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
摘 要:課堂的生成性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我們的課堂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學生是靈動的個體,他們使課堂出現(xiàn)各種難以預設的生成性資源。如何使小學語文課堂中生成更有效?通過一系列教學研討與課例分析,總結出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有效生成”的幾條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靈動個體;課堂教學;生成資源;課堂記錄;有效生成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課堂教學應當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它不應只是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預設程序”,更不是由教師事先編織好精美的“鳥籠”,它追求的是教學的真實自然,敢于“暴露”意料,課堂再現(xiàn)的是師生“原生態(tài)”的生活情景。
而在我們以往的公開課教學中,常常看到這樣的一幕:課堂上老師笑容可掬地授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幾乎是天衣無縫、完美無缺,而學生的回答更是一語驚人、滴水不漏,每一次回答都能順利地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一片掌聲中,師生完美地展現(xiàn)了課前預設的教學情景。這些幾乎“完美”的課堂上,未免就有了“作秀”的嫌疑。當精彩課堂過后,我們不禁要反思:孩子們都有獨特的個性,難道課堂上就沒有出乎意料的問題嗎?于是,我們開始了追求“課堂生成”的一系列探索。然而,物極必反,為了追求真實的“生成”,我們有時會被“途”中的一些錯誤資源,甚至一些毫無意義的生成性問題分散精力。有的環(huán)節(jié)設計“為生成而生成”;有的教學過程看似生成,其實卻是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甚至還有更多的課堂,“生成”被扼殺在教師的茫然之中。
新課程追求的是有效課堂,教師如何在課堂生成中及時地拋棄或轉(zhuǎn)化一些教學意外的“事故”,怎樣使語文課堂的生成更加有效?實現(xiàn)生成的無序和課堂教學有序的統(tǒng)一?
一、彈性選擇,促進生成
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不只是對課堂情況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要給不確定性的出現(xiàn)留下足夠的空間,并將其作為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它展現(xiàn)于具體的教學過程、情境和環(huán)節(jié)之中,卻完成于教學之后!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我先用課件引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我讓學生說說課文描寫了頤和園里的哪些景點?與同學討論下你最喜歡哪個景點?讀一讀,說說為什么。接下去,讓孩子們表決,最喜歡哪個景點,就先來學習那個段落。這么一來,課堂上雖然有些混亂,孩子們學習的順序未必是按照老師的預設,但是他們能夠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內(nèi)容來學習,課堂上不再是老師問、學生答,學生總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而是整個課堂都生機勃勃。
再如,教學《景陽岡》一文,當我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武松嗎?為什么?”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喜歡!因為他勇敢!”“他很威猛!”“他很靈活!”“他武功高強!”“他很豪爽!”看到孩子們熱情地回應,我又問:“你從哪里看出武松的這些特點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讓學生尋找最精彩的片段進行學習,講到哪,學到哪。孩子們頓時活躍了,你一言我一語,將武松的人物形象剖析得淋漓盡致。縱觀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生成性學習為主,隨機教學,不以老師的預設課程來束縛學生的思維,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二、角色體驗,豐富生成
用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科書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補充拓展、重組教材,靈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開放性。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讓學生扮演人物角色,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充分感受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教學完課文之后,我讓孩子們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等角色,然后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來編演課本劇,再現(xiàn)草船借箭的情景。這么一來,學生通過體驗角色,把自己融入課文情景,設身處地站在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角色中,通過自己的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在對話中道出草船借箭能成功的玄機。這樣一來,學生親身參與了體驗課文的人物角色,實現(xiàn)了文本與學生的深層對話,突破了教材的束縛,真正做到以生為本,課堂中生成了許多出人意料的新體驗、新想法。可見,教師開放了教材,不拘泥于課本,通過角色體驗,豐富了課堂生成。
三、尊重學生,和諧生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要讓學生在課堂中能說真話,表達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體驗,從而使教學“動態(tài)生成”,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變性。而這樣的“動態(tài)生成”需要有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在師生雙方真誠平等基礎上的民主對話。
