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賓
摘要:閱讀是一個人生命的底色,要想使它美麗多姿,光艷照人,就必須多讀書。對于小學生而言,僅僅靠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加強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是課堂閱讀的延伸,還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之一。在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智力,活躍思維,熏陶情操。本文從現狀分析入手,通過四個方面的引導來引領孩子們走進閱讀的王國。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策略
閱讀是一個人生命的底色,要想使它美麗多姿,光艷照人,就必須多讀書。對于小學生而言,僅僅靠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加強課外閱讀。但從實際情況看,許多學生還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大量閱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閱讀量少。由于農村小學不像城市一樣學生有許多閱讀的場所,沒有大型的書店和圖書館,普遍學生閱讀時間少,閱讀總量不多,每天閱讀時間在半小時以內,大部分學生只是偶爾翻一下書。2.閱讀面窄。閱讀內容以作文選最多,寓言、故事書次之,報刊雜志、小說類很少。3.閱讀質低。閱讀效率不理想,隨便翻翻,粗粗瀏覽,滿足于一知半解。那么,如何有效地提導課外閱讀呢?
一、興趣引導,激發閱讀熱情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可見從事任何活動,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只有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把它當作一種內在的需要,才能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享受閱讀的快樂。
1.走進兒童文學作家
為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我向孩子們介紹了一些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及他們的作品!有冰心、沈石溪、曹文軒、楊紅櫻……帶領孩子們遨游他們的文學世界。當作家進校園活動開展時,我和孩子們走近大作家,聆聽他們的報告,與他們親切交談,并購書簽名,孩子熱情空前,有效激發了他們的閱讀欲望。
2.巧用故事樹立榜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往今來凡有作為之人,無不是讀書的結果。為了讓學生明白讀書的重要性,給他們樹立榜樣,我經常與他們分享一個個名人讀書的故事,以榜樣的力量激發他們讀書的興趣。
3.現身說法引發共鳴
課余,我經常“現身說法”,以靜讀的方式引起與孩子們好奇心,進而交流所讀書目感受;或與孩子們共讀一本書,交流讀后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的感悟,以此產生共鳴。
二、立足課堂,據文拓展閱讀
在課堂學習文本后,要幫助學生尋找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的“點”,我根據學生特點,相應的文本特征,以鞏固文本知識以基礎,豐富、拓展文本內涵,選擇相應的讀物推薦給學生。
1.推薦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讀物,進一步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等相關資料,拓寬視野,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習《負荊請罪》一課時,我組織學生閱讀《將相和》中《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的故事,進一步了解藺相如的英雄本色,明白強秦之所以不敢貿然攻趙的根本原因在于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讓學生對人物品質及“和為貴”的思想有了進一步了解。另外,對于選自名家名作的課文,還可以原著為拓展。如《三打白骨精》,學后趁熱打鐵,薦讀原著《西游記》。學完《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推薦《魯賓遜漂流記》。
2.推薦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進行遷移閱讀。課堂上有選擇的相機介紹,增加閱讀量,加深認識。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時,我推薦學生課前閱讀、背誦作者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了解身處戰亂之中的杜甫心靈深處對光明理想的熱切盼望。
3.推薦與教學文本相同題材或相同寫作方法的文章,遷移閱讀。做到課內得法,受益課外。在學習朱熹的《觀書有感》時,可推薦課前學習閱讀他的另一首說理詩《泛舟》,課堂教學收尾拓展時,以此來比較理解詠物詩都是表面看來是一般的寫景、敘事、詠物,都蘊藏著深刻的哲理。
三、注重方法,教會學生怎樣閱讀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做學生讀書推薦的同學,還要做好讀書方法的指導,教會他們“三讀法”。
1.泛讀法
對于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針對性不強的書刊,可采用此法,也就是“走馬觀花”式閱讀,大致了解其內容,用最少的時間了解梗概。
2.速讀法
速讀顧名思義就是快速的閱讀。可采用“遮蓋速讀法” “限時速讀法”來訓練,即可逐漸提高閱讀速度。
3.品味法
對于名篇或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需要我們像觀賞一樣藝術品一樣,細心思考,靜心揣摩,在品味細讀中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營養,有時甚至可以多讀幾遍來加深感悟。
四、創造舞臺,促進習慣養成
我們通過激發學生興趣,拓展讀書內容,學習讀書方法來培養其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效率;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展示的舞臺,不僅局限在課堂檢查閱讀效果,還要開展一些與讀書相關的活動。如成語大集錦,對聯分享,課本劇等,還可以評選書香少年、書香家庭等活動豐富活動形式,激勵,引領孩子們暢游書海,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課外閱讀關鍵在于堅持,我們要經常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執行情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指導,建立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讓孩子們愛上課外閱讀,快樂地享受閱讀,做一個幸福的、健康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