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桂萍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山西 大同 037008)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此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半身不遂、語言障礙和認知障礙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1]。急性腦梗死患者因起病急、病情進展快,常在前往醫院就診的途中死亡[2]。相關的文獻指出,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無縫隙急救護理能夠有效地提高其急救的成功率。
為了進一步探討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無縫隙急救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從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隨機選取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的納入標準:1)其臨床表現符合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經頭顱CT檢查或磁共振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腦梗死。2)未患有心、肺、肝或腎等器官的器質性疾病。根據急救護理方式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44例/組)。
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20例;其年齡為42~70歲,平均年齡(46.18±2.42)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9例;其年齡為44~72歲,平均年齡(47.14±2.62)歲。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急救護理,包括對其進行轉運護理、協助醫生對其進行檢查和治療等。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無縫隙急救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1)建立無縫隙急救轉運、交接制度、突發事件預警機制、轉運人員考核制度及不良事件上報制度。護理人員嚴格遵循上述制度開展急救護理工作。2)開通急救綠色通道,護理人員在患者的病歷本上做出醒目的標識,并遵循“先救治-先檢查-后繳費”的原則對其進行急救護理。3)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規范化的急救培訓,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演練急救過程,使全部護理人員都能夠了解急救轉運的流程、注意事項及護理配合方法。對急救演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由護士長或高年資的主管護師為欠缺急救護理經驗的護士講解急救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以提高其急救護理能力和面對突發情況時的應變能力。4)在接到求救電話后,護理人員應立即前往急救現場。在到達急救現場后,護理人員采用改良的早期預警評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并記錄其心率、收縮壓、呼吸頻率、體溫和意識狀態。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對其進行補液治療,以防止其發生休克。若患者存在呼吸困難的癥狀,應及時清除其氣道內的分泌物,并使用便攜式呼吸機對其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若患者出現雙瞳孔大小不等、昏迷的癥狀,應立即使用甘露醇對其進行脫水治療。若患者存在躁動的情況,應使用約束帶對其肢體進行妥善的約束,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鎮靜劑對其進行治療。5)在對患者進行轉運前,護理人員向患者家屬講解將患者轉運至醫院接受急救的必要性,以便使其能夠主動地配合轉運工作。
在轉運途中,護理人員通過救護車上的網絡將患者的詳細情況發送至急診科和急診病房,并通知神經內科醫生準備到急診科對患者進行會診。6)在將患者送達醫院后,護理人員妥善地完成與急診科接診人員的交接工作。
比較兩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時間、院內分診的時間、轉運的時間、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及接受護理前后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ESSS評分)。
對本文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時間、院內分診的時間、轉運的時間、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和NESSS評分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觀察組患者的NESSS評分平均為(27.30±3.98)分,對照組患者的NESSS評分平均為(28.01±4.00)分。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其NESS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NESSS評分平均為(18.50±3.00)分,對照組患者的NESSS評分平均為(22.30±3.76)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NESSS評分更低(P<0.05)。詳見表 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NESS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NESSS評分的比較(分,±s )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4 27.30±3.98 18.50±3.00*對照組 44 28.01±4.00 22.30±3.76 t值 2.001 4.505 P 值 > 0.05 < 0.05
觀察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時間、院內分診的時間、轉運的時間和發病至接受手術時間的平均值分別為(18.44±2.03)min、(0.58±0.33)min、(33.10±3.01)min、(65.89±6.00)min,對照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時間、院內分診的時間、轉運的時間和發病至接受手術時間的平均值分別為(26.99±2.60)min、(2.50±0.80)min、(64.10±5.80)min、(90.44±8.90)min。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時間、院內分診的時間、轉運的時間和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急救效率的比較(min,±s )

表2 兩組患者急救效率的比較(min,±s )
組別 n 接受院前急 院內分診 轉運的 發病至接受救的時間 的時間 時間 手術的時間觀察組 44 18.44±2.03 0.58±0.33 33.10±3.01 65.89±6.00對照組 44 26.99±2.60 2.50±0.80 64.10±5.80 90.44±8.90 t值 4.102 2.010 7.223 10.879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急性腦梗死主要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所致的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引起的。此病的發生與患者的血脂異常、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風濕性心臟病等因素有關。臨床研究發現,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其神經系統的功能可出現不可逆性損害。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時間、院內分診的時間、轉運的時間和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均更短。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NESS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無縫隙急救護理的效果顯著,能夠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
[1]陳胡萍, 曾憲容. 伴無癥狀顱內動脈瘤的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概況分析[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5,14(5):535-537.
[2]肖艮, 朱棟華, 趙楊,等. 通腦活絡針刺法治療急性腦梗死治療方案優化的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12):1558-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