記得一次課堂上的量詞訓練:“一( )蜜蜂、一( )金魚”。孩子們高舉小手,對答如流。當“一(只)蜜蜂、一(條)金魚”正確答案即將鎖定,突然一個“不和諧的音符”跳了出來,“一(個)蜜蜂、一(位)金魚!”孩子們哄堂大笑!那個異想天開的小男孩立刻漲紅了臉!這時我愣住了,孩子為什么會有這么奇異的想法嗎?于是輕撫著他的臉頰問:“好孩子,能說說理由嗎?”小男孩卻用稚嫩的聲音反問道:“驢先生、狼外婆,動畫片里不都是這樣說的嗎?”原來孩子是受了動畫片的影響啊,于是我轉(zhuǎn)問同學們:“孩子們,如果在童話故事里,這樣的說法可以嗎?”回答老師的是一片開心的笑聲!那是會心的笑,充滿默契的笑!這笑聲不是教學設計中預設的,而是在平等對話的課堂上生成的。
是啊,案例中,當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不和諧的音符”,教師的處理是民主的。老師自信聆聽了孩子的想法,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讓這位孩子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獨特想法,孩子們發(fā)生了觀念的碰撞,妙趣橫生的答案在充滿和諧和樂趣的氛圍中逐漸生成!教師用溫和機智的行動,構筑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具有更真實、更豐富的獨特體驗和感悟。
四、討論辨析,精彩生成
許多教師在課堂中常常急于把正確的答案教給學生,從現(xiàn)代教學觀念來看,其實這是語文教學的失敗。我們在追求標準答案的過程中,應該預估答案的開放性與個性化,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個性,允許個性化的答案,才能彰顯精彩生成。
如,教學《將相和》一課,在教學臨近尾聲時,要求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說說自己的感受。于是孩子們熱烈地討論開了,有的孩子說:“我最喜歡藺相如,因為他足智多謀。”有的孩子說:“藺相如不但有膽有識,而且心胸寬廣。”有的孩子說:“我喜歡廉頗將軍,因為他做錯了事,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時一位學生卻說:“我認為藺相如是個不誠實的人。”聽了他的感受,我想,這個孩子的思維果然與眾不同,我們何不聽聽他的個人見解?于是,我說:“這位同學真不錯,你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敢于發(fā)表不同的意見,這一點值得學習。那我們大家一起討論一下,他的想法對不對?并說說你的理由。”
教室里立刻炸開了鍋,一陣熱烈的討論后,孩子們各抒己見。剛才那位學生也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你看《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藺相如對秦王說璧上有毛病,其實并沒有;秦王要送給趙國城池,他卻說要舉行典禮,夜里卻叫人偷偷地把璧送回了趙國。這些都說明他是個不誠實的人。”另一組學生立刻反駁:“藺相如雖然表面是欺騙秦王,但他是為了趙國的利益,這是隨機應變,說明了他有聰明的才智,這怎么叫不誠實?”還有一組學生說道:“面對秦國這樣的強敵,不能搶奪,就只能智取,藺相如這一做法,恰好體現(xiàn)了他的足智多謀,不能說是不誠實。”看到孩子們熱火朝天的辯論和這精彩紛呈的課堂,我不禁感到十分欣慰,孩子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人物的個性,藺相如、秦王的人物形象仿佛躍然紙上。這樣的課堂生成雖然看似有些“意外”,卻給了孩子們思維碰撞的機會。于是我總結道:“讀文章不能光看表面的內(nèi)容,還要聯(lián)系下文,深入思考。藺相如的‘騙是對秦王這種人采取的策略,這恰恰反映了藺相如的隨機應變、足智多謀、善于斗爭的品質(zhì)。”一番話,同學們聽得直點頭。
這堂課的案例,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作為老師,應該允許學生追求個性化和多樣性答案。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讓學生樂于表達,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發(fā)揮自己的潛力,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
五、學科融合,強化生成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它更是一門綜合的學科,它涵蓋著天文地理、歷史、科學等知識。教學中,若能打破學科間的隔閡,相互滲透、整合,便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促使課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教學《動手做做看》時,文中的小伊琳娜,對于朗志萬科學家提出的觀點“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的”感到疑惑,雖然文中的末尾揭開了謎底,朗志萬科學家是故意說錯的,可是課堂上孩子們同樣對這個問題很好奇,于是我當場做了這個實驗,也學朗志萬科學家拿了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拿一條金魚放進去,讓學生親眼見證這個實驗,通過實驗,幫助孩子們領悟,凡事都要動手做做看,才能獲得真理。這就是語文與科學學科的融合,在課堂上通過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領悟課堂的內(nèi)容,學生就能生成許多感悟,以期達到預設教學目標。
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從精心準備開始。教學設計之初,開放教材,精心預設。在課堂中以生為本、機智引導、尊重學生,允許個性化的答案,適時將其他學科融入語文課堂中,才能把握有效的生成,煥發(fā)出課堂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07.
[2]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余文森,林高明,陳世濱.有效教學的案例與故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余文森.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J].中小學教育,2007(8).
[5]鐘啟泉.解讀中國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沈大安.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J].福建教育,2004(6).
[7]林潤生.著眼于生成,著力于設計[J].福建教育,2004(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