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兵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教學模式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的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以微課在高中物理中的應用為重點展開探討與研究。主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加強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打破了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自主、創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物理知識,掌握學習物理的核心知識,充分利用時間,使學生能夠用較短的時間學習更多的物理核心知識,以達到自主學習、高效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物理;微課;創新應用
物理這一學科對高中學生來說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學好物理,不僅能夠在考試中取得有利的位置,高中物理書本中的很多知識在我們生活中也能解決很多的問題。如果有人問高中生學習是為了什么,可能大多數高中生會回答為了考試,為了高考,為了能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微課的作用就是為了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真正愿意去學習物理這一門學科,不僅僅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應付家長和老師。
一、什么是微課
近年來,微課教育引起了我國社會的廣泛關注,微課進入學堂能夠讓學生做到自主學習,自主創新,培養自己主動學習高中物理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做到不僅僅只是為了考試而考試,要為了不考試而考試,努力學習高中物理核心知識,不僅僅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應付學校和家長。微課主要以視頻為重要的載體,并在教師的安排下完成課程標準及實踐要求,主要記錄教師在引導同學們學習過程中教授重要內容的全部過程。微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視頻教學,同時還包含了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檢測、課堂討論、學生反饋及教師點評等輔助性資源。總體來說,微課具有打破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目的明確、教學時間比較短的特點。
二、微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1.微課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物理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當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內容,物理書本中絕大部分內容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物理實驗,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到物理的核心知識,實驗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理實驗不僅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物理知識,有助于學生深入學習物理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實際動手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測試串聯系統的電壓時,教師可以在教授學生前錄制好視頻,把需要準備的工具、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實驗的過程等問題全部錄制好,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觀看,這樣不僅節約了教師的教學時間,還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更加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學生進行反復的觀察、研究和學習,印象深刻,學生進入實驗室時在操作的過程當中就能更加目的明確,也能夠體會到實驗對深入了解知識帶來的好處。
2.微課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的應用
教師可以根據當前課程進度,錄制一些與課程有關的小視頻,視頻主要講解課程當中的重難點,然后組織學生根據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對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并要求學生搜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在上課期間,由老師組織,讓學生分組,進行自由答辯,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讓同學們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增進同學們之間的友誼,使學習更加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樂趣,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再是老師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同學之間互相監督,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共同學習,以此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現在的高中生都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一些簡單的內容不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反復強調,這時教師可以錄制幾個小視頻,加上講解內容,突出視頻中的重難點,并將其上傳到校園網,供學生在線或下載學習觀看。這樣學生在課下就可以完成一節課的學習內容,大大節約了教師的教學時間,可以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地點,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強調了學生在物理學習當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且主動學習。
微課主題鮮明、內容具體,反饋及時、針對性強,根據課程的主要內容制定不同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還能夠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發揮的作用有限,需要教師在教育模式上根據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創新和改變,這就需要學校和老師對傳統的課堂進行一定的改革,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創新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不僅新穎,而且能夠學到真正的物理知識,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也將打開一扇教育界新的大門,帶領學生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也將帶領國家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給學生和家長帶來福利。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2]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
[3]胡鐵生.區域性優質微課資源的開發與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