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妍璐
摘 要 現階段電視節目受到了各種媒體的威脅,不復當年的風光。各類媒體紛紛登上歷史的舞臺,與電視節目搶奪著市場份額。在這種情況下,電視節目就需要作出應對,才能夠保證電視節目的活力。在當前來看,電視節目中文化類節目的出現可謂是獨樹一幟,這在其他的媒體中是很難找到的。文章針對當前的電視文化類節目進行探究,發現其火爆的原因。
關鍵詞 電視節目;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7-0015-03
文化類節目可謂是電視節目的一個法寶。這主要是因為電視節目相對于其他的媒體而言,更加注重內涵。因此,在其他的媒體都推行快餐文化的時候,電視節目中推行了這么一個另類的節目類別。但是在播出后,這類節目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幾乎成為了現象級的節目。這種現象也引人深思。其背后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另類嗎?其實不然。在文化類節目盛行的時候,也代表著我國人們的文化水平和個人素養的不斷提高。因此這樣高雅的節目才會得到觀眾的青睞。接下來,筆者就為大家探究文化類節目火爆的原因。
1 節目定位差異化
在當前來看,文化類節目和其他節目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基本上有著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追求熱點。這個方面其實非常好理解,主要就是各類的媒體在當前的節目安排大多都是和熱點相關的。我們以最近的熱點事件李小璐PGONE為例,除了電視之外的其他媒體,大多數的節目都在持續曝光這件事情。靠著人們所關注的熱點新聞來增加媒體的市場份額。這樣的做法在當前來看是非常普遍的。許多的消息可能都已經不是獨家發布,但是許多的媒體依舊喜歡做多次加工,從而博得觀眾的眼球。這一點是文化類節目做不到的。因為文化類節目在當前來看,是非常難以與當代熱點相互結合的。就算結合,結合程度也是非常低的。例如成語類的節目,我們就無法關注李小璐PGONE事件,這樣的題材有損電視節目的形象。
其次是追求快餐文化。因此在當前來看,快手、抖音等新媒體播放方式大行其道。都是間斷的小段子。而且一些大型的媒體,例如優酷、騰訊等,也開始不斷推出這樣的段子。這樣的播放方式非常符合當前人們快速生活的節奏。但是這一類定位來看,也和文化類節目完全不符合。因為文化類節目的主張就是讓人們的生活慢下來,因此節目一般都較長,而且循序漸進。屬于當前媒體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而在文化類節目與其他節目的對比中,我們能夠看到這么幾個定位亮點。
首先是發揚傳統文化。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因為現在的許多電視節目,都是靠著現代文化來博取人們的眼球。例如《中國有嘻哈》這樣的節目。但是文化類節目不同,其主要的內容還是弘揚傳統文化。例如《成語大會》等,就是以傳統文化為主。
其次是提高人們的素養。在當前的文化類節目中,大多都是以提高人們的素養為主。傳播的都是傳統文化中有教育意義的文化。而且所選擇的表演人員,或者比賽人員,也都是帶有正面形象的人員。給人們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真正展示了什么叫“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一種正面的宣傳,相對于傳播個性,主張放肆的一些節目來說,文化類節目更加適合當前的社會。因為當前的社會中,人們都較為浮躁,正需要這樣一個慢節奏、富有內涵的節目來幫助人們放松。
2 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
在當前來看,我國的電視文化類節目主要的內容就是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制作組想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表達一種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以此來提高觀眾的文化素養。從這一點來看,制作組可謂是用心良苦。而制作組之所以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成為當前的一個熱潮,是因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具備以下性質:
首先,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的積淀。在歷史長河中,只有中國的文化傳承是一直不斷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文化中就成為人們心中最神圣的存在。因此,在進行節目的編排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人們會從內心中喜愛這個節目,認為這個節目是我國的自豪,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小縮影。
其次,傳統文化能夠帶給人共鳴。對于中國人來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節目是由傳統文化組成的,那么我們就能夠在節目中看到我們生活中的故事。這樣就非常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因此,許多的人都喜歡觀看這樣的節目。最后是能夠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這一點是許多的節目一直在努力,但是卻一直難以做到的。這主要是因為許多的節目雖然形式非常的新穎,但是其內涵不夠,因此就很難起到這樣的效果。可文化類節目卻不同,文化類節目本身就是以傳統文化為內涵,因此,在內涵方面一點兒也不缺少。同時再加上各大學者的加入,能夠很好的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許多的家庭雖然限制孩子看電視,但是卻不會限制觀看這一類的節目。就是這個原因。因此,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文化類節目,其核心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也是中國電視節目中的瑰寶。
3 電視文化類節目社會責任意識強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多元又精彩。而現今不可回避的現狀是,當下我們國家的年輕一代,基本沒有時間接觸到四書五經,沒有意識去翻閱經史子集……這樣的情況一旦蔓延,民族文化將會出現問題,民族精神將會受到損傷。面對這一現狀,廣電媒體應擔起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開辦出有特色、有品位、有價值的原創文化類節目,在弘揚與傳承傳統文化中發揮引領作用。電視文化類節目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它作為人們日常生活放松身心的精神食糧在實現娛樂性的同時,還需要對社會以及觀眾有積極的影響。
3.1 具有文化品位與知識內涵
