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栗江 譚丹 楊嘉雯 曹燕
[摘 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以來,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經濟在各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結構失調、思想僵化、制度缺失、專業化素質不高、政策執行不力、生態環境惡化的現象依舊存在。為了推動我國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向前發展,必須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機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使農村經濟的發展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關鍵詞]農村經濟;產業結構;體制機制;生態環境;政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2.032
1 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之路概述
“十三五”規劃的開篇就指明我國農村建設與發展的“戰略要求”,提及中國農村發展的定位、主線及重點。只有農村發展得好,國家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得到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只有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小康,實現共同富裕。“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表明“三農”問題是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戰略性、全局性的問題,是實現“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心工作。
2 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的農村經濟基礎依然薄弱,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依舊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農業的發展體制機制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機械化水平不高、農產品效益低、政府對農村經濟的資金投入不足等。一方面,缺乏技術創新的資金保障,政府沒有專門的技術創新資金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沒有為農村提供相應的專業技術人才,農民自身又沒有技術創新能力。導致我國農村經濟長期以來處于不利地位,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向前發展。
3 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3.1 農村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
第一產業占比較大且從業人員多,小農經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相對其他產業較低,且從業人員很少,農村工業化水平發展較低,無法實現社會主義下的新農村建設;第三產業的發展態勢也較弱,制約經濟發展由農業轉向非農業。農村長期以來形成的以農為主的生產模式,導致農村經濟長期以來處于畸形狀態。
3.2 農村勞動力專業化素質不高
我國農村地區的政府對農民的文化教育不夠重視,很少開展技術教育和培訓,偏遠地區更是如此。農村人口接受教育條件有限,文化水平相對落后,雖然農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但依然無法改變農村的面貌。
3.3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由于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受傳統農業發展的影響,農民對先進科學的態度極其謹慎,導致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難以投入到農村發展中去,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遲遲未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錯失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時機。
3.4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制定政策時存在一定的政策障礙,導致城鄉經濟在發展中出現失衡現象,忽視了農村經濟發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并沒有將農村經濟作為發展的重點,導致農村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缺乏政策支持,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始終無法擺脫落后面貌。
3.5 農村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由于農田的不合理灌溉施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秸稈焚燒、農村耕地流失和水資源浪費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嚴重。由于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肆意偷伐,導致土地沙漠化和大量的水土流失,農村工業污染及城市“三廢”向鄉村轉移,嚴重污染了農村生態環境。據我國遙感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水土流失國土面積約占世界總量的兩成,而水土流失致使大量的肥料養分也跟著消失。另外,我國的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每年以驚人的速度擴展。同時,管理不善讓大量的草場出現退化的現象,水質、耕田的污染也阻礙了農村進步的腳步。
4 改善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4.1 推動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堅持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心”協調產業布局,優化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優化技術結構和經營結構,助推產業升級。新常態下,必須加快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步伐,積極發展多元化經營道路,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協調各產業發展方式。
4.2 著力提升勞動者專業化素質
國家政府機構應該大力推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強農民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和培訓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素質,努力提升農村勞動者的素質,為實現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增添力量,為推動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村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4.3 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要素,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堅持“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則,運用新興的“互聯網+”渠道如淘寶、京東、蘇寧等購物平臺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近年來,通過實施相關科技計劃,大幅度提高了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0年的52%提高到2015年的56%以上。一方面,要繼續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爭在農業重大領域、前沿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技推廣投入,不斷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
4.4 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助推農村經濟發展
吸引外資,擴大本地區的發展前景,發展龍頭企業,逐漸形成農業產品的一條線經營。政府應當按照國家“三農”政策的要求落實惠農惠民政策,完善各種惠農政策,對地區經濟發展提出因地制宜的方針政策,實現農業綜合生產力的全面發展。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加大財政預算投入力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為此需要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繼續加大財政支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土地出讓收益和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為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4.5 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改變農村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當前農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加大對農村污染防治力度,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發展新型綠色產業,推廣生態農業模式,這樣的發展就是金山銀山。只有農村的生態環境變好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才是有效的、正確的。
5 結 論
當農村經濟的發展向著更加科學的道路,提出更加因地制宜的政策方針,將會有更多“溫州模式”“晉江模式”“蘇南模式”“珠江模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涌現出來,中國農村經濟將成為助推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推進側供給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決定當代中國能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只有農村經濟實現質的飛躍,中國經濟才能更上一個臺階,提升中國在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王貴宸.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葉興慶.農村經濟調查與研究[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
[3]張一泓.新常態下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探析[J].農業經濟與科技,2017,28(19).
[4]邢俊芳.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走勢與政策取向[J].中國農村經濟,1998(63).
[5]耿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3).
[作者簡介]萬栗江(1999—),男,漢族,江西九江人,江西農業大學;譚丹(1996—),女,漢族,重慶璧山人,江西農業大學;楊嘉雯(1996—),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江西農業大學;曹燕(1996—),女,漢族,江西九江人,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