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紅色傳統文化的產生和形成的歷史根源,在不同時期所起的作用,以及社會主義新時期如何弘揚紅色傳統文化。
關鍵詞:紅色傳統文化 根源 作用
一、紅色傳統文化的產生和形成
紅色傳統文化,是自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作為嶄新的社會學說傳人中國,中國共產黨應時運而誕生,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時期,伴隨斗爭的進程需要,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改變。革命斗爭改變了人們的思維,人們的思維又推進了革命斗爭的進程,這就產生了紅色文化。它包括不同時期的文藝作品、人民生活方式和習俗的新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可鑒真善與丑惡的標準規范的文化體系,使得人民和它的軍隊時時聽到積極向上的推動社會進步的聲音;勇于奮斗、敢于擔當的奉獻精神;樂觀活潑、凝心聚力的團結合作精神。這些社會活動的巨大變化,就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
二、紅色文化的歷史功績
(一)紅色文化在革命中產生,又指導革命走向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產生,又指導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
戰爭年代,紅軍取得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一曲《在松花江上》,令張學良將軍潸然淚下,才有了“西安事變”;解放軍將士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美式裝備的國民黨八百萬軍隊,推翻了蔣家王朝;以魯迅為代表的“左聯”作家用文字、戲劇宣傳抗日救國,大批愛國青年奔赴延安,成為文化抗日救國的中流砥柱。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藝宣傳毛澤東思想,大批熱血青年奔赴大西北,奔赴大草原,開發建設邊疆。涌現出如鐵人王進喜、雷鋒等一批時代楷模,榜樣的力量鼓舞和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民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力量,也為紅色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元素。
(二)紅色文化倡導艱苦樸素,清廉純潔,為人民服務,于是出現了焦裕祿、孔繁森等一代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的好干部。
(三)紅色文化倡導文藝為工農兵服務,于是出現了如《創業史》等一大批反映革命斗爭的經典作品,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金科教材。
(四)紅色文化,其根本特點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節儉,艱苦奮斗,尊老愛幼,助人為樂。這是中國人根植于血液中的生活信條,又是紅色文化在長期傳播中所產生的社會積淀。三、弘揚紅色文化的現實意義
(一)弘揚紅色傳統文化,就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不忘初心,緬懷先烈,讓新時代的長征永遠在路上?!?/p>
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不是靠敲鑼打鼓喊口號,是靠真干實干,勇于拼搏,勇于擔當,銳意進取,一步一層樓,這樣才能攀登希望的頂峰。要達到此目的,靠的就是紅色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
(二)中華民族站起來了,富起來了,還要強起來。弘揚紅色文化,就要求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有憂患意識,永遠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勤勞節儉的美德,凝心聚力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弘揚紅色文化,能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全國人民要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尤為重要,它是中華民族的靈魂。紅色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血與火的實踐中歷練出來的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繼承和弘揚紅色傳統文化,進而提高文化自信,以達到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堅持以正確思想指引與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全體國民的行動指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促進社會文明、提升國民素質的基本遵循。紅色傳統文化則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的保證。
(五)弘揚紅色傳統文化,能使我們在當今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頭腦清醒,明辨是非曲直,排除干擾,講好中國故事。我們建設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走的是中國道路,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讓中華民放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努力學習,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弘揚紅色傳統文化
(一)文化職能部門和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學習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歷史時期的作用,結合新時代的特點,時時重溫紅色傳統文化,創造新的機制,與時俱進地服務于新的時代。
(二)選擇經典樣板,創作出類似的新樣板精品,教育人民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
(三)緬懷先烈,不忘初心,宣傳紅色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弘揚勇于奉獻、敢于擔當的民族精神。
(四)運用紅色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而奮斗。讓紅色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再唱主旋律,再奏時代凱歌。
(作者簡介:陳玉玲,女,大專,長春市九臺區文化館副館長)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