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姚佳
摘要:在大眾創業的社會背景下,愈來愈多高校大學生希望通過自主創業實現自我價值。然而,當代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會面臨許多問題,他們的創業心理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在自主創業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本文通過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特點及其在自主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創業心理,進一步明確對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及提高大學生創業素質的措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創業心理 民辦高校 就業前景 創業能力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特別是近年來,一些民辦高校的數量增加,畢業學生數量在社會上的逐年增加,就業形勢也逐年嚴峻,就業壓力巨大。高校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已然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高校教育向大眾化推進的背景下,在本就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有一批民辦高校的大學畢業生正積極投入自主創業的熱潮中。
民辦高校在社會評價及社會地位認同方面與普通公辦高校都具有很大差距,導致民辦高校大學生在畢業時的就業前景、就業機會普遍不被看好,這不僅使得民辦高校本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比普通公辦高校大,甚至比民辦高校專科畢業生都大很多,也造成了多數學生不良的就業觀念及創業心理。
在日益激烈的創業市場中,具有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對于民辦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來實現其自我價值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創業的綜合素質及自身的創業競爭力,從而獲得更多的創業機會,實現自己的創新創業夢想。
一、資金投入
民辦高校作為現代社會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不斷發展壯大。民辦高校利用的不是國家財政,而是社會企業投入等多方面的教育經費,其每位學生的學費也相當高,是公辦高校的3-4倍。其辦學層次也相應地分為本科和專科。
民辦高校的學生家庭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典型的“不差錢”,只是想在高校拿個本科文憑;另一類是家庭一般,但是“砸鍋賣鐵”也想讓孩子讀個“本科”而沒有選擇技術應用類的專科院校。由此,自然地產生了兩種創業方面的心理:一是家里有資金條件可以嘗試一下創業之路;二是民辦高校的大學畢業生競爭力不強,想走創業之路改善家庭生活品質,但很明顯地,創業成本太高,本金投資成問題。
二、就業前景
民辦高校相比普通的公辦高校,生源質量水平較差,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也較低。所以,在當下就業困難的社會大環境下,大多數學生在剛一進入民辦高校的大門起,就在考慮今后的就業問題了,這必然造成其學習心理的功利化。相應地,出現了大量民辦高校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做兼職和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一方面為了積攢工作經歷與經驗,一方面為了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為自主創業打好基礎。
對于民辦高校的大學生來說,確實存在著就業前景不容樂觀的客觀原因。就業率比專業技校、公辦高校低,民辦高校學生自信心不足,就業競爭力也不強,形成專業技能和知識儲備兩不成熟的尷尬局面。因此自主創業無可厚非地成為在就業難的背景下一個十分“明智”的選擇,甚至使得經濟報酬成為自主創業的首要動機。
三、社會環境
在“大眾創業”熱潮中,圍繞著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許多想要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都十分崇拜上個世紀的成功學代表如微軟的比爾·蓋茨、阿里巴巴的馬云。而在21世紀的今天,高校大學生創業也日益受到愈多的關注度,政府也極力倡導并出臺政策給予支持。
國家對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問題始終關注,并不斷地出臺通知,表明政府會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政策來支持這些創業學生群體。2003年6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切實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其中第四條是“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凡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自工商部門批準其經營之日起1年內免交登記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有條件的地區由地方政府確定,在現有渠道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這極大地促進了當時大學生的創業熱情。200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總量達到了610萬,是近年來的最高值。2009年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再次發出通知,“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也是第四條:“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鼓勵高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對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符合條件的,免收行政事業性收費,落實鼓勵殘疾人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以及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等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和創業經營場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登記失業的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自籌資金不足的,可申請不超過5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相應地,各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出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針對性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這些國家優惠政策都是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強大支撐和動力,一方面使創業大學生感受到了支持、鼓勵,產生了信心、勇氣;另一方面,有些大學生也看重了這一點產生了不良心理,使其對創業成功盲目自信,而忽視創業艱難的客觀因素。
