其進行血糖篩查,以免漏診。
(2)喜愛甜食與GDM。范巖峰等[6,7]研究發現,過量食用糖類、蛋白質、水果的孕婦更容易出現血糖升高,導致糖代謝異常,引發妊娠期糖尿病。本研究發現,喜歡吃甜食是GDM的危險因素。甜食多為高脂肪、高熱量物質并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過量攝入會導致肥胖,降低糖耐量,增強胰島素抵抗能力,應通過宣傳教育使孕婦控制水果進食量,少食含高脂肪、高熱量食物,降低GDM發生率[5,8]。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指導孕婦合理選擇食物,調整飲食結構,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注意膳食平衡,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保障母嬰健康[9]。
(3)不良情緒與GDM。近年來心理因素與妊娠期抑郁癥、產后抑郁癥的關系逐漸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但心理因素與GDM的相關性卻較少被報道。研究顯示,懷孕期間受生活、工作、家庭影響產生不良情緒的孕婦是無不良情緒者GDM患病率的9.524倍,故推測心理因素可能是GDM的重要影響因素。
(4)糖尿病家族史與GDM。國內外研究證實,糖尿病家族史是GDM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患GDM的幾率是無糖尿病家族史者的2.672倍。由此可見,妊娠期糖尿病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但大多數GDM患者早期并無癥狀,只有出現并發癥時才會就診。因此,對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應定期測血糖,以盡早發現、及時診治。
GDM的病因是多源性的,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研究顯示,不同地區GDM的危險因素存在差異,可能與患者特點、生活水平、飲食習慣等有關。對于其中的某些可變因素,如飲食、運動、肥胖和心理應激等,可以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最大限度減少GDM的發生和危害,提高孕婦及其下一代的近期和遠期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Thangaratinam S,Rogozinska E,Jolly K,et al.Effects of interventions in pregnancy on maternal weight and obstetric outcomes: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evidence[J].BMJ,2012,344(11):2088-2095.
[2]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11,34(1):11-61.
[3]Makgoba M,Savvidou M D,Steer P J,et al.An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age,body mass index and racial origin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BJOG,2012,119(3):276-282.
[4]張惠芳,胡淑麗,趙松枝.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篩查結果的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5):3968-3969.
[5]張蕾,顧平,吳金鳳,等.妊娠期糖尿病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初探[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4,23(5):373-377.
[6]范巖峰,黃秋云,蔡李倩,等.分娩巨大兒影響因素和妊娠期糖尿病營養治療效果的干預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9):3246-3250.
[7]杜麗雅,范巖峰,蔡李倩,等.妊娠期糖尿病發病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1):5334-5336.
[8]Gobl C S,Bozkurt L,YarragudiR,et al.Is early postpartum HbA1c an appropriate risk predictor after pregnancy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ActaDiabetol,2014,51(5):715-722.
[9]吳紅媛,劉春燕.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4,25(3):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