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更習慣于通過網絡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在網絡中搜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滿足自己。另外,媒體為了更加迎合人們的心理,無限放大對電視娛樂八卦的內容,也就導致了現在的電視文化過分的傾向于娛樂化。為了當今電視娛樂節目能夠突破這種現象就需要電視節目的編導在娛樂節目設置時致力于提高娛樂節目的文化與知識的內涵,在娛樂大眾的同時,能夠更有效的讓大眾獲得有意義的內容。近年來出現了一些知識類的娛樂節目,這樣的節目需要通過娛樂節目的編導在娛樂與教育之間找到一個適合的契合點,讓娛樂節目能夠吸引大眾。例如現在比較火爆的節目《百萬英雄》,以答題為主導,在答題過程中獲得知識,并在整場比賽中能夠全部答對12道題獲取豐厚的獎金。
3.2 變迎合大眾轉為引導大眾
針對當前媒體之間的競爭各大傳媒公司更偏向于符合大眾口味的娛樂節目,通過收視率來換取現實的利益。但是在針對大眾的口味在欲望與需求之間很難進行抉擇,由此導致節目更傾向于觀眾的欲望,從而導致節目質量低下。由此,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編導在對節目進行設置時需要變迎合大眾為引導大眾關注大眾真正的需求。電視節目的編導在通過節目的合理設計以及內容的傳播,主動帶領觀眾去吸收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進一步發揮電視娛樂節目的社會責任。
4 包裝手段豐富 滿足不同受眾需求
一般的電視文化節目在畫面信息上相對單薄,同時畫面剪輯呆板而缺乏變化,成為制約電視文化節目發展的一個短板,節目缺乏節奏感,受眾很難長時間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節目中。創辦于2000年的大中華區第一個華語歷史人文紀錄片主題頻道的陽光衛視幾年就虧損了2億港元,楊瀾接受采訪時承認,“一個好的文化理想,一定要有一個合適的商業模式,才有可能最終走向成功。”前些年廣受好評的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雖然獲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但是近些年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電視文化節目要想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必須將文化內核和電視先進的傳播手段相結合。
20世紀5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針對影響受眾對大眾傳播節目選擇時提出了“信息選擇或然率”公式,即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也就是說,受眾是否選擇一個節目和節目本身滿足受眾需求的程度成正比,節目越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受眾選擇的可能性就越大;受眾是否選擇一個節目和其得到這個節目的費力程度成反比,他獲取這個節目的信息渠道越輕松,就越可能選擇這個節目。
中國電視文化節目在很長時間里無論是從社會口碑和市場收益上都難以令人滿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極少有節目能夠在文化品位和市場定位之間找到均衡點。電視文化節目要適應時代和觀眾變化的需求,必須要與時俱進,有開放性,文化的嚴肅性、深度性和電視的通俗性并不矛盾,“陽春白雪”的文化內容也可以用“下里巴人”的電視包裝手段來充實,電視的先進傳播技術特點賦予了成語新的文化內涵。這也證明了,只有富有內涵的節目,才具有成為經典節目的潛力。因此,大力的發展文化類節目在當前來看,是必要的。
電視節目并不能像課堂的傳播方式對知識進行灌輸,必須通過娛樂的電視手段進行表達,當下電視文化傳播過程中“從傳統的表演到游戲娛樂,從益智博彩到真人秀,電視節目的觀念日益走向多元化、娛樂化和綜合化。”由此,文化類節目也吸取了其他電視節目的成功要素。
較以往的節目設置都只是簡單的你問我答和純粹的回答問題的闖關游戲模式。而這些平鋪直敘的模式在近幾年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環節中已經被淘汰,更多的是編導在節目環節設置上多采用懸疑的方法,在觀眾觀看的過程中引起觀眾的共鳴,更多的是帶給他們緊張、刺激和一定的趣味性。國內大部分的綜藝節目的娛樂性和創新性都是來源于韓國的電視節目的觀念,隨著各大衛視大量購買國外的節目版權,冠以國內本土化的移植與改造,從而符合國內觀眾的習慣以及欣賞口味。感同身受的情境化舞臺,跌宕起伏的戲劇化沖突,高低錯落的情感化體驗,往往也成為當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標準化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類電視節目能夠折射出中國電視行業根深蒂固的問題:一個成功的節目在不斷的被其他節目效仿,這樣這類節目的質量水平會下降,并直接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此外,也會嚴重影響節目的生命周期。很難想象,當各個電視臺、網站群起效之,搭筑起一個又一個的絢麗舞臺時,觀眾的判斷力又如何能保持清醒,注意力又如何能保持集中?從知識傳播的視域來看,文化類電視節目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電視的責任擔當與廣闊舞臺。但正如知識世界本身的無窮無盡一樣,如何在電視場域表現知識也有無限的可能性。僅以內容而言,BBC紀錄片頻道、探索發現頻道的那些探求大千世界的絢爛作品,就足以給文化類電視節目編創者極大的啟發。因為文化需要通過現代化的手段進行宣傳,并通過想象力對其進行不斷的發展。
5 結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任何民族之間的文化都是互相感染的,在多元文化的框架中不僅僅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點,還需要對其他文化保持交匯性。但是這種融合一定要注意,無論外來的文化是什么,都要以我國的傳統文化為核心。任何外來的文化都是為修飾我國的傳統文化而存在的。只有能夠明確這一點,才能夠保證我國的文化類節目不斷的發展,最終成為現代媒體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錢靜.電視文化類節目主持人語言特色及發展[J].現代傳播,2013(9):154-155.
[3]陳晨.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定位及其發展反思[J].現代視聽2011(6):51-54.
[4]約翰·費斯克.電視文化[M].祁阿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3,394.
[5]戴維·阿什德.傳播生態學[M].邵志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3.
[6]胡智鋒.電視節目策劃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