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軍
摘 要:轉眼間,已經在初中語文的三尺講臺上砥礪前行多年了,這些年來在教育教學中的點滴回憶,時常浮現在心頭。總是想著把這些回憶用筆記錄下來,但又總是想這些回憶只是一些小事罷了,所以直到現在才把它們記錄下來,也算是對執教歷程的一份回
顧吧。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回憶
還記得那是去年,我在與班里的學生吳某聊天的過程中問道:“吳某,促進你學習語文的動力是什么呢?”吳某回答說:“韓老師,促進我學習語文的動力就是考試??!”我感到很意外,就問他:“語文課程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文學知識,難道不能夠吸引嗎?”吳某說:“那些文學知識確實有趣,可是我們為了中考必須得先想著提升分數啊!”我心中不由產生一陣失落,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也許是教學管理得較為嚴格,但是作為語文老師來說這難免是一種悲哀。在我和吳某談話過后,我就在思考如何能夠在保證學生考試成績的同時,將語文教學中本身的魅力展現在學生面前。我首先想到了利用“開放式”作業的方法,進行作業的布置。這種“開放式”作業,與高等教育中部分作業的布置形式相類似。由教師確定幾個關鍵詞或者作業的大體方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人特點、興趣愛好等條件進行完成。在“開放式”作業布置之后,學生都很新鮮,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寫到了作業之中交了上來。這一點讓我很受啟發,語文老師具有和學生進行文字交流的便利,我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書信溝通的方式來讓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啊!當然,我們書信溝通的內容也不僅限于學習。這樣通過書信溝通的過程,使我和學生之間拉近了距離,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記得那是我們在進行《觀滄?!芬徽n的詩詞教學中,學生何某在睡大覺。我走近何某身邊把他叫醒,問何某:“何某,你知道我們在學習什么嗎?”何某滿不在意地答道:“不就是《觀滄海》嘛!我早都會背了。”我知道何某語文素養比較好,就是有點狂妄,我就接著他說:“那你背一遍給同學們看看?!焙文秤谑情_始背誦:“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不久就把《觀滄海》背了下來。在教學中盡量尋找學生的優點,盡量避免批評學生,是一種良好的師德體現。
還有一次關于寫作教學的有趣回憶,那次寫作教學是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童年回憶進行對課文的仿寫訓練。我們的學生張某寫了一篇回憶體散文《抓蝗蟲》。該文主要是回憶他童年每到了夏秋之交最感興趣的課余活動就是抓蝗蟲。文中還回憶了他所抓的蝗蟲種類以及對不同種類蝗蟲的不同“抓法”。最后寫到蝗蟲抓多了還可以去除內臟和翅膀讓媽媽用油炸了吃,表示油炸蝗蟲真是人間美味,他至今還存有回憶。這篇《抓蝗蟲》滿是童真、童趣,反映出了張某在童年的快樂成長歷程和對媽媽的深厚感情。而學生趙某則寫了另一篇回憶體散文《學游泳》,主要是趙某回憶在他小學四年級的暑假,他的父親帶他到游泳池學習游泳的過程。這篇《學游泳》記錄了趙某學習游泳的過程,以及他對父親父愛的感激,寫出了他的真摯情感。對于這些感情豐富的回憶性散文我記憶猶新,也許只有與自己的真實生活緊密結合,才能創作出情感豐富的作品吧!
那次是我們在《沁園春·雪》的教學中,首先為學生介紹,這首詩是毛主席完成兩萬五千里長征之后,在陜北高原見到了皚皚白雪之后有感而發的作品。在本詩的上闋從“北國風光”一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都是描寫雪的。其間用了對仗、比喻等修辭手法。直到:“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币痪?,描寫了我國秦晉高原的秀美山川,也是暗指在將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之后,我國的江山將會“分外妖嬈”。學生高某提問:“老師,《沁園春·雪》中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不是都在描寫雪呢?”我思考了一下對他說:“要是單在詩中可以這么說,你認為呢?”高某說:“我認為,這里的‘銀蛇與‘蠟象既是指雪,同時又指中國的人民。他們在日寇侵略我國的寒冬之中‘飛舞‘奔馳兩詞則表現出了我國人民堅強奮勇的民族氣節。”我感到他這個觀點很新穎,我就對他說:“你這個觀點很好,可以將‘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看成一語雙關的比喻,說明你的思維很寬廣。”我課下找到高某問他,他是怎么想到“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也可以說是指人的。高某就說,他平時經常閱讀傳統文化題材的文學作品,這種修辭手法在其中很普遍。我就讓他利用自己這些新穎的文學思維多與同學交流,使學生都能獲得思維上的創新。此后高某果然多和同學交流了,還在班級中成立了一個“創新文學思維小組”,主要是利用創新思維研讀文學作品。我為他們這種愛好學習、鉆研的作風而感到高興。
每當想起這些點滴的回憶,我的心頭總是暖暖的,我為我的職業而感到光榮,我用我的青春為學生帶來了美好的學習時光。也許我到了珊珊遲暮之年,回顧到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我還會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選擇了教師這個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
參考文獻:
[1]周學林.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現代交際,2017(7).
[2]張偉英.初中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理念的滲透[J].中國培訓,2017(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