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苑蘋 包蓓艷 李國富
(寧波市泌尿腎病醫院腎內科,浙江 寧波 315192)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為引起終末期腎病腎衰竭的因素之一〔1〕。 研究指出,DN處于微炎癥狀態,其發生、發展與糖脂代謝紊亂、氧化應激、血流動力學改變等關系密切,當抗氧化系統被破壞,自由基增加,可進一步引起腎臟的氧化損傷和炎癥加重〔2,3〕。同時,氧化應激可以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腎臟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引發腎小球基底膜厚度增加,出現蛋白尿。因此抗氧化治療成為延緩和控制DN發展的研究熱點〔4,5〕。葛根素目前在臨床應用廣泛,其在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環方面有較好療效〔6〕。本研究觀察葛根素對老年DN伴蛋白尿患者氧化應激損傷和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于寧波市泌尿腎病醫院就診的91例老年DN伴蛋白尿患者,男53例,女38例,年齡50~82〔平均(66.5±4.2)〕歲,病程3~16〔平均(7.6±2.8)〕年。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齡51~83〔平均(66.2±4.5)〕歲,病程3~15〔平均病程(7.4±3.1)〕年;觀察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50~83〔平均(66.8±4.1)〕歲,病程3~16〔平均(7.8±2.4)〕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嚴重感染性疾病者;長期使用抗氧化劑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高血壓、長期吸煙、泌尿系統感染者;酮癥酸中毒者;伴有其他腎病者。
1.2方法兩組采用控制飲食,限制蛋白質攝入量,合理運動,接受糖尿病相關知識教育。口服降糖藥、胰島素治療均不改變,保持患者血糖穩定后進行。合并高血壓患者采用鈣離子拮抗劑治療,控制血壓穩定。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浙江康恩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B3020186),300 mg/次,250 ml靜脈滴注,1次/d,連續20 d。
1.3觀察指標
1.3.1兩組治療前后尿白蛋白及腎功情況患者入院時和用藥治療20 d后分別采集空腹靜脈血和24 h尿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FPG)、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放免法檢測24 h尿蛋白量。
1.3.2兩組治療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變化患者入院時和用藥治療20 d后分別采集空腹靜脈血,按照試劑盒要求分離獲取血清后,-80℃保存,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血清SOD活性;比色法測定MDA含量。
1.3.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TNF-α、IL-6和CRP變化取分離得到的患者血清,采用ELISA法檢測TNF-α、IL-6和CRP水平。
1.4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17.0統計學軟件行t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尿白蛋白及腎功能情況兩組治療前,FPG、Scr、BUN和尿白蛋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腎功能均有所改善,但Scr和BUN的下降水平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FPG和尿白蛋白下降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尿白蛋白與腎功能比較
2.2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變化治療前對照組與觀察組SOD與MD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OD水平明顯升高,MDA水平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SOD升高和MDA降低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IL-6和CRP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下降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OD和MDA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比較
2.4不良反應兩組均無肝腎功能異常。對照組頭暈2例,口干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98%;觀察組頭痛1例,頭暈1例,口干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25%,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DN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發病過程伴隨著復雜的機體代謝紊亂〔7〕,其引起腎臟損傷的確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統一的機制學說認為,糖尿病患者腎臟氧化應激伴隨著DN的發生發展〔8〕。氧化應激指的是機體在多種內毒素、化學物質、補體和免疫復合物的刺激下,導致循環中炎癥因子增多,引起組織損傷;同時炎癥因子的釋放刺激血管內皮因子分泌增多,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起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和內皮細胞通透性增加,引起蛋白尿〔9,10〕。由此,采用抗氧化的方式,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水平,降低炎癥因子含量,可以作為延緩DN發生和發展的治療策略之一。
作為炎癥性疾病,多種炎癥因子如TNF-α、IL-6和CRP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TNF-α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T細胞產生,與全身的炎癥有關。DN患者糖脂代謝紊亂、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均可以引發TNF-α上升,損害腎小球和腎間質,引發蛋白尿〔11〕。IL-6在免疫和炎癥反應中作用明顯,可以刺激腎小球系膜增殖,引發腎小球硬化癥,促進DN的發生〔12〕。本研究中,治療前DN患者血清TNF-α、IL-6和CRP水平均高于正常。
葛根素因具有改善微循環、抑制氧化應激、減輕炎癥反應、抑制細胞凋亡等作用而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13,14〕。研究顯示,葛根素具有減少尿微量白蛋白,改善FPG的作用〔15〕。研究表明,葛根素可通過降低Caspase-3表達、抗氧化、維持線粒體膜電位的方式,抑制細胞凋亡,對氧化應激誘導的血管內皮損傷產生保護作用〔16〕。
本研究發現,葛根素具有較強的抗氧化功能,對DN伴隨微量尿蛋白患者具有減少蛋白尿、改善FPG的作用,對腎臟的氧化應激損傷和過度的炎癥反應有較好的控制作用,能有效延緩疾病進展。
1Duran-Salgado MB,Rubio-Guerra AF.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inflammation〔J〕.World J Diab,2014;5(3):393-8.
2Nazir N,Siddiqui K,Al-Qasim S,etal.Meta-analy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ssociated genetic variants in inflammation and angiogenesis involved in different biochemical pathways 〔J〕.BMC Med Genet,2014;15:103.
3林子桐,張超,沈雪梅.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4;28(5):765-73.
4李敏州,高彥彬,馬鳴飛,等.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2):344-9.
5Saini V.Molecular mechanisms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World J Diab,2010;3(1):68-75.
6朱玲娜,唐麗琴.糖尿病腎病中氧化應激對炎癥細胞因子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2;16(9):1226-9.
7瑙珉,江培.葛根素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8(32):85.
8偉唯,江培.葛根素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藥,2014;27(1):51-5.
9朱玲娜,唐麗琴.糖尿病腎病中氧化應激對炎癥細胞因子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2;16(9):1226-9.
10張潔,董閃閃,康巖,等.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糖波動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5):3410-3.
11David ML,Jeff S,Nigel B,etal.Oxidative stress,anti-oxidant therapi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J〕.Nephrology,2012;17(4):311-21.
12丁文娟.慢性腎臟病患者血清血紅素氧合酶-1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D〕.南寧:廣西醫科大學,2014.
13任春久,張瑤,崔為正,等.氧化應激在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進展〔J〕.生理學報,2013;65(6):664-73.
14楊慶玲.血清CRP、TNF-α、IL-6和IL-8水平在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1):252-3.
15吳偉,朱章志,李紅,等.葛根素治療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的Meta分析〔J〕.中成藥,2013;35(7):1399-406.
16高培國,強輝,凌鳴.葛根素對過氧化氫誘導的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3(2):24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