很多民辦高校大學生也是十分看重當今創業的前景,又由于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因為高考失利才進入民辦高校的,心理上必然有著種種不甘心和極力想要找到機會證明自己的想法,但他們忽視了創業艱難的客觀因素。
嚴峻的就業形勢致使就業期待過高的民辦高校大學生,找不到好的就業崗位,又不愿意將就自己不感興趣或者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再加上投簡歷時遭受的挫敗及某些不公平待遇,造成其求職意愿急劇降低,從而萌生創業意愿。
這些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具備能力,敢于挑戰平庸的生活模式,甚至有勇氣選擇與自己專業不對口或者從未接觸過的行業,不怕失敗,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據調查顯示,民辦高校創業成功的大學生通常具有以下幾個共同點: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獨立能力較強,也愿意為自己的創業理想吃苦,有一定的社團工作及社會實踐經驗,有明確的目標,在做事方面具有積極主動性。
四、自身心理
(一)自卑心理
民辦高校畢業的大學生普遍在社會上的認同感不高,有些甚至在就業崗位上受到歧視,認為他們只是考不上所謂的“正經大學”而花錢讀的三本院校出來的,不論從專業水平還是從個人素質來說都差了一大截。因此,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認為,自主創業便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但在心里又不相信自己選擇創業道路能成功,甚至被一些同學“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選擇創業”的片面想法所左右。有時在創業途中遇到需要與外部社會交涉協調的事物時缺乏主動性,時刻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好事情,而對這種自卑心理不適時進行調節便會產生阻礙。這些傳統觀念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很有可能使其錯失創業中的重要機會。
(二)焦慮盲從心理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民辦高校的大學畢業生往往會不知所措,不懂得把握住關鍵時機,在從校園邁向社會時會產生不適感,通常會感到迷茫、困惑、不自信、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從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時看到周圍同學準備考研的,和已經實習也準備好各種工作經歷就業的,想到自己都已經來不及了,只有那些和自己一樣第三種方向準備創業的還不錯。可是他們忽略了前期的市場調查和準備,也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能力適不適合自主創業,便選擇盲目跟從。
(三)求安穩心理
雖然一所高校中有許多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但事實上,高校畢業生放棄就業,從事創業工作的很少,其中創業且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能兩三屆中就出那么幾個。大多數大學生趨向安定平穩的生活及工作狀態,更愿意去國企、政府等事業單位就業,他們個人主觀認為創業的挑戰性、風險性和失敗率太高,極易失敗,而失敗后再次就業成功的幾率又比應屆生低很多,還可能面對資金全虧的巨大壓力及挫敗感。再加上父母長輩的傳統思想會覺得創業“不正經”,選擇穩定可靠的“鐵飯碗”才體面。
五、創業能力
受創業的成功案例影響,但其自身的創業意志十分薄弱,沒有始終堅持下去的決心和毅力,再加上大學生創業能力本就不夠,創業認知水平存在偏差,就讓這條創業之路走得更加艱難了。
不是每個青年人都適合做生意,有些大學畢業生跟風、隨潮流地說創業就創業,沒有一點眉目就找父母投資贊助,更有不理性的父母無條件支持。他們對于經濟市場沒有調查,也無具體長遠的規劃,更是缺乏對創業方向的觀察力及對商機的判斷力,特別是缺乏創業個性及優勢,模仿他人的成功而不適宜地直接套用。無法腳踏實地,遇到實際問題沒有解決能力,就想退縮收場,缺乏責任意識。
本就毫無經驗的年輕人,在創業方面沒有涉及廣泛的市場調查,也沒下決心培養自己的決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協調交際能力,自然遇到關鍵轉折點和需要決斷的重要時刻,便沒有膽識和智慧順利度過創業困難期。他們往往自我效能感低而又急功近利,會在各方面巨大壓力的包圍下,磨滅了自己堅持下去的自信心和為創業夢想努力奮斗的熱情與決心,爾后,以失敗告終。
六、結語
大學生創業是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增長、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改善科技創新能力、促使當代大學生正確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而良好的創業心理是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本文通過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存在的創業心理的具體分析,明確民辦高校大學生更需要充分認清自己實際情況,正視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和觀念偏差,有利于正確引導高校大學生創業心理的健康發展,幫助學生克服創業觀念的偏差,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和價值理念,從而實現自己的創業理想。民辦高校應大力開展創業教育,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克服不良創業心理,進一步引導大學生端正創業觀念,從而不斷提高自主創業的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 卞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