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奕斌
閱讀是對文本的加工和理解過程,所謂的閱讀理解是指通過書面語言的感知獲得意義的一種思維過程。那么,閱讀理解訓練又是指什么呢?說白了,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內容,是在理解訓練中經歷“思維”訓練的一個過程。概括地講,語文閱讀理解內容訓練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是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內容并獲取其意義;另一方面是把獲得的意義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理解內容訓練的重點是第二方面,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反映。理解內容的過程是經歷分析、概括和總結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必然會經歷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最終領悟蘊含在文本中的那些深刻道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理解訓練對于提高小學生語文能力和語言素養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如何抓實抓好閱讀理解訓練,筆者就此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詞句的理解訓練
我們常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理解句子是理解內容訓練的前提,它一頭連著謫語,另一頭連著段與篇。詞句無非兩類:一類是含義深刻的難句,另一類是言簡意駭的句子。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的“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四周圍黑洞洞”“碰壁”的句子描寫,其另有所指,風趣幽默而又含義深刻。學生需要聯系時代背景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又如《挑山工》關于“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就是一個勁兒往前走”句子蘊含深刻哲理性的內容,訓練時要注意化深奧為淺顯,表達蘊含的意義。如課文《詹天佑》言簡意駭、開門見山就點明了文章主旨:“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究竟詹天佑是如何“杰出”與“愛國”,需要通篇讀完并用具體事例來回答。又如《養花》一文中“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課文簡潔的結尾概括了養花的樂趣。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理解這類句子“化簡為繁”,并注意聯系課文內容把喜憂、笑淚、花果、香色四組詞語的意思具體表達出來。
詞句訓練是閱讀理解訓練的關鍵點,并始終貫穿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不過,基于學生年齡特點和各階段教材設計不同,對學生詞句訓練的側重點也應略有不同。在小學低年級,訓練的重點是反映句式基本規律的句子且內容不應過于繁雜。如《學畫》一文中的“一個夏天的傍晚,王冕在湖邊放牛。”這一句,寥寥幾字便點明了人物、時間、地點以及事件。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仿寫該句式的基本結構,如:“下課后,我和同學在操場上玩游戲。”隨著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中年級閱讀教學應把詞句掌握和積累作為訓練重點。如《曼谷的小象》中“啊,多么乖巧的小象”一句,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認識該句中的三個關鍵點:“多么”“乖巧”以及感嘆號的巧妙運用。通過詞句推敲,使學生觸類旁通并體會文章情感主旨:“啊,多么善良、樂助人的泰國姑娘阿玲!”高年級學生思維發展日趨完善,此時側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描寫事物特點的典型句子。如《桂林山水》中關于描寫漓江水“靜”“清”“綠”的三個排比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感覺”……,“可以看見”……,“仿佛”……句式表達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對事物描寫要避免使用空泛詞匯,要善于在比喻、擬人等一系列的修辭手法上下工夫,進而讓言為心聲,入情入境。
二、段與篇的理解訓練
對語文閱讀課來講,段與篇教學有一項基本任務是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促進學生言語表情達意能力的提高,其實質是訓練學生分析、概括、綜合、抽象、邏輯推理等基本思維能力。事實上,對小學生段與篇的理解訓練兼具兩個主要任務:一是把意思表達得更簡要,二是把意思表達得更具體。前者是基于思維的準確性,后者基于思維的靈活性。如學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第三段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分清該段有幾句話,了解每句話的意思,掌握每句話之間的聯系,概括出段落主要意思以外,還應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新視角去分析作者文章表達的主旨,形成自己獨特理解和概括,過程要讓學生親歷語言表達的全過程,教師及時做出正誤、優劣的教學評價,從而發展學生求異思維。又如《小交通員》一課,有學生總結出課文中心是“爸爸表揚立安在敵人面前能隨機應變”而有的學生則概括為“敵人面前,立安善于隨機應變,得到爸爸的贊揚”。此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辨析“孰優孰劣”,學生在比較中找出準確的答案,從而提高了通篇理解水平。
三、語用的理解訓練
語文課文是由字、詞、句、篇以及語、修、邏、文等八要素構成的,簡稱“八字憲法”。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寫字、口語、閱讀等都是語用的基本組成。總的來說都與“聽說讀寫”有緊密的聯系。不過聽說讀寫等訓練項目也需要在課文中找到落實的訓練內容。因此,如何在語文教學內容中選擇語言訓練點是十分關鍵的一個方面。筆者認為,葉圣陶先生的“例子說”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語用訓練要依歸于教學目標、學生學情以及課文的語言特點,說白了就是要符合學生語言的“最近發展區”進行語用的理解訓練。遵照這個大前提,通過舉一反三的語言表達訓練,學生語言實踐能力才能獲得根本性的提高,進而實現個體良好的語感自然生成,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語文課要姓“語”,要以語言訓練為主線。總之,教師應重視從詞、句、段、篇及語言表達對學生施以積極影響,使學生無時不經歷著“思維”訓練的過程,從而讓內化的新知識更加系統化、結構化。
編輯 溫雪蓮