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美
摘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合作學習;合作意識;個體;角色
一、引語
所謂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不但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維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的培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在近年的英語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英語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1、流于形式,運用泛濫
創新、合作是當前教育領域的時髦話題。只要是展示課,合作學習的模式。課堂中老師創設出一個又一個情景,示范一段又一段錄像。每一個情景,教師只稍作解釋,給出命令,學生即刻溶入各自小組,隨即的“匯報演出”幾乎不出差錯。例如在筆者觀摩的一堂公開課中,有的學生竟“出場”十幾次,代表小組匯報、表演等。而有的學生似乎在小組合作中似乎找到了保護傘,隨便應付,態度馬虎,回避有難度的分工。以小組團體的成績作為評價基礎,無疑是正確的。但也可能引向一個誤區,獎勵過多地集中在小組整體上,從而忽略了對個體的獎勵。如何將個人成就感和集體榮譽感聯系起來,增強合作意識,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那么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怎樣才能讓師生的教學方式發生質的轉變,如何讓高中英語課堂更加高效呢?
三、組建英語學習合作小組的原則及要求
(一)科學分組,優化資源
“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所謂“組間同質”,是依據成績的高低、性格的差異、性別的搭配及組織能力的強弱等幾方面,把各組的實力調整得基本均衡,這樣便于各小組之間的競爭。“組內異質”是指一組內學生的成績、行為習慣、性格愛好、男女比例等幾個方面互補的學習共同體。學習小組成員有明確分工。在小組中各位成員“人人有事做”,都要承擔一定的角色,負起一定的責任。組長具體負責小組的工作,用以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其他組員各司其職。有意識培養小組長的管理能力。英語老師對其定期培訓并定期召開小組長座談會,以周為單位,以考核結果反饋,每周評選優秀小組和優秀小組長。各小組配備小黑板和筆,以便在小組討論或小組總結歸納時使用。每周分發各種考核的表格,用來統計個人和小組的分數,作為評選優秀個人、優秀組長、優秀小組的依據。
(二)“師友互助、小組合作”課堂模式的重心與要求
首先,要讓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心理需要。這就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把學習的責任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自覺擔負起學習的責任。 其次,要培養學生具有“我能學”的心理意識。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獨立的要求,都有一種表現自己獨立學習能力的欲望。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在組長、師傅的帶動下,促進學友的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第三,要培養學生具有“我會學”的能力品格。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改變傳統的“課上聽講――課后復習”的傳統模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和研究等認知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設計一份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案
好的教學效果必定來源于好的教學設計,要想借助小組合作學習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一份教案,在教案中一定要注明分組活動的目的、形式、內容、時間、活動的工具材料、活動的要求等,這樣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分組活動才能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獲得較好的效果。把盡可能多的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于學生間互動而不是宣讀書本內容,教師需要重新組織教學內容,如閱讀、聽力、寫作和口語材料,以打破傳統的教學順序,調動學生間的溝通。
(四)科學評價
有研究表明,合作學習要想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首先,學生們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其次,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所有小組成員進行有效的個別學習。學習小組的成功不僅僅在于能否達到小組目標,而且關鍵在于它能否提高小組中每個成員的學習成績。因此,評價時要把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對集體的評價與對團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使學生更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并認識到發展合作學習精神的重要性。
四、結語
新課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和合作學習方式,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生由傳統教學中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小組合作學習的這種對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句型操練、表演對話中角色的分配非常方便。由于使用語言的機會增加,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對語言運用的熟練程度,大大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