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傲林
摘要:被譽為“東方戲劇藝術之花”的歌舞伎,流傳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是日本值得驕傲的文化遺產之一;與之一衣帶水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舞蹈從周代開始一直發展到現在,其包含的文化內涵不容小覷。同樣是東方文化和歷史的產物,中國古典舞與日本歌舞伎之間存在哪些異同?本文從創作題材、舞蹈審美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對日本文化進行更深刻地認識。
關鍵詞:古典舞;歌舞伎;題材;審美
1、從中日兩國的舞蹈題材進行比較。
中國古典舞在新中國誕生后,于1950年由歐陽玉倩先生提出,成為一種新舞種。最初,由于中國古典舞剛剛誕生,自己的理論體系尚未成熟,因此大多數動作和題材來自于戲曲,如:《驚夢》、《寶蓮燈》等。80年代以后,中國古典舞普遍擺脫了戲曲的模式,身韻地創立使訓練方式、舞蹈審美、創作觀念等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豐富多彩的舞蹈作品,如:《秦勇魂》、《梁祝》等,這些作品取材于文學作品和歷史故事,展現了中國傳統人物的精神,再現了古籍中記載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對“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弘揚”的主題進行了深層次地探索,在創作題材和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如:《胭脂扣》、《扇舞丹青》等。中國古典舞的題材立根傳統、不斷創新,呈現多元化的局面。
日本舞蹈劇目《京鹿子娘道成寺》是根據“清姬與安珍”的神話故事延伸出的舞蹈劇;《藤娘》是根據日本滋賀縣大津市始于江戶時代的名宿繪畫的主題之一—藤娘為原型改編的舞蹈,表現了一個失戀少女藤仙子的形象;《勸進賬》表演的是源氏滅了平氏之后,取得了政權的源賴朝,又要除掉對他立下過功勞的兄弟源義經為背景的悲劇故事。日本歌舞伎舞蹈大多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為題材,且人物有著細膩豐富的情感。
2、從中日的舞蹈審美進行對比。
審美心理結構不是一層不變的,它作為歷史的產物帶有著特定的歷史痕跡,并隨著時代地發展而不斷變化。當代的中國古典舞以戲曲、武術為框架,并吸取了芭蕾的訓練體系,既有“擰、傾、圓、曲”的美學特點,也有芭蕾“開、繃。直、立”的審美要求。盡管如此,中國古典舞仍有一套獨特的風格特征:“圓”的藝術、“神形兼備”、“氣”的運用。
首先,中國古典舞無論是造型還是動律,都能明顯地看到“圓”的痕跡。將“圓”的動態拆開來看,可以概括為擰、傾、圓、曲、含、仰、翻、卷;動作軌跡有“平圓、立圓、八字圓”之分。風火輪,探海等舞姿動作以及元寶跳、點翻身等跳轉翻技巧都包含這類元素。
其次,中國古典舞講究“神韻”與“身法”的統一,也就是“神形兼備”。這要求表演者要“眼隨手動”和手眼身法步的互相配合。著名的舞蹈家戴愛蓮在談到表演動作時說過:“只要手一動,眼睛一定要跟上,眼睛跟上,身上必定跟上,然后你哪個‘法兒就來了。”有“韻”就有“味兒”,想要跳出古典舞的“味兒”,就必須把握住“神”,無神則韻散。
最后,“氣”這個詞糅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無論是書法、太極、中醫都會提到“氣”。“氣”乃流動之意象,雖肉眼看不見,但不得不承認“氣”早已融于我們的生活中。舞蹈中必不可少的莫過于“氣”,通俗一點說,就是“呼吸”。吸氣是“提”,呼氣是“沉”,但這一吸一呼并不是只是為了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地交替,而是把呼吸時的“氣”的律動融會貫通于動作中。“氣”地延伸,使動作富有韌性;“氣”的輕重緩急,使動作產生內在的節奏層次。若把“氣”運用得收放自如,那么整個動作就會呈現行云流水之姿,剛柔并進之態,靜中有動,言猶未盡。
日本歌舞伎有著它獨特的審美風格:“穩”、“靜”、“沉”。
“穩”和“沉”是相輔相成的。在歌舞伎舞蹈中,重心下沉,腳步沉穩,膝蓋大多處于彎曲狀態,移動的步伐是兩腳在地面小步的平行滑動,即使放快動作,也是快中求穩,氣息下沉。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隱忍是重要組成部分。隱忍離不開“靜”,它是明心靜性必經之路,因此這種文化內涵影響了舞蹈審美。三弦伴奏,長唄伴唱,演員的舞蹈動作與表達的情感都與唱詞一一對應。歌舞伎中的舞蹈語言多為具象化,特定的名詞動詞有特定的舞蹈語言,如:““花落”這個動詞的舞蹈語言是手拿扇邊從斜上往斜下“8”字繞扇。歌舞伎與京劇一樣,懂則沉醉,不懂則乏味,若是能靜下心來,解讀具現化的舞蹈語言和唱詞,根據審美的直覺性欣賞舞蹈,并與之產生共鳴,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靜”呢?表演者的“靜”與審美對象的“靜”相互作用,便是一場無聲的交流。
中國古典舞與日本歌舞伎作為東方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方向各不相同,但最終的目的一定是不謀而合的。中國古典舞是糅合戲曲、武術等多種元素并以芭蕾為訓練基礎的舞種,是社會發展和不斷創新的產物,但體系并不完善,借用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羅斌的話:“一個學科的理論建設是這個學科發展安身立命的基礎,但是中國古典舞至今也沒有一部著作真正說清楚古典舞的系統觀念、古典舞的核心價值觀和理念是什么。”重視基礎理論建設,為古典舞的發展做強有力支撐。相比日本歌舞伎雖同樣是本名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體,但其擁有嚴格的傳承體制,保留了完整的歷史文化特征。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古典舞的歷史痕跡雖不具體,但我國“文化尋根”的腳步從未停止,縱然過程艱辛漫長,相信總有一天歷史的原貌會重見光芒!
參考文獻:
[1]黃韻倚.上海音樂出版社.日本傳統舞蹈教程.2004.
[2]向開明 李寶祥.《論中日舞蹈文化》.2004
[3]邊冬梅.《日本的歌